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孙无忌丨凌烟阁头号功臣,却在李世民死后,架空皇帝,清洗功臣

雁芙说历史 2023-06-24 07:08:01

649年,唐太宗李世民病逝于翠微宫,太子李治登基,是为唐高宗,由长孙无忌、褚遂良、李世勣辅政。

然而,李世民万万没想到的是,自己的大舅哥、昔日玄武门事变的头号功臣长孙无忌,开始编织一张巨大的网。

仅仅过了四年,这张大网不仅杀了李世民的儿子,还清洗了李唐宗室众多人物和大臣,而且差一点就把唐高宗李治给架空了。

自此以后,长孙无忌以首席托孤大臣的名义,号令百官、莫敢不从,成为唐帝国最有权势的人。

事实上,长孙无忌是整个贞观时代藏的最深的玩家,为了这一天,他等了十几年。

长孙无忌是如何发迹的?

要说长孙无忌这人,来头还真不小,他老爹长孙晟是隋朝赫赫有名的人物,当初突厥强盛无比,正是长孙晟肢解了突厥人,使得隋朝可以压制突厥,成为霸主。

虽然有这么好的家世,但长孙无忌年轻时候的生活,却过得十分曲折!

609年,长孙晟突然离世,而此时的长孙无忌年仅15岁,妹妹长孙氏(后来的长孙皇后)也不足八岁。

没过几天,他同父异母的兄长长孙安业便将长孙无忌和他8岁的妹妹以及母亲赶出了家门。

无奈之下,15岁的长孙无忌年纪轻轻便开始挑起家庭重担,一边帮着母亲维持生计,一边照顾年幼的妹妹,过起了一段短暂的艰苦生活。

就在他们母子三人为生计发愁时,长孙无忌的舅舅高士廉向他们伸出了援助之手。

此后,高士廉对长孙无忌进行了悉心培养,长孙无忌不仅聪明好学,而且十分学习十分刻苦。

在大量阅读各类经典的基础上,加上高士廉亲自辅导,短短四年间,长孙无忌的学识与智谋水平迅速飙升。

然而,就在这时,高士廉却因为卷入一场叛逃案件中,于613年被朝廷流放到岭南荒凉之地。

不过高士廉在被流放前,办成了两件大事。

一是,他考虑到自己被流放后,妹妹一家便再无着落,于是将自家大宅子变卖,再买一套小宅子,送给妹妹一家居住,并将变卖房产剩余的钱财分给了母亲和妹妹。

这样一来,长孙无忌虽然没了舅舅的亲自辅导,但不用为生计发愁,可以靠自己的努力继续深造。

二是,在高士廉的主持下,长孙无忌的妹妹依照多年前长孙晟和李渊一家定下的婚约,将长孙氏嫁给了李世民,完成大婚。

长孙无忌也因此成为了李世民的大舅哥,两人之间有了密集的交往,很快发展出深厚的友情。

就这样过了几年后,李渊于617年宣布起兵,随即挥师西进,兵锋直指长安。

长孙无忌此时已经完成学业,收到李渊起兵的消息后,当即离开住所,迅速前往位于陕西的长春宫拜见了李渊,随即被任命为渭北道行军典签,划入秦王李世民帐下效命。

自此以后,长孙无忌开始追随李世民南征北战。

在李世民征战天下的那几年里,长孙无忌所担任的角色,大概就是李世民的管家,类似于汉朝萧何那样。

这期间,长孙无忌凭借过人的才识和能力,将各类大小政务、后勤事务处理得井井有条,并且还为李世民出谋划策,因此受到重用,并成为李世民最早的心腹之一。

李唐一统天下后,秦王李世民和太子李建成之间又爆发夺嫡之争,而长孙无忌自然是站在了李世民这一边。

长孙无忌和李世民手下的其他人不一样,作为李世民的大舅哥,他是天生的秦王党,这注定了他一定是李世民心腹中的心腹。

后来事情的发展也的确如此。

玄武门事变前夕,李渊为了彻底打掉李世民的夺嫡之心,采取了一边倒的策略,彻底倒向了李建成这边。

