他是那个贫瘠年代的名牌大学生,只要动一动手指,大把企业抢着要,百万年薪触手可得。
然而,他却义无反顾地吃下了郭德纲画的“大饼”,出钱出力,没有一丝怨言。
他就是德云社的三大创始人之一,郭德纲的师兄李菁。
为了相声事业,他掏心掏肺。可在德云社终于火遍全中国后,他却黯然退场,主动断掉了所有联系。
有人说,是师兄弟分钱不均。直到14年后回头再看,才发现真相远远没有这么简单。
«——【·德云社最顶峰时,理念分歧浮现·】——»
德云社的成功,无疑是郭德纲一手缔造的辉煌。从默默无闻的小草台,一路攀升成为举足轻重的相声帝国,这中间郭德纲的智慧与魄力功不可没。
然而就在德云社最风光无限的时候,曾经的好兄弟、元老级人物李菁,却与郭德纲渐行渐远。
回想起当年的德云社,李菁难免怀念那份最初的单纯。
一群怀着振兴相声的梦想的年轻人,孜孜不倦地排练、巡演,用自己的热情和汗水一点一滴地将德云社由无到有、由小到大。
在那个草根创业的岁月里,大家靠的就是一股横冲直闯的热情。虽然环境艰苦,资金匮乏,但大家的心里却装着振兴相声的共同理想。
那时的德云社是个纯粹的艺术家集体,大家拥簇在一起勠力同心,只为了把失传已久的相声这门艺术重新发扬光大。
可就在德云社最风光的时候,李菁看到了德云社的变化。
曾经的大家庭氛围早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门户林立的利益集团,处处存在的是钱权交织的复杂的利益链条。
越来越多的腌臜事情让人觉得德云社已经完全背离了最初的梦想。李菁觉得最可悲的是,德云社变了味道,竟然也改变了曾经最珍视的东西。
更让李菁无法接受的,是郭德纲对待艺术的态度。
为了快速扩张获利,郭德纲开始疲于奔命,对徒弟的要求是短时间内就上台历练,根本不讲究艺术的修为,甚至还纵容徒弟为了录制节目而打人的行为。
"相声可不是这么简单粗暴的东西,它需要潜心钻研、须臾积累,怎么能够这样草率从事呢?"
李菁一次次地试图去劝说郭德纲,可是却无人听从。曾经的拍档好友,如今理念已是背道而驰。
看着德云社日渐商业化、面目全非,李菁感到万分失望,他怀念起初时的那份单纯和理想主义。
可是现实似乎给了他们沉重的一击,这个曾经让他们放弃稳定生活、尽兴追求的事业,如今却染上了过多的利益纷扰,变得面目全非。
有时李菁甚至会想,当初的那份纯真是否只是一场美好的梦?
«——【·李菁对相声的热爱·】——»
其实在加入德云社之前,李菁就已经对相声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和天赋。
7岁时,他就能将一段40分钟的长相声全部背诵下来,字正腔圆、声情并茂,让全车人无不折服。母亲为了满足他的兴趣爱好,13岁时就送他拜了快板名家梁厚民为师。
尽管家境殷实,本可以有一个体面且收入可观的工作,但李菁对相声的热爱让他义无反顾地选择了这条道路。
大学毕业后,他频繁在茶馆逗留,听相声、看戏曲,终于在一次机缘巧合下,和师兄郭德纲一拍即合,决定一起做出一番相声事业。
那时的郭德纲还是个一无所有的"土包子",正怀揣着振兴相声的梦想却穷困潦倒。
一番豪言壮语打动了李菁,他毅然决然加入了郭德纲的"北京相声大会",为之日后孵化成德云社奠定了基础。
创业初期,李菁可谓是出钱出力,全力支持着德云社的起步。他自己本领高强,擅长快板、单口、对口等相声多种形式,让德云社的节目才华横溢、包罗万象。
正是有了李菁的加盟,德云社才得以在当时拥有充沛的人才活水,为日后的腾飞奠定了坚实基础。
郭德纲也由衷地赞赏李菁,誉之为"德云社的第一功臣"。
他亲口说过:"我这个师弟为人真是厚道,分配什么活就干什么活,德云社的第一大功臣。"可见当年两人的感情是何等的亲密无间。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德云社的成长道路上,处处留下了李菁的身影和汗水。创业初期,德云社前身"北京相声大会"还只是一个草台班子,生存环境十分艰苦。
那时的李菁,毫不在乎利益得失,全心全意投入到事业中。
有一次,三个人连续几个月都在外地巡演,场场爆满,却从来没有重复过同一个节目。李菁将自己的所有本领都施展了出来,快板、单口、对口、群口应有尽有,让观众大呼过瘾。
在如此窘迫的环境下,李菁从来没有计较过报酬,分配到什么活就尽心尽力地干好。正是有了他这份对事业的执着,德云社才得以顽强地活了下来。
后来随着人气的逐渐提高,李菁更是主动请缨,担任了当红相声演员何云伟的捧哏。
