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使他在娱乐圈一鸣惊人的《甲方乙方》则是冯小刚走投无路的时候在郑晓龙指点下投拍的一部商业喜剧影片,其结果是“无心插柳柳成荫”。
早在90年代初,冯小刚就对王朔向他推荐的小说《温故1942》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用他自己的话就是——“垂涎已久”。
《温故1942》的作者是来自河南的文坛才子刘震云。该书描写了上个世纪40年代,在抗日战争陷入胶着状态的时候,河南因为战争和自然灾害的双重摧残,导致全省300万人遭受饥饿而流离失所的故事。
刘震云
是故事,也是历史!冯小刚之所以对这部小说爱不释手,也充分说明了该书立意高深,客观详实,所描写的场景和披露的数据真实而骇人听闻,阅读过程中心理上受到极大震撼;再者,冯小刚是一位具有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担当的文艺工作者,将该小说搬上银幕也是其毕生的追求和梦想。
90年代初,冯小刚还没有一部像样的作品,除了参与了《编辑部的故事》、《大撒把》等几部影视剧的剧本创作之外,没有单独执导电影的经历。刘震云知道冯小刚对《温故1942》情有独钟,有改编电影的想法,却不敢轻易交给他,主要还是担心搞砸了。
由于小说《温故1942》描写的尺度过大,加上意识形态的影响,筹备电影的过程一波三折。但冯小刚仍然“贼心不死”,锲而不舍地要将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灾难搬上大银幕。
影片《1942》经过剧组的共同努力,辗转全国多个省市,历时1年时间,终于杀青。这部倾注了冯小刚无数心血的电影于2012年11月29日在全国公映。
影片采用主线与支线相互交织,大开大合的叙事手法,通过时间推移的纪录片模式,平铺直叙地为观众展开了一幅在饱经战乱的历史大背景下,河南人民遭受战争创伤与饥荒的凄惨画卷。同时影片也刻画了范殿元、花枝、瞎鹿、拴柱、李培基等几个鲜活的艺术形象,真实生动栩栩如生,彰显了冯小刚在事业巅峰时期的艺术功力和浓厚的家国情怀。
被寄予厚望的《1942》上映后并不理想,仅仅取得了3.6亿的票房,而该片的投资额却高达2.1亿。事实很残酷地摆在了冯小刚面前,更是摆在了《1942》的出品方华谊兄弟面前——血亏。
冯小刚百思不得其解,18年磨一剑,多次研讨论证,巨额投资,几十位明星加盟打造的这部史诗灾难战争巨制却遭遇了“滑铁卢”。这样的结果使当年意气风发顺风顺水的冯小刚无论如何也不能接受这样的现实。这才有了后来那句风靡一时的“垃圾观众”论。
冯小刚
冯小刚的“垃圾观众”论被网友们进行了多轮的“猛烈轰炸”,但仔细想想,也不怪冯小刚这么信口开河。就拿他自己的作品来说吧,《1942》的故事多么沉重,历史多么真实,场景多么惨烈,这是一部值得所有中国人都要看的电影,而很多观众却选择了回避,不愿意接触那么苦难的故事。为了挽回华谊兄弟的损失,王朔给了冯小刚一个剧本《私人订制》,一个月拍完,票房7.13亿。
这样的现实和结果想必冯小刚一点脾气都没有了,哭笑不得。
在《1942》开拍之初,王朔就对冯小刚说,大胆地拍吧,拍砸了我再给你写部喜剧赚回来。
看来,王朔才是高人。他对当前的社会状况和观众心态了如指掌,他不敢保证《1942》会有多高的票房,但是他敢保证以冯小刚的知名度和《私人订制》的喜剧题材会稳赚不赔。
王朔
冯小刚认为,观众不买账不是电影本身出了问题,是观众的欣赏水平和价值观发生了改变。
1、2012年是一个什么时代?“娱乐至死”的年代。在此之前,包括冯小刚自己的电影都已出品了《甲方乙方》、《没完没了》、《不见不散》等多部喜剧,且票房可观。另外还有《疯狂的石头》、《人在囧途》等热度很高的喜剧电影,充斥着各节假日的档期。
就在大家情绪高涨,追求快乐与和谐的时刻,你冯小刚突然送来了一部发人深省的灾难电影,一下子浇灭了观众的雅兴,这让他们感觉很不适应。
影片的暗黑色调和沉重故事给观众造成了压抑感,使习惯了欢声笑语温情脉脉的广大观众对于这样的历史故事毫无兴趣。乐意接受虚构的现实题材也不愿意追寻真实的历史往事,这就是当今的一种文化状态。
2、《1942》的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时刻,天灾人祸共同制造了河南的赤地千里饿殍遍野,是一场空前绝后的人类灾难。
如果不是刘震云这部小说被改编成了电影,掀起一轮社会与历史的对话,能有多少人了解这段尘封将近一个世纪的民族浩劫?不能说是空白,恐怕在历史教科书上都很难找到详细的描述。
在这样的认知下,谁会为这部电影买单?纵然冯小刚有着强烈的家国情怀和历史思考,也难掩心中的痛楚。导演想深刻揭露那场带给河南人民的世纪大饥荒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借古喻今,以此警醒国人。历史并不遥远,灾荒或许会卷土重来。冯小刚想通过影片警示和提高人民的忧患意识,与上层提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的手里”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很可惜,冯小刚的情怀被观众漠视,他们依然希望冯导继续为大家带来令人捧腹的喜剧,载歌载舞,欢呼雀跃。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
文/田战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