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去世后,全球仅有一国家敢趁火打劫,15年后这个国家灭亡了

陶陶读历史 2024-04-16 08:07:23
前言:

1976年,这一年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年份,周总理、朱老总、毛主席三位带领中华人民站起来的伟人,先后离世,举国悲痛。

周总理离世时,联合国成立31年来首次为一个国家领导人降半旗致哀,此后朱老总与毛主席离世,联合国亦是降半旗以示哀悼。

另外,根据美国《纽约时报》的统计消息:在毛主席逝世十天内,全世界有126个国家向我国发来唁电或唁函,其中至少118位领导人亲赴大使馆参加吊唁,53个国家降半旗。

但唯独我们曾经的“老大哥”苏联,想要趁火打劫,权威媒体公开发表文章,威胁中国改变对苏态度!

这究竟是什么情况?

中苏交恶

中国和苏联当年是怎么闹翻的?其实在后世很多人看来,当年中苏的“分离”是在所难免的。

虽然在新中国建立之初,我国百废待兴,不得不找苏联进行合作。可在当时很多人都知晓,虽然两国都是共产主义社会,但意识形态并不相同。

尤其是在赫鲁晓夫上台之后,开始排除异己,肃清政敌,在苏共二十大上全面做全面否定斯大林的报告,受到了中国的质疑。

所以说,中苏之间总有一天是要分开的。不过这种“分离”究竟是“和平分手”还是“彻底决裂”,这一切都要看苏联的选择。

但很不幸运的是,苏联选择了最极端的那种。

根据毛主席后来的回忆说:中苏之间彻底闹翻是在1958年,他们要在军事上控制中国,我们不干!

那么1958年都发生了什么事呢?毫无疑问就是长波电台和中苏联合舰队事件。

1958年,苏联第一艘核潜艇试航成功,不过核潜艇要想与陆基保持联络通讯,就少不了长波电台。而且西伯利亚太远,信号太差,所以最好是建立在友好国家。

起初,苏联的目标是中国或者印度,只不过赫鲁晓夫感觉和印度刚刚建立关系尚不熟悉,而中国方面应该完全没有问题,于是派人与中国开始沟通。

当然,为了达成这一目的,苏联还假意好心对中国说,要与中国成立“联合舰队”,共同使用长波电台。

但实际情况是,当时在我国建立长波电台对中国没有任何正面和积极意义,如果建成,将只是单方面服务于苏联。同时“联合舰队”更是无稽之谈,无非就是想要趁机逐步对我国海军进行掌控。

这一点,毛主席都看在眼里,所以毫不犹豫拒绝,哪怕赫鲁晓夫亲自来到中国,毛主席也没留有半点商量的余地。

所以说,中国想要建立的是一个平等地服务于人民的社会主义国家;而苏联呢,他想要让中国共产党服从其战略,达成自己主宰世界的目标。

这也是后来,苏联毫不留情,彻底和中国决裂的原因,并且多次陈兵边境,企图对中国进行军事威慑。

1959年,中印第一次边境冲突,苏联不问曲子是非,直接给中国扣上了大帽子,同时也将中苏之间的分歧公之于众。

此后,中国与苏联虽然没有断交,但双方都不断在发表着各自不同的观点,“中苏论战”正式开始。

彼时,中国领导人开始大力发展外交,最著名的就是周总理带领陈毅以及各大外交官员,走访亚非欧14国,其间达成多项合作。

直到1971年,中国已经发展了大量的世界上的“小伙伴”,在国际的地位已经势不可挡。而这些小伙伴也为中国带来巨大的帮助,最重要的就是帮助中国重返联合国。

所以,当时中国的地位是不可小觑的,而中共的领导人们也不只是中国的领袖,同样是世界的伟人。

毛主席逝世

1976年9月9日,毛主席病逝于北京,举国哀痛。当北京的消息传出去之后,霎时间整个世界都充满了悲痛的气息,世界各国都在以不同的方式以示哀悼。

如同朝鲜,金日成下令表示朝鲜将在9月10日至18日,进行为期九天的全国哀悼期,其间禁止一切娱乐和体育项目。

如同以色列,虽然与中国没有建交。但以色列首都所有高校在当天中断了教学活动,大学生们涌入广场以最朴素的方式,高呼毛主席的姓名来悼念这位逝去的伟大领袖。

如同阿尔巴尼亚,领导人恩维尔霍查在听闻消息后,亲自举行全国讲话颂扬毛主席为共产国际做出的贡献,并且在自己国内,举行了连续三天的追悼会。

还有美国,在广播公司电视台上,一连几天都在循环播放着,毛主席生前与前任总统尼克松举行历史性会谈的画面。

除此之外,还有澳大利亚、老挝、柬埔寨、欧洲一些以美国为首的国家,甚至是与以色列形同水火的巴勒斯坦,也做出和以色列相同的举动。

全世界都在悼念我们伟大的领袖,全世界都在颂扬我们伟大领袖为共产国际做出的贡献。可偏偏那个自诩为共产主义“老大哥”的苏联,却想着落井下石。

苏联的态度

有很多人说,毛主席逝世之后,全世界都或多或少致电或致信吊唁慰问,唯独苏联没有任何表示。

其实这句话是错误的。

在毛主席逝世之后的第二天,苏联就曾发来了简短的吊唁致电。只不过苏联的吊唁致电,与一些东欧国家一起,被我国给打回了!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接受了并发表了匈牙利主席团以国家机构名义发来的电报,但对于另一封以“共产党”为名义的电报,没有理睬。