一个元老在台下做捧哏,这在外人看来或许有些难以想象,但对李菁来说,这是为了整个团队、为了事业的发展而勇敢牺牲自我。
正因为有了这样舍小家顾大家的团队意识,德云社才能在逆境中竿头日进。
然而,德云社日渐商业化、追求利益最大化,让李菁与郭德纲的分歧越来越深。面对眼前这个和当年判若两物的德云社,李菁终于下定决心离开了。
«——【·开启新的人生舞台·】——»
采访中,李菁解释离开的原因是"在德云社的发展空间非常小"。他觉得德云社已经完全偏离了最初的创立理念,变成了一个郭德纲一人的私有财产。
但更重要的是,李菁发现自己在德云社里的发展遇到了瓶颈,自己对拓展新业务的想法与社内的方针已经剑拔弩张,留在德云社只会无异于"井水不犯河水"。
这番话虽然简单朴素,却道出了李菁离开德云社的深层原因。
事实上,早在德云社风光无限的时候,李菁就已经感受到了巨大的内心矛盾。一个曾经让他孜孜以求、废寝忘食的事业,如今却让他有种无处安身的陌生感。
作为一个曾经的书生,他对艺术事业向来抱有极高的期望,希望能将相声这门古老的艺术推陟出新的高度。
然而德云社日渐商业化的路线,让他看不到任何实现理想的希望。
更可悲的是,李菁发现自己的想法在德云社里根本无法被采纳。于是,留在德云社对李菁来说就变成了一种窒碍。
他开始觉得,之前为之奋斗的那个"大家庭"已经不复存在,自己的理想在这里也将无法实现。
离开德云社后,李菁没有遗憾,也没有埋怨与指责,而是用实际行动开创出了新的人生舞台。
2012年,他与相声艺术家们合作,创办了融合了相声、杂技、舞蹈等多种艺术元素的大型原创剧目《北京》。
这部剧目以北京的城市文化为主线,通过诗词歌赋、京味儿语言等多种艺术形式,展现了京城的独特气韵。
李菁将传统的说唱艺术与现代舞台艺术完美结合,让观众们在欣赏相声的同时,也领略到了视觉和听觉上的双重震撼。
精湛的艺术水准和创新的剧目形式,让《北京》一经上映就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这不仅圆了李菁"多元化发展相声艺术"的梦想,也让观众们看到了相声艺术的广阔发展空间。
离开德云社,并不代表李菁就离开了相声这条热爱的道路。事实上,在相声艺术上,他依旧孜孜不倦、勇攀高峰。
综艺节目一直是李菁的常客,不论是《喜乐街第一季》还是《跨界喜剧王》,他扎实的功底和幽默的演绎都赢得了观众的喜爱。
2015年,李菁更是被邀请登上了中央电视台春晚的舞台,精彩绝伦的表演给全国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大家看到的,是一位相声艺术家对工作的执着、对梦想的追求,以及对艺术的虔诚之心。
他同样勇敢转战影视,出演了多部影视剧,从中赢得了不少好评。
如今,已年过六旬的李菁当选了北京经开区曲艺家协会主席。这份殊荣不仅是对他艺术成就的极大肯定,也是李菁离最初的理想又迈进了一大步。
而离开德云社,则给予了他机会,去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
细想当年,李菁和郭德纲就像是两个手足一般,亲密无间。
李菁当年能毅然抛下体面工作,放弃稳定生活,除了对相声艺术的热爱之外,更多是被郭德纲那份振兴相声的豪情壮志所折服。
而在创办德云社的初期,李菁更是全力以赴,可以说他的付出才是德云社能尚且维系下去的关键所在。
哪怕后来二人在事业理念上产生了分歧,在发展道路上渐行渐远,但李菁对于曾经与郭德纲的那段患难与共的岁月,一直心存感激。
他从未在公开场合说过郭德纲的半句坏话,始终怀念着彼此青春年少的豪情壮志和手足之情。
作为德云社的元老之一,他对德云社的贡献有目共睹,但他却很少在场合提及这件事,生怕给人无中生有的猜忌。
提起与郭德纲的点点滴滴,李菁脸上总是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尽管后来在理念上产生了分歧,但那份曾经的兄弟之情,却永远烙印在了他的心里。
曾经的患难与共、手足相亲,都化作了永恒的珍贵记忆,永远定格在他人生的最美好年华里。提起这段过往,李菁表示自己“问心无愧”。
哪怕后来在人生道路上相逢勾阻,但那段兄弟般的深厚友谊,已经永远地留存在了两人的心中,渗透进每一个关于德云社的回忆里。
参考资料央视网——《非常静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