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1月8日,周恩来总理在弥留之际,向自己的夫人邓颖超说出了自己的三个遗愿。
然而,当邓颖超向邓小平传达周总理的遗愿时,他却说道:“不行!我是不会答应的,人民群众更不可能答应!”
那么,周总理的三个遗愿究竟是什么?为什么邓小平在听完之后会直接拒绝,并说出这样的话?
法国初结识
1920年10月19日,年仅16岁的邓小平,为了实现自己心中的理想,来到了法国巴黎求学。
当时的邓小平,心中满怀着希望,他期望着自己能够早日完成学业,然后回到祖国,帮助祖国摆脱战争和贫穷。
然而,现实总是残酷的。
彼时的法国刚刚经历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经济正处于低谷时期。
邓小平来到法国5个月后,就因交不起高昂的学费而被迫来到工厂打工。
起初,他先是和同学们一起来到了一家工厂打工。
在这期间,邓小平每天都要做着繁重的工作,但是得到的报酬却是少得可怜,生活过得很是艰苦。
也就是在这个时期,年轻的邓小平深刻地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以及底层百姓和工人所遭受的不公平待遇。
看着他们,邓小平在心中暗暗发誓,一定不能让中国的百姓再过这样的生活。
就在邓小平思考着这个问题时,他遇到了周恩来与赵世炎等一众爱国进步青年。
在他们的影响下,邓小平第一次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思想。
那时的周恩来已经成为了一名成熟的革命家,他向邓小平讲述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内容,并给了他一些关于革命的书籍。
拿到这些书籍后的邓小平,内心激动不已,一回到房间就开始看了起来。他坐在那里,一坐就是一个晚上,等到了第二天他便将这些书还给了周恩来,并向他讲述自己从书本上获得知识,以及自己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
看着自己手里的书,周恩来对眼前的这个充满革命热情的年轻人很是欣赏,于是便对他说道:“要不要跟我们一起加入中国共产党。”
听到这话的邓小平,直接愣在了原地,过了一会他才问道:“你说的都是真的吗?”
周恩来点了点头,说道:“当然是真的,只要你愿意,中国共产党欢迎你的加入。”
“愿意,我当然愿意了。”邓小平十分激动地说道。
就这样,在周恩来的介绍下,邓小平成功加入了由赵世炎等一众青年成立的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成为了一名真正的革命者。
不久后,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创办了一份理论刊物《赤光》,由周恩来担任主要撰稿人和负责人。
在邓小平加入后,周恩来便邀请他来担任自己的助手。
而邓小平则是毫不犹豫的就答应了他的邀请,并且为了更好的工作,他还搬来与周恩来一块住。
当时他们的住所是一间仅有5平米的小房间,周恩来整日坐在书桌前为杂志撰写稿件。
邓小平则是白天去工厂做工,晚上回来之后为杂志雕刻蜡板、搞印刷,常常会工作到深夜,甚至还会一直干到太阳出来。
每当这个时候,他总是会叫来周恩来,与他一同迎接着黎明的到来。
有时实在是太困了,邓小平与周恩来就直接在地上打地铺小睡一会儿,然后再接着起来继续干活。
夜里饿的时候,周恩来就会去外面买点面条回来,煮好之后加点盐当作两人的宵夜。
遇到节日时,周恩来还会做自己家乡的名菜红烧狮子头给大家吃。