于是,李渊开始打压李世民的行动,将李世民手下的智囊团队解散,房玄龄、杜如晦这俩核心谋士被驱逐出秦王府。

没过几天,又趁突厥进犯之机,将秦王府的精兵猛将全部抽调一空,充入李元吉麾下,顺便剥夺了李世民的统兵之权。

至此,李世民的文臣团队和武将队伍,肢解的肢解、抽调的抽调,秦王府瞬间陷入瞬间陷入孤立状态。

这也是李世民最低谷的时候,而长孙无忌因为有一层亲戚关系,没有受到波及,是在秦王府最孤立的时候,唯一留在李世民身边的谋士。

事实上,早在房玄龄和杜如晦被驱逐前,秦王府已经收到李元吉和李建成计划在出征突厥的饯行宴会上暗杀李世民的密谋。

长孙无忌察觉出了事态的严重性,于是和秦王府一众人等坚持主张先发制人,干掉李建成一党。

房玄龄、杜如晦被驱逐后,长孙无忌又召集尉迟恭、侯君集等人日夜劝说李世民抓紧时间采取果断措施。

李世民决定动手后,最开始还是由长孙无忌出面请回房玄龄、杜如晦参与玄武门事变的谋划,但二人不敢来,李世民只好让尉迟恭提着剑过去才请回了他俩。

接下来的时间里,长孙无忌完整地参与了玄武门事变的谋划、执行全过程,而且在玄武门事变中,长孙无忌亲自参与了指挥战斗的行动。

虽然史书中对玄武门事变的过程记载并没有那么详细,但事后李世民却说“无忌尽忠于我,我有天下,多是此人力。”

可见,长孙无忌在玄武门事变的过程中,扮演了核心的角色,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后面李世民封赏功臣时,长孙无忌更是由于功劳巨大,位列封赏的第一位,食邑1300户。

李世民登基后,那些追随李世民的功臣宿将们也都得到了重用,得以执掌大权,长孙无忌自然也不例外。

李世民对长孙无忌十分宠信,甚至允许他随意出入皇帝的卧室,而且封长孙无忌为尚书右仆射、吏部尚书、左武侯大将军。

这三个职务不仅有实权,而且位高权重,尚书右仆射相当于右丞相,吏部掌管朝廷官员的人事大权,左武侯大将军掌管着一支军队。

长孙无忌追随李世民冒着生命危险奋斗多年,如今终于可以出人头地、封侯拜相了,这是天下多少人梦寐以求的事情。

谁知,在这关键时刻,长孙无忌的妹妹长孙皇后搅黄了他的掌权之路!

当李世民给长孙无忌封官儿的时候,长孙皇后当即表示反对,并对李世民说道:

臣妾既托身于紫宫,尊贵已极,实在是不愿意再让兄弟子侄布列朝廷。昔日汉朝的吕后、霍光之事言犹在耳,不可不引以为戒,请陛下不要让臣妾的兄长做宰相。

长孙皇后不愧是一代贤后,她的担心不无道理,日后长孙无忌成为托孤大臣以后,也确实重蹈了霍光的覆辙。

但是,不管长孙皇后如何反对,李世民还真就不听,他跟长孙皇后解释说,自己让长孙无忌执掌大权是因为长孙无忌确实功劳大,而且能力强,并不是因为长孙无忌是亲戚。

所以,李世民不顾老婆的反对,执意下旨给长孙无忌封了官儿。

谁知,长孙皇后居然亲自跑到长孙无忌家里,明确反对他担任高官,并且极力劝说长孙无忌放弃这到手的权力。

长孙无忌没办法,只好听了妹妹的话,主动多次向李世民请求辞去宰相之职,李世民无奈,只好同意了,然后改授长孙无忌开府仪同三司的虚衔。

自此以后,一直到长孙皇后去世的十年间,虽然李世民也一如既往地宠信他,但他也只能一直担任虚职,不能参与朝政决策。

直到贞观十年(636年),长孙皇后病逝以后,没有了妹妹的阻止,他才逐渐受到李世民的重新重用。

长孙无忌再度掌权

谁也想不到,当长孙无忌重回权力中枢时,他发现了一个严重的问题!

