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我国的四大书院,可谓是名满天下,从古代传承至今,现在依旧是不少游客打卡观光的重要地标。在中国古代,书院也是经历过职能的演变的。
一开始,书院仅仅是作为藏书的地方而存在。这里会储藏大量的书籍,也会为皇帝召开的各种文化活动提供场地。
此时的书院还具备着官方性质,所以人们将之称为官署。可随着时代的演变,书院的功能逐渐被更多地开发出来。有人将之作为讲学的地方,书院也渐渐开始承担起学校的职能,为老师教书育人提供了场地。
从唐朝到明朝,在漫长的发展过程当中,书院因为时代发展的新要求而产生了不同的职能。在不同阶段,书院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其演变所依据的原因又是什么?一起来认识一下中国古代书院。
官方性质,规模不大
根据现存历史资料的记载,中国的第一个书院最早产生于唐朝。在那个时候,书院的名字还不是书院,只是藏书阁。
由官方设立的书院,最早是用来储存上层统治阶级所收集到的所有书籍,以及用于编纂书籍名目,用于修正书籍错误的地方。所以当时,书院其实类似于一个办公地点。
不少朝廷官员会集中在这里,共同开展有关书籍的种种工作。有人会专门负责清理书籍,有人会负责分门别类地整理和放置书籍,有人会负责为书籍编写目录,有人会负责按照既定史实修正书籍当中出现的种种错误。
而且。书院还会为国家层面展开的一系列文化活动提供场所。
唐朝时期佛教思想盛行,皇帝也会因为推崇佛教思想而开展一系列的讲经活动。皇帝召开的活动,自然应该在具备官方性质的场地上进行,而且,这个场地必须具有浓厚的文化气息和氛围。
所以,书院成为了一个最佳的选择。唐高宗李治和唐中宗李显召开的多次讲经活动,都是在书院中进行的。
到了开元六年,也就是唐玄宗统治的年代,他开始以国家最高统治者的名义来建设书院。比如说东都洛阳“乾元殿”,后来就变成了丽正修书院。开元十三年时,唐玄宗再次下达诏书,把“丽正殿”的书院改成了集贤书院。
皇帝作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他的一言一行都会在社会范围之内起到引导的作用。唐玄宗的如此举措,自然也就代表了唐朝社会对于书院的推崇。
唐朝的书院之所以会兴起和发展,这也是具有一定程度上的社会基础的。
众所周知,唐朝的文化是非常繁荣的,不管是本国的文人墨客创造出来的种种文学成果,还是从其他国家传进来的文化特征和文明成果,都共同构成了唐朝璀璨的文化艺术大观。
正是因为有着众多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各类书院才会具备存在的可能性。
而且,唐朝印刷术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印刷术让文字成为文化载体的功能被不断放大,也让各种记载着文化现象和文化内容的书籍广泛传播开来。
越来越多的书籍出现在社会层面之上,书院自然也就有了更多可以储存的内容。
除了官方修建的书院之外,唐朝民间社会中其实还出现了众多的书社或者书屋。这些地方都是由私人开办的,不具备官方性质,因此藏书的种类更加丰富,有时候甚至还会对民众开放。
这里面的藏书大多都是私人藏书,民间书屋的开办者一般也是文化爱好者或者是收藏家。这群特殊的社会群体存在,其实也为知识文化在社会范围内的广泛传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们可以用具象化数据表达的方式,来直观表现唐朝时期书院的数量。整个唐朝统治阶段,全国总共有书院57所,其中有48所书院的地理位置是确定的,今天的我们依然可以在各种导航地图上发现这些书院的痕迹。
书院的分布方式是分散的,大多都是呈点状的形式,并没有形成整体化的网络结构。在我国的十多个省市当中,书院都广泛存在着。
从这一时期的历史来看,唐朝的书院还是简单的官署,具有相当强烈的官方性质,不具备教书育人的功能。
不过到了宋朝,书院的职能就开始渐渐产生变化。
书院职能,开始转变
唐代中后期,国家政治秩序逐渐崩溃,各地战乱频发,人民又陷入了水深火热的生活当中。被战火困扰着的众多百姓,都期望着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再次结束纷争,实现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所以宋朝政权的建立,算是众望所归之举。而宋朝是一个特别重视文化艺术修养的朝代,这一个特征也得到了大家的普遍认同。
宋朝的皇帝都非常看重国家文化发展和传承,也喜欢从社会各界提拔一些具有文化艺术修养的人才。统治阶级新的发展需求,也催生了书院职能的转变。
由于国家重视文化,所以中央朝廷每年都会给出适当的财政补贴,扶持地方上的各类书院发展。当然这些书院本身也会创造价值,他们一方面在民间推动着文化传播,另一方面也为朝廷培养了大量的治国人才。
比如说岳麓书院,这个书院最开始也是私人性质的,是由民间文人举办的书院。但是随着书院藏书的增多和社会影响力的增加,朝廷也对书院给出了一定的补贴。
