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湿神效方---陈其昌论病从湿解

青囊译录 2024-06-11 06:49:12
陈其昌(1855-1938),字兆隆,河南省获嘉县后寺村人,清末进士。

四十岁时科举废,遂在家乡开学堂育人,兼修医道。其医德、医术之高,曾名噪当时,久负盛名。

其一生著书立说颇多,深究河图、洛书、易理要旨,仰观天文俯察地理,精天地之气运,阴阳五行。见解独到,被后世尊称为“鸿儒大医”。

湿气重,貌似大多数人都会有这样的感觉或者看大夫时被定义为“湿气重”。为何会这样呢?仔细一想就明白了,每天吃的食物和饮水都会携带大量的水汽进入体内,代谢的出去为正常,代谢不出去即是病理产物-----湿邪留体。

进入夏天,接下来就是暑期临近,天气炎热难免有贪凉之虞。天气炎热人体毛孔腠理具开,体表热而内里空虚,此时贪凉留邪于体内的概率大增。

湿邪为病首先考虑的就是脾胃受邪,具体表现为胸膈满闷,神疲乏力,肢体困重,头晕目眩,渴不欲饮,舌苔白滑,脉缓,弦细或脉弦滑。

陈其昌先生云:太阴属脾,湿土之脏也,或为表湿,或为里湿,或表里合湿,湿气上淫,头便为之眩,甚则痛。考《内经》五脏,惟肺有舌苔,肺为天气,脾为地气,地气入天,如空中生云,故苔为之白。

胸膈为太阳之里,太阴之表,胸中阳虚不能运湿,故胸膈痞闷,饮食减少也。湿伤荣卫,荣卫不和,身上必发寒热。湿流经络,经络停水,四肢必发困倦。湿郁生热,热伤胃津必作渴。

然热从湿来,故渴而不欲饮也。湿中藏热,气热水亦热,故小水变黄也。太阴在里,脉必不浮,或缓或细,湿之正脉也。若见弦脉,则土中藏木矣。

无论春夏秋冬,见有此等脉证,即以太阴之法治之。便随手奏效,甚勿执春温、夏热、秋燥、冬寒之说,守株以待也。

以上八证,皆太阴始伤之正病,以后凡称太阴湿证,皆指此脉证而言也,其或里虚邪陷变生他证,具详其法如下。

渗湿和里汤方:

苍术15克,茯苓15克,川朴6克,清半夏9克,枳实9克,槟榔6克,滑石15克,通草3克,生姜9克。

用法: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临证加减:若湿邪表重于里,加桂枝9克,防己10克。若湿邪在里重于在表,则以渗湿和里汤加牵牛子10--15克,有大便干结难下者加生大黄3克。

注:此方变化后续解其他证再录入。

5 阅读:299

青囊译录

简介:传承原汁原味中医药文化传播健康知识,为有需要者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