作为元老级人物,由于长期远离权力中枢,如今自己在朝廷不仅话语权不高,而且已经不具备较高影响力。

反倒是房玄龄,由于长期担任宰相,百官之首,势力遍布朝野,具有极高的影响力,如果长孙无忌想要重新崛起,只能从头再来。

然而,就在这时,朝廷又发生了剧变!

李世民的两个儿子,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为了争夺太子之位,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权力争夺战,朝廷内部形成中立派、太子党、魏王党三大派系。

而且,长孙无忌发现,房玄龄也卷入了这场权力争夺战,他是魏王党的核心成员,与之对应的是以魏征、王珪为代表的太子党。

面对这一情况,长孙无忌选择了围观,亲眼看着自己的两个外甥互相攻击,打得不可开交,却从不表明自己的态度,给人一种中立的感觉。

作为老牌的权谋高手,当年亲自谋划了玄武门事变的人,他非常清楚,自己这俩外甥的表演实在是太嫩了。

最重要的是,这场夺嫡之争并不是自己加入其中一个阵营就能扭转局势的,真正能起决定作用的人,是另外一个权谋高手——李世民。

而皇帝最忌惮的就是大臣和皇子结交,形成朋党派系,自己如今实力不足,如果贸然卷入进去,必然粉身碎骨。

因此,不表明态度,选择围观,暗中寻找机会,才是保护自己、隐藏自己的最好办法。

果然,李承乾在和李泰的争夺战中很快落于下风,干脆密谋造反,事情泄露后,被废为庶人。

此后不久,魏征也去世了,太子党不复存在,三大阵营只剩下魏王党和中立派,支持魏王的人更不在少数。

但长孙无忌在长期的观察中却发现,自己是万万不能支持魏王李泰为太子的。

因为李泰的魏王党多数核心成员多数是由功臣子弟构成的少壮派,比如杜如晦的弟弟杜楚客、柴绍的儿子柴令武、房玄龄的儿子房遗爱等,都是功勋元老子弟

李泰为了树立自己的威望和影响力,和这帮少壮派一起多次和功臣元老公开叫板。

一旦李泰成为太子,将来李泰一登基,他手下的少壮派将成为首功之臣,执掌大权,而自己即便此时支持李泰,也得不到什么实质性的利益。

另一边,李承乾完蛋了之后,作为胜利者,魏王李泰认为太子之位非自己莫属,于是亲自到皇宫面见李世民。

为了坐上太子之位,他不惜对李世民花言巧语说道:如果将来自己做了皇帝,必定会杀了自己的儿子,将皇位传给弟弟晋王。

李世民听完十分感动,当即找到褚遂良,说想传位给李泰。

这一刻,长孙无忌看准了这是一个机会,他想到了一个能让自己利益最大化的方案——拥立晋王李治。

因为李治年纪比较小,而且性格软弱,容易掌控,如果自己拥立李治为太子,将来自己就是首功之臣,到时候可以一举掌控朝政。

于是,长孙无忌联合褚遂良,一番劝阻后,李世民终于醒悟过来,他终于明白,李泰说将来会杀儿子,再传位给弟弟这种鬼话是不能信的。

这时,长孙无忌顺手把拥立李治为太子的方案推了出来。

最终,在长孙无忌和褚遂良的轮番劝说下,李世民决定将李治立为太子,长孙无忌、褚遂良、李世勣、房玄龄等人被安排到东宫辅佐太子李治。

至此,长孙无忌借助拥立晋王李治为太子一事,一举翻身,再次受到重用,并成为李治的最大功臣。

无忌曰:“晋王仁孝,天下属心久矣。伏乞召问百僚,必无异辞。若不蹈舞同音,臣负陛下万死。”于是建立遂定,因加授无忌太子太师。——《旧唐书》

不过,李世民立了李治后,很快就后悔了!