宋朝的科举考试制度已经成为了选拔人才的主流方式,不少文人学者都希望能够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到官僚体系当中,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和社会价值。在参加考试之前,他们首先需要做的就是来到书院当中,接受一系列教育教导。
所以,受到完全不同的社会背景和时代发展要求的影响,书院的职能开始向教书育人的场所转变。
书院当中当然也会储藏各种种类的书籍,但是有不少天下文人都会聚集到书院当中,开办种类丰富的学堂,为学子们提供一个自由学习的机会。
比如说范仲淹,他就是一位天下闻名的大文豪。同时,范仲淹也是中央官僚体系当中的一位成员。也就是说。他是一位既具备政治地位,又具有广博实学的人,也被不少文人学子奉为偶像。
他加入了应天府书院之后,便增加了一种老师的身份。不少学子因为范仲淹的加入,从全国各地专程赶到应天府书院求学。应天府书院也因为众多的文人而名气大增,成为了当时天下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广的书院。
这个时候,书院已经具备教书育人的功能,但是有关学校的一系列教育制度并未在书院正式确立。实现这个突破性进展的关键人物,则是南宋的文人朱熹。
南宋第一个明确具备学校制度的场所,就是在朱熹的主持之下开放的。他是儒家学说的代表人物,也是程朱理学的集大成者。纵观天下学子,不少人都是朱熹忠实的拥趸。
由于朱熹本人具备相当高的知名度,所以他所开办的具有学校性质的书院也吸纳了越来越多的学者加入。在大家的共同构建之下,南宋出现了一种崭新的社会教育方式。
在统治者的大力支持和上层统治阶级的引导之下,书院当中的一系列教育制度都得到了官方的认可,具有更大的权威性。在统治阶级的支持之下开办的书院,当然更能培养出适应统治阶级需求的外来官僚。
而具备官方性质的书院,也在逐渐向着学堂而转变。
后来随着南宋政权的逐渐崩溃,这种崭新的社会教育形式当然也会受到影响。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不管是官方开办的书院,还是民间开办的书院,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冲击。
后来元朝建立了统一政权,但由于元朝统治者属于少数民族,所以他们对中原传统文化的认知不够。因此,书院的发展迎来了一定程度上的停滞期。
一直到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这一现象才得到了缓解。而随着明朝统治者对于中华文化的再一次认同,书院的职能发生了更多的转变和扩张。
成熟推广,走向学堂
明朝时期的书院数量,在官方政府的支持之下急剧增加。一个新成立的政权是需要吸纳大量的社会人才来共同建设的,所以明朝朝廷也需要从书院当中寻找人才灵感。
当时,全国各地的书院足足有一千多所,分布在南北东西不同的城市当中。以中央城区为核心,书院的分布也呈现出了向外辐射的特征。越是接近经济繁荣地区的书院,数量越多,质量也会更加扎实。而在一些相对偏僻的乡镇和乡村地带,书院则显得简陋许多。
不过不管是哪一种书院,这一时期都已经具备了学堂的职能。而总的来说,书院又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类书院是专门为了应对科学考试制度而诞生的,这里面所收纳的种种书籍,全部都是考试需要用到的重点书籍,老师在课堂上传授的一系列知识,也算是考试重点。那些为了参加应试考试而学习文化知识的学者,大多都会选择来到这样的书院当中进修。
还有另一类书院是专门为了建立完整的学术体系而产生的,不同的文人学者会在书院当中产生思想上的碰撞和文化上的交流。书院会定期举办各种学术知识辩论大会或者是研讨会,帮助不同类别的文人在交流当中产生新的学习研究灵感。
第二类书院往往在性质上具有更高的精神境界追求,也受到了更多的文人学者喜爱。那些不愿意参与到政治官僚体系当中的文人,大多都会在第二类学院当中去寻找志同道合之人。
不管是哪一类书院,都可以让文人得到思想上的启迪和学习经验上的提升。而且各类书院当中也配备了经验丰富的老师以及各种教学工具,所以才会吸纳越来越多的学者加入其中。
书院职能的转变,从根本上来说,其实体现了社会需求的转变。当时代发展越发进步时,当统治阶级的需求增加时,书院自然也就不能仅仅作为一个藏书阁而出现了。
结语:
书院最开始兴起于唐朝时期,这一时期的书院具备官方性质,而且是为皇帝以及各种统治阶级成员服务的。
到了唐朝中后期,书院开始向学堂的职能有所转变。而宋朝时期,随着重视文化理念的社会氛围逐渐形成,书院也开始了教书育人的职能。
明朝时期,新的政权建立起来,为了顺应统治阶级的需求,书院开始扩张职能,并且在发展成熟的阶段走向了学堂。
参考资料:
1.《新唐书》
2.《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