看着上的厨房,又能出入书房的周恩来,邓小平不由得竖起了大拇指,对他发出了由衷的赞扬。
那个时候,他们在法国吃着最廉价的面包,喝着白开水,日子虽然清苦,但却丝毫没有影响到他们对革命的热情。
多年之后,两人回想起在法国勤工俭学的生活,依旧会觉得那是他们人生中最美好且难以忘怀的日子。
到了1924年,周恩来决定回到中国参加革命。
在临行之前,他将之前那本书送给了邓小平,并对他说道:“我很高兴能够在法国跟你一起工作,希望以后我们能再次一起合作。”
邓小平接过那本书,紧紧握住周恩来的手说道:“会的。”
回国之后的周恩来,便投入到革命当中。而邓小平则是在两年后,前往苏联莫斯科的中山大学学习。
1927年,邓小平结束了在国外的学习,并担任了中央秘书的工作。
而此时的周恩来已经是中央政治局委员和军事部长。
当年亲密无间的战友,再次因为革命见面。
周恩来见到邓小平的那一刻,十分激动,他拉着邓小平的手说道:“真是没想到,我们能这么快就见面。”
“这有什么,当初你离开的时候,我就说了,我们肯定会再次遇见的。”邓小平笑着说道。
两人再次见面,仿佛又回到了在法国勤工俭学的日子里。
随后,因为工作上的调动,邓小平成为周恩来的助手,协助他进行工作。
在这期间,周恩来对于邓小平的工作能力非常赞赏,两人之间的友谊也越来越深厚。
到了1928年,邓小平与张锡瑗结为夫妻。
周恩来得知这个消息后,便带着自己的夫人邓颖超一起前去参加了他们的婚礼。
在之后,邓小平与周恩来开始了两人并肩战斗的革命生涯,在此后长达半个世纪的岁月,两人配合默契,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周恩来被任命为国家的第一任总理。
不久之后,邓小平也被调回北京,担任副总理的职位,再次与周总理并肩作战。
病重坚持工作的周总理
在这段日子里,周恩来非常欣赏邓小平的能力,甚至还会在公众场合夸奖他。
在新中国成立的一次采访中,记者问道:“您对于刘伯承和邓小平的工作方法有什么看法?”
周总理沉思了一会说道:“据我对他们的了解,两人的工作方法各有特色,刘伯承同志是‘举轻若重’,而邓小平同志则是‘举重若轻’。”
紧接着,记者又问道:“那您更喜欢哪一种工作方法?”
周总理笑着说道:“当然是邓小平同志。”
从这里也能看出,周总理对于邓小平的赞赏的喜爱。
而对于邓小平来说,周总理更像是他的兄长。
两人之间一直是亲如兄弟的革命友谊。
然而到了1972年,周总理在尼克松访华之后,却被查出患上了膀胱癌。
要知道,在当时这种病是非常难治疗的。即便是放在医疗发达的现代社会,也是难以治愈的。
起初,医生们提出对周总理采取手术治疗。但毛主席得知之后,并不是很赞同这个想法。
因为他的老战友陈毅就是选择了手术治疗,到了最后癌细胞的扩散并没有控制住去世了。
因此,他希望医生能够寻求更加有效的方法。
但是病情并没有打倒周总理,他仍旧坚持每天工作。
见到他这么辛苦,护士们便劝他稍微休息一会,可周总理却拒绝了,他说道:“现在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时刻,我怎么能休息呢?你看看人民群众为了国家的发展,每天辛苦工作,我这个总理可要做好榜样。”
听到这话,护士们都红了眼眶,有些年纪小的护士转过身,直接哭了出来。
凭借着自身顽强的意志力,周总理直到把手里的工作全部完成之后,才来到医院接受治疗。
然而医生们经过检查,发现周总理的病情越来越严重了,他们立刻对周总理进行了手术。
在进入手术室前,周恩来虚弱地问道:“小平同志呢?他,他来了没有?”
听到声音的邓小平立刻上前附身说道:“来了,我来了。”
见到邓小平,周总理的脸上露出了一丝笑容,他紧紧握住邓小平的手说道:“你这一年干得很好,比我强多了!”