因为他发现李治性格柔弱,而且太过于循规蹈矩,实在不是个当皇帝料,于是想废了李治,改立吴王李恪。

然而,李治能不能当太子,关系到长孙无忌将来的政治前途,他岂能放任不管。

在长孙无忌的极力劝说下,李世民最终打消了改立李恪的想法。

但李世民万万没想到的是,这件事情会给自己的儿子带来灭顶之灾!

因为长孙无忌从此记住了李恪这个人,并且认为李恪是一个威胁,多年以后,李恪死在了长孙无忌的手里。

恪又有文武才,太宗常称其类己。既名望素高,甚为物情所向。长孙无忌既辅立高宗,深所忌嫉。——《旧唐书》

在此后的几年里,长孙无忌一直在忙一件事情——打击魏王党成员。

但由于房玄龄的实力太强,长孙无忌每次出招,都被化解,因此,像房遗爱、柴令武这些功勋子弟,并未受到影响。

就这样一直到贞观二十二年(648年),房玄龄病逝,昔日的魏王党开始失去庇护,一年后,李世民也病逝于翠微宫。

临终前,李世民任命长孙无忌、褚遂良、李世勣为托孤大臣,辅佐新帝李治。

等了十几年,这一刻,长孙无忌终于迎来了自己独揽大权的时代。

李世民恐怕至死都想不到,自己指定的这个首席托孤大臣,会在朝廷中掀起一番腥风血雨,大肆清洗异己,甚至威胁李治的皇权。

权倾天下,盛极而衰

649年,李世民病逝时,李治非常伤心,直接抱着长孙无忌的脖子痛哭,可见,李治对长孙无忌还是比较依赖的。

但他没想到的是,仅仅几年时间,甥舅二人便走向了对立。

最开始,李治登基之初,根基不稳,很多地方都需要仰仗长孙无忌的支持,因此长孙无忌以托孤大臣的身份执掌朝廷,两人间也算相安无事。

直到四年后(653年),一场普通的家庭纠纷案,却在长孙无忌的操控下,演变成一场血洗行动,李治顿时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

事情是这样的,房玄龄死后,长子房遗直继承了他的爵位,次子房遗爱则娶了李世民的女儿高阳公主。

这个高阳公主就认为自己贵为公主,又嫁给了房遗爱,所以房玄龄的爵位和遗产应该由房遗爱继承。

于是,高阳公主鼓动房遗爱和兄长房遗直展开了一场争夺家产的行动,但是按照古代嫡长子继承制度,高阳公主的诉求显然是不合理也不合法的。

所以早在李世民还在世的时候,高阳公主就被李世民批评过。

谁知,到了李治登基后,房家的这场争夺战还没结束,高阳公主根本不死心,最后眼见争不到爵位,干脆跑到李治这里,谎称大伯哥房遗直非礼自己。

李治听完,顿时一脸错愕,以他对房遗直的了解,非礼弟妹这事儿绝对干不出来,何况这个弟妹还是公主,他哪儿来的胆子?

但高阳公主坚持声称房遗直就是非礼她了,李治没办法,只好下令让有关部门调查。

作为托孤大臣,独揽朝政,这事儿自然逃不过长孙无忌的眼睛,一番思索后,长孙无忌认为这是一个清洗异己的绝佳机会。

于是主动向李治请求让自己负责调查此事,这本来也不是什么大事,李治也没多想就同意了。

他不知道的是,长孙无忌的一张大网正在展开!

