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11月,鄂豫军区成立,司令员王树声,副司令员郭天民担任。
对于该军区的成立,是为刘邓大军在大别山站稳脚跟而成立的,刘邓大军转战鄂豫皖,这里虽然是革命老区,并没有根据地。大军要想留下来,就必须发动群众,依靠群众。不仅如此,此前组建的10纵、12纵分别被派往桐柏地区,江汉地区发展根据地,并成立军区。
要发展军区需要部队,可鄂豫军区并没有像桐柏军区、江汉军区从后方调部队过来,而是4个纵队分别抽调部分兵力组建军区。
当时,跟随刘邓大军南下的部队分别是1纵、2纵、3纵、6纵。
实际上,大军初到大别山,野战部队就派出大批指战员协助地方干部开辟地方工作。如2纵5旅在商城、固始、霍丘地区剿匪,打土围子和帮助建立地方各级政权。纵队直属机关的大批干部到立煌县(金寨县)帮助开辟工作,建立后方 。
地方干部都是刘邓大军南下时,一起带来的。后来,王宏坤率领10纵又从后方带来一批南下干部,分配到各地方工作。
为组建鄂豫军区,上级抽调1纵一个旅,抽调2纵一个旅,3纵和6纵各抽调三个团参加军区、军分区的建设。这样一来,野战军兵力少了,地方武装力量增加了。这样是非常有必要的,如果在大别山频繁的战斗中,没有可靠的后方保障,立足是非常困难的。
最急迫的问题是,粮食怎么解决,伤员怎么安置,衣被怎么增加。目的盛夏抵达大别山,经过不断转战,天气越来越冷,十多万大军棉衣没有着落,怎么打仗。部队已开始采取筹措布匹棉衣,因为从后方调十几万套棉衣根本不可能,王宏坤南下时,部队带了不少物资,其中就是钱,就是在当地解决后勤保障问题。
可以说鄂豫军区的武装力量迅速加强,而且是4个纵队力量拼起来的,论实际作战能力,比王宏坤率领的10纵更能打。因为10纵是地方武装组建起来的,并没有经过大规模最终,更多是游击战,而且缺乏打大仗打经验,因此也被留在后方开辟根据地。
上级任命王树声为司令员,王树声是老资格,解放战争初期担任中原军区副司令员兼纵队司令,中原突围后抵达鄂西北开辟新区。那里的自然条件相当恶劣,加上国军长期统治实行连坐,不是齐装满员的一个纵队,要天天与敌人周旋作战,在发展根据地建设上遇到很大困难,缺地方干部,缺后勤补给等等。
鄂西北军区成立几个月后,上级将王树声调回晋冀鲁豫,下辖部队由张才千在江汉地区活动,刘昌毅在大别山地区皖西活动等。
王树声回到后方后,在经过短暂休养后,得知刘邓大军南下大别山,要求到前线,因此担任鄂豫军区司令。
考虑到王树声的身体情况,上级将野战军副秘书长郭天民调去担任副司令员,指挥部队作战。郭天民可是不了的人物,抗战时期长期在晋察冀担任军政主官,解放战争初期,担任晋察冀军区2纵司令,经历张家口保卫战后与领导意见不同,而调离来到刘邓麾下,一路南下到大别山。
尽管鄂豫军区是主力部队组建而来,可是他们的任务并不是与敌人正面作战,而是发展根据地,如消灭地方保安团或者驻军,解放县城,扩大根据地影响力。
因此部队,主要以游击战为主,针对敌人也都是杂牌武装,有时候配合主力作战。对于善打硬仗的郭天民来说,多少有些束缚拳脚,王树声在抗战时期、解放战争初期,长期在后方建设,深知建立根据地的重要性,也安慰他,服从大军。
刘邓在中原发起的主动打硬仗,郭天民参加不多,像宛东战役、宛西战役、郑州战役、淮海战役等,更多是配合主力。直到1949年,部队改编后,编入野战兵团担任副司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