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民族尊重历史。每一次新的朝代更替,新的朝代,都会先修一部历史,记载上一次的事情,这一次的历史,叫做正式的历史。在官方编年史上,没有什么比改变一个王朝的成就更有价值。
由于商代历史悠久,并无一部特别编撰的历史著作,因此,商代所使用的一些占卜和颂扬功绩的甲骨文,就成为商代的历史。而在这些甲骨文上,并无“商”灭大夏的记录。为什么殷商没有把这种伟大的成就记录下来呢?这是什么秘密?
一、甲骨学研究
关于商王朝的历史,在世界范围内,始终是一个未解之谜。在中国的古籍中,虽然也有关于大商的记载,但都是支离破碎,含糊不清,而且还有很多传说,很难分辨出大商的真实身份。
直至清代光绪皇帝,王懿荣意外地在医药中发现了龙骨上的铭文,从而使“甲骨文”的出现,使人们得以了解殷商的奥秘。
“甲骨文”指的是从商代开始就存在的一种语言,它被镌刻在龟壳、动物骨骼上,故名“甲骨文”。它的内容是从盘庚至殷商两百七十多年来,殷商在这一段时间里的占卜和祭天活动。
其中,甲骨文又分为四类:一类是刻辞,有卜家在其周边作记号,用以记载其出处及所用;第二种为兆序,以火种为引,焚烧一块骨头,看其裂痕,便可推测出一件大事的好坏。第三类是用来记载预言的行为和预言的结果的。第四种是用天干地支相配的年历,用来记事。
自甲骨文被发掘以来,我们共发掘出超过15万块的甲骨,其中约有4500个汉字,其中2000多个汉字被破解。这一段已经被破解出来的甲骨,记录了商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社会习俗,但奇怪的是,并没有记录商朝灭亡夏朝的那一战。
二、短语战争
《尚书》,《竹书纪年》,《史记》中均有有关商朝灭夏战争的记录。
夏桀身边的大臣关龙逢,深谙民心,建议他减轻税收,以善待民众。
可谁曾想,夏桀非但没有听从他的话,反而要杀了关龙逢。他骄傲地将自己比喻成了一颗不死不灭的太阳。
人们一听,就咬着牙说:“时间一长,你们就死吧。”他们宁可和你们一起死,也不愿意和你们一起死,就像你们的“太阳”一样。
在这一时期,黄河下游殷人以放牧为生,百姓过着富裕的生活。族长成唐才华横溢,在贤相伊尹的帮助下,将商族经营得很好。
当商国的经济越来越发达,而大夏却越来越没有子民的时候,汤王就开始图谋灭大夏。先是不问家世,任用能人,发军剿灭昆吾,葛,韦等大夏诸侯,连打十一仗,方成天下之势。
不过如今大夏依旧是一统天下,夏桀可以调动九夷军拱卫王都,所以成汤国才会选择隐姓埋名,隐姓埋名。夏桀残杀大臣,致使九夷群龙无首,于是,成汤国便发下了誓言,对大夏发动了进攻。
成汤部出其不意,攻入夏都。夏桀见大商大军气焰嚣张,只得走出王府,率兵在明条镇与成汤一战。因为有百姓拥护,加上有良好的军事素养和正确的战术,成汤军不久便将夏桀生擒,并消灭了大夏。
约于公元前一六○年,成汤率军于西亳召开“景亳之命”会议,集3000名诸侯于一身,称霸一方,称帝称帝,确立了商王朝。
如此辉煌的一战,怎么会在甲骨文中消失?几位学者很快开始了研究。
三、夏的另一个名字
首先,已经破解的2000多年的甲骨文字中没有“夏”一词。比如,商代在殷都,后人就把它叫做“殷商”,那么,人们就会产生一个疑问:“夏代还有没有别的名字?”
不出所料,经过一段时间的搜索,他很快就找到了一个经常在甲骨文中使用的单词“西邑”。
“西邑”一语,在中国古代经典《尚书》一书中亦有多处引述。
在《尚书·商书》中,流传的版本有这样一段:“西邑、夏邑,皆以尹躬为之。”
我伊尹曾经生活在大夏的西方国都,从这一点来看,大夏的另一个名字,就是大夏的另一个名字。
但关于《尚书》的真实性,学术界一直存在着一个巨大的争议,许多人都以为是后世流传的《尚书》是后世之人杜撰出来的,因此,这种说法并没有什么可信度。
所幸的是,2008年,清华大学对一组春秋时期的简牍进行了重新整理和鉴定,这些简牍的文字被确认为《尚书》的正版。
由此,我们可以肯定,多次在甲骨文中提到的“西邑”,就是夏王朝。为什么夏又叫“西”?有学者认为,这是由于大夏位于西部,而大夏的首都也被称为“安邑”,故而被称为“西邑”。《礼记正义》中亦有言:“夏之邑在亳西。”这一点,亦可作为佐证。
弄清“西邑”一词的意义后,就可以对“西邑”这一词作出解释了。目前已知的有关西邑的文献有:“贞:于西邑”,“西邑害”,“贞:燎于西邑”,“丁巳,告于西邑”,这些文献记载的基本内容均与西邑有关。这也就意味着,在大夏覆灭后,大商还会去西邑,向大夏的亡灵祈祷,希望大夏的亡灵,能逃过一劫。
考古工作者和史家都曾在甲骨文中寻找过夏的痕迹,但他们并没有意识到,“夏”就在他们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