不久之后,长孙无忌亲自前来汇报调查结果,李治看完,差点惊掉了下巴。

根据调查结果,高阳公主指控房遗直耍流氓一事纯属污蔑,但意外查出三件十分严重的事情:

第一件:高阳公主同时与多名和尚、道士之类的人保持不正常的男女关系,而且高阳公主买通宦官,经常打听皇宫里的动向。

第二件:因腿脚出问题,留在京城治疗的驸马薛万彻在和房遗爱聊天时,曾经表示,一旦天下有变,他们将拥立荆王李元景为帝。

第三件:根据朝廷密探的查证,荆王李元景曾经梦见自己拿着日月把玩。

这些线索汇集起来,都同时指向一个目的——谋反!

李治看完,十分惊讶,由于事态的严重性,他也不敢大意,当即命令长孙无忌严查到底。

这正是长孙无忌想要达到的效果,只要把这起案子往谋反方向引领,他便能以谋反的罪名逮捕所有政敌和异己,进而全数除掉。

此后,在长孙无忌的软硬兼施下,房遗爱也许是经受不住严刑拷打或者长孙无忌给了他诱惑,最终房遗爱按照长孙无忌的意思,揭发检举了大量的人。

一番折腾后,长孙无忌终于等到了收网的时刻!

于是他再度向李治汇报了彻查结果:

经污点证人房遗爱指证,高阳公主、薛万彻、荆王李元景确实在考虑谋反,除此之外,巴陵公主和柴令武夫妇、吴王李恪也参与其中。

经过相关部门的大臣集体商讨后,根据当事人的供述,一致认为,这件案子中的人谋反属实。

因此,按照大唐律法,薛万彻、房遗爱、柴令武等人应该处斩,荆王李元景、吴王李恪、巴陵公主等皇室之人,应该赐死。

李治听完之后,大惊失色,他根本不相信这些人会谋反,而且还涉及这么多李唐宗室人物,自己还真下不去手杀这么多人。

可如今长孙无忌执掌朝政大权,看着长孙无忌那充满威严的目光,李治根本不敢反驳,只能怀着沉重的心情,在那份处置诏书中盖上大印。

但是,李治实在下不去手杀这么多人,还是尝试挽救了一下。

只见皇帝李治以一种乞求的语气对眼前的大臣们说道:荆王李元景是朕的叔父,吴王李恪是朕的兄长,朕想赦免他们,可以吗?

上润谓侍臣曰:“荆王,朕之叔父,吴王,朕兄,欲匄其死,可乎?”——《资治通鉴》

话音刚落,现场顿时陷入一片沉寂,无一人敢回话,因为长孙无忌站在一边,一言不发,他不说话,大臣们谁也不敢开口。

这时,只见长孙无忌朝着兵部尚书崔敦礼使了一个眼色,崔敦礼顿时明白其中用意,当即就站出来大声说道:不可!

李治听完,又转眼看了看面无表情的长孙无忌,随即不情愿地准许了发布那份处置诏书。

这一刻,李治第一次感受到了一种威胁,也是第一次明显有了一种大权旁落的感觉。

一颗仇恨的种子就此种下,长孙无忌最终覆灭的命运也在这一刻埋下伏笔。

不久之后,吴王李恪、荆王李元景、巴陵公主被赐死,薛万彻、房遗爱、柴令武等人被斩首。

江夏王李道宗、侍中宇文节、驸马执失思力等人受到牵连被流放偏远地区。

至此,长孙无忌的一张大网,在朝廷中完成了一场大清洗,该杀的杀掉,该流放的统统流放。

被清洗的掉的人里,要么是长孙无忌的政敌,要么是长孙无忌看不惯的人。

比如荆王李元景、薛万彻、房遗爱、柴令武等人都是昔日的魏王党,而李道宗、执失思力等人则是不愿意依附长孙无忌而遭到打击报复的人。

自此以后,朝廷里剩下的不是长孙无忌的党羽就是依附长孙无忌的人。

整个朝廷里,长孙无忌彻底实现了大权独揽,权势比肩霍光的地步!