原因很简单,苏联等国在此时机还在夹带私货,企图将此吊唁致电作为“试探气球”,试探中国的“政治气候”。可结果自然不言而喻,苏联、东欧乃至蒙古的吊唁致电,都被我国无情退回。

所以说,苏联没有对中国致电吊唁的消息并不真实。可这并不代表苏联没有在此时间落井下石。

毛主席为世界共产国际作出伟大的贡献,在其逝世之后,作为红色帝国的苏联,其首都莫斯科的众多杂志报纸上,几乎没有刊登任何消息。

仅仅在最权威的《消息报》的倒数第二版的小角落里,发现了一则非常简短的报道。以至于,半个月时间过去了,苏联广大民众都不知道这个消息。

更可气的是,苏联另一家权威媒体《真理报》上,在此期间刊登了这么一篇极具威胁性的社论,直至中国,扬言道:

“毛主席逝世后,中国的继任者应该迅速调整对苏联的敌视政策,否则克里姆林宫将会采取必要措施,一切严重后果都要中国自己承担。”

其中暗含什么意味,自然不言而喻。

回想就在不远之前,中苏两国还是相濡以沫的铁杆盟友。曾经还共同踏上二战和朝鲜战场,齐心协力抵抗外来侵略者。

可短短二十几年过去,苏联却做出这样的事情。这等嘴脸,实在让人不齿!

有道是,背弃人民的终有一日会被人民所背弃。这也是苏联将会在15年后解体的重大因素之一。

493 阅读:183268
评论列表
  • 2024-04-16 12:32

    敬爱领袖毛主席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永远缅怀敬爱领袖毛主席的丰功伟绩!

  • 2024-04-18 18:38

    伟人千古

  • 2024-04-19 21:53

    老一代领导人,确实战略眼光毒辣、长远。

  • 小明 103
    2024-04-19 02:10

    人民的好领袖,全心全意的想着人民。

  • 2024-04-19 21:04

    人民的好领袖 👍👍👍

  • 2024-04-20 16:37

    毛的确是有远见的伟人,连美国佬也服的。

  • 2024-05-09 13:54

    周总理是唯一一个让联合国降七天国旗的人,一生为国为民没有留后,全国人民都是他的子女。

  • 2024-04-19 12:03

    人民领袖永垂不朽!

  • 2024-04-20 06:14

    宋庆龄去逝联合国也降半旗

  • 2024-05-07 21:37

    周总理万古长青

  • 2024-04-24 19:34

    国与国之间只有利益没有盟友,就像人,相互利用。

  • 2024-05-23 11:05

    真伟人,中国旷古烁今的人物

  • 2024-04-20 07:30

    国家之间只有利益关系!但是要时刻关注特定国家的军事动态及周边国家的军事动态防患于未然!

  • 2024-05-18 23:05

    向伟人致敬!

  • 佛宫 18
    2024-05-12 15:26

    周总理真好人🙏🙏🙏🙏

  • 2024-07-13 09:36

    伟人的战略前瞻真是遥不可及啊

  • AndyLi 13
    2024-06-20 21:01

    伟人千古🙏

  • 拥抱 10
    2024-05-13 10:53

    博眼球的标题,前苏联那叫国家解体被分裂,不叫灭亡!

    If You。 回复:
    苏联的逐渐解体,才导致它的灭亡,多读历史小朋友
    拥抱 回复: If You。
    那不叫灭亡,好好学学中文,查查字典灭亡的含义再出来说话。
  • 2024-06-05 21:14

    蘇俄永遠不可能和我們友好!也是最危險的國家之一!

  • 2024-08-03 08:48

    公者千古,私者一时

  • 2024-07-19 11:42

    伟人永远活在世界人民心中!

  • 2024-07-29 23:12

    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 2024-07-21 01:55

    苏联本来就不是个好东西,自己把自己玩分裂了,正好

  • 2024-08-30 12:17

    美国拖垮苏联是多么的庆幸啊

  • 2024-08-19 17:28

    苏联人今时的俄罗斯永远都不希望中国強大的!此民族是不靠普的!

  • 2024-08-12 17:28

    印度阿三

  • 2024-08-17 16:46

    打铁还需自身硬!

  • 2024-08-31 14:57

    只有强者才能受人尊重

  • 2024-09-01 20:39

    👍👍👍👍👍👍

  • 2024-09-16 01:08

    世纪伟人

  • 2024-09-17 18:42

    苏联真是沙文主义

  • 2024-08-04 19:33

    所以霉国慌不慌~

陶陶读历史

简介: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