周总理的话,让邓小平红了眼眶,他强忍不让泪水流出来。
紧接着,护士们便将周总理推进了手术室。
周总理之所以会说这句话是因为他担心自己进了手术室,就再也出不来了,他想要用最后的力量为邓小平争取一下。
在医生们的努力下,周总理的病情得到了控制,但是他的身体也变得更加虚弱了。
等出了手术室,周总理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询问工作的进度如何。
他的秘书劝他先好好休息,等到身体恢复了再讨论工作的事情。
可周总理却并没有听秘书的劝告,他在身体稍微好了一些后,就出院继续处理手上的工作。
那段时间,周总理的身体状况十分虚弱。但是他却并不在乎这些,每天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处理工作。
周总理坐在书桌前,没日没夜地看着手里的文件。医生和护士们想来劝他休息一会,周总理也是非常严肃地拒绝了。他觉得如果此时的自己休息了,那么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活就慢一步。
正是因为这样高强度的工作,周总理的身体状况变得越来越差,甚至经常会陷入昏迷状态。
可即便是这样,周总理仍旧强撑着身体,去会见了罗马尼亚党政代表团。
在这次会见中,周总理再次表示了对邓小平的支持,并且还说道:“邓小平同志是很有能力的,你们可完全相信他。他会继续执行我党的政策和方针。”
在这之后,周总理的病情变得愈发严重,医生们准备为他进行第四次手术。
可在手术之前,周总理在与医生们的谈话中得知自己的病情已经无法治疗了,他便希望自己能够回去继续工作,并且还说道:“这里还有好多的病人,你们应该去照顾他们。”
最后还是在邓小平和其他领导人的劝说下,他才选择接受手术治疗。
然而,就是在这次手术中,医生们发现周总理身上的癌细胞已经扩散至全身了。
手术结束后,他的病情开始迅速恶化,身体的免疫能力也在严重下降。为此,中央取消了他的所有工作,让他安心接受治疗。
到了10月24日,周总理再次接受了手术治疗。
随着病情的恶化,周总理也无法忍受身体上的疼痛了,他紧紧握着邓颖超的手。
感受到丈夫的疼痛,邓颖超伏下身子低声唱起《国际歌》。
听到歌声,周总理也跟着一起唱了起来。
1976年1月7日,周总理的呼吸变得有些虚弱,并且长时间处于昏迷状态。医生和护士们时刻守在病房里,一秒都不敢松懈。
这天深夜11点,周总理从昏迷中苏醒过来,他看着在自己身旁的医生们,告诉他们不用一直待在这里,快去照顾其他的病人。
听到这句话,在场的人都红了眼眶,他们拼命忍着泪水不让自己哭出来。
周总理说完这句话,便陷入了昏迷当中。
然而这次昏迷之后,他就再也没有醒过来。
1976年1月8日上午,一生为国家和人民操劳的周总理永远的离开了。
在场的所有人都失声痛哭起来,邓颖超在周总理的床前,抚摸着他的脸庞,哭着说道:“恩来......”
邓小平拒绝执行总理遗愿
得知周总理去世的消息后,邓小平和其他中央领导人都赶来了。
见到他们来了,邓颖超强忍着心中的悲痛,说道:“我丈夫在临终前向我交代了三件事,一是,遗体的告别仪式就不要举行。二是,之后的追悼仪式也不用举行了。三是,不要保留他的骨灰,将他的骨灰撒到长江大河中,让他能看着国家和百姓。”
听到这样的话,李先念立刻说道:“不行,不能这样做,全国人民是绝对不会答应的。”
邓小平也是非常支持他的意见,并说道:“先念同志说的很对,我们不会答应,人民群众更不会答应。骨灰可以洒在祖国的土地上,但是要保留一部分放在八宝山。”
可邓颖超的态度却是非常坚决,她说道:“不行,恩来的骨灰一点也不能保留。我已经答应了他,我要对他负责。所以他的骨灰不能留,一点也不能留!”
最后,经过邓颖超和邓小平以及其他领导人的商议,最终决定,遗体告别和追悼会可以举行,骨灰就洒在祖国的大地上。
1月11日,周总理的灵车缓缓开向八宝山,街边站满了为他送行的人民群众。
他们哭着说道:“周总理,一路走好!”
一时间,万民悲痛,神州齐哀!
在周总理的追悼会上,一向坚强不肯落泪的邓小平,在致悼词的过程中,几次哽咽落泪,甚至好几次都念不下去了。
周总理一生为国为民,为了百姓可谓是鞠躬尽瘁,在临终之前,心中最为牵挂的还是国家和百姓。
虽然周总理已经离开我们多年,但他却一直活在我们的心中,人民群众将会永远怀念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