值得注意的是,吴王李恪死前曾大骂道:长孙无忌窃弄威权,陷害良善,祖宗有灵,必让其宗族覆灭。

吴王恪且死,骂曰:“长孙无忌窃弄威权,构害良善,宗社有灵,当族灭不久!”——《资治通鉴》

六年后,这番话得以应验。

而李治经历此次事件之后,深感大权旁落,随即展开了反击行动。

在此后的日子里,李治将李义府、许敬宗等与长孙无忌不和的人收为心腹,利用他们再到底下招纳新的成员,形成帝党。

接着,李治想起了李世民当年给他留下的另一个托孤大臣——李世勣。

此人是大唐的开国元勋,昔日瓦岗军的创始人物之一,如今在老一批将领逐渐凋零的情况下,李世勣无疑就是山东豪杰的首领,而且在军队中有极高的威望,属于军方一号人物。

这样的人,即使是长孙无忌,也动不了他。

于是,为了加强帝党的力量,李治下令重用李世勣,以便于和长孙无忌抗衡。

两年后,由于李治要立武则天为后一事,遭到以长孙无忌为首的大臣极力反对,李治因此与长孙无忌爆发激烈冲突。

在决定与长孙无忌公开叫板前,李治曾经询问了李世勣的态度,李世勣则是当场表示:此乃陛下家事,何必问外人。

实际上,李治是害怕和长孙无忌叫板会引发严重后果,而李世勣的态度十分重要。

李世勣是军方人物,万一李世勣站在长孙无忌一边,到时候再弄出个政变来,可就严重了。

但李世勣的回答让李治彻底放心了,李世勣的话表面上是中立,实际上是让皇帝放心大胆地跟长孙无忌斗,军方是不会参与的。

李勣入见,上问之曰:“朕欲立武昭仪为后,遂良固执以为不可。遂良既顾命大臣,事当且已乎?”对曰:“此陛下家事,何必更问外人!”上意遂决。——《资治通鉴》

而且,在李治召见长孙无忌、褚遂良、李世勣讨论立后一事时,李世勣故意称病不去,实际是不参与,以此来支持皇帝。

不久之后,双方在一次争论中,褚遂良为了阻止李治立武则天为后,干脆将官笏放在台阶上,同时也把官帽摘下,叩头以致于流血,还说了很多言辞激烈的话,弄得李治当场下不来台。

皇帝很愤怒,但考虑到褚遂良是老臣,一开始并没有想把褚遂良怎么样。

这时,躲在幕后的武则天突然大声喊道:何不扑杀此獠?

李治闻言,当场醒悟,于是趁此机会下令将褚遂良贬官外放,不久又将其贬官到广西。

自此以后,武则天成功登上皇后之位,长孙无忌的羽翼遭到肢解,加上军方不支持长孙无忌,因此长孙无忌开始走下坡路。

四年后,许敬宗也利用一起普通案件,将其扩大化,诬陷长孙无忌谋反。

李治抓住机会,直接将长孙无忌流放黔州,不久后,许敬宗再派人到黔州逼死了长孙无忌。

一代权臣,就此落幕。

烟郭说

当初长孙皇后深知自己兄长的志向,而且注意吸取霍光的历史教训,因此极力反对李世民重用长孙无忌,但终究还是没能阻止长孙无忌登临权力之路。

而长孙无忌也是个聪明人,有才干,权谋水平也很高,史载,长孙无忌博通文史,但他显然是没能吸取霍光的教训。

《明朝那些事儿》里面说:

以史为鉴,是不可能的,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欲望和弱点。所有的错误,我们都知道,然而终究改不掉。能改的,叫做缺点,不能改的,叫做弱点。

长孙无忌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对权力有着极强的欲望,作为一个博通文史的人,他做到了当年霍光的位置,却无法克制欲望,最终重蹈了霍光的覆辙。

参考文献:《旧唐书》、《资治通鉴》、《新唐书》

注:本文图片来自网络搜索,侵删。

1 阅读:16

雁芙说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