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隆基丨旁系庶子如何逆袭成皇帝的?政变诛乱党,又杀亲姑姑夺权

雁芙说历史 2023-07-10 07:05:00

唐玄宗李隆基,原本只不过是当朝皇帝唐中宗的侄子,相王李旦的庶子,这皇位本来跟他是八竿子都打不着的事儿。

退一万步来说,即便他爹李旦做了皇帝,他也仅仅是庶子,而且是李旦的第三个儿子,皇位就是轮也轮不到他的。

但历史总是充满着各种意外,武则天被赶下岗之后,李唐朝廷内部的局势不仅没有趋于稳定,反而越来越混乱,不是大臣被杀,就是政变夺权。

李隆基这匹政治黑马,终于看到了机会,趁乱而起,一举将自己推向了权力最中心!

武则天退位后的政局

705年,以张柬之为首的五大臣联合李唐宗室发动神龙政变,将武则天赶下岗,并拥立武则天的儿子李显为帝,是为唐中宗。

按理说,皇太子继位,李唐光复,结束了武周时代的高压政治时代,朝堂政局应该就此进入一个稳定的政治清明时代才对。

然而,李显登基后,他却发现了一个严重的问题,并由此引发一系列血雨腥风的剧烈震荡!

李显发现,五大臣由于发动神龙政变,立下复辟大唐的赫赫功勋,由此威望大涨,成为权倾朝野的人物。

以至于满朝上下,几乎都是五大臣的党羽,连重大朝政事务也大多是五大臣起决定作用。

而自己作为皇帝,事事都要受到五大臣的掣肘,最严重的是,自己早年还是太子时的东宫嫡系班底,早在武则天时代就被贬官的贬官,流放的流放,这皇帝如今已是孤家寡人。

如此一来,神龙政变后就形成了一种“主弱臣强”的不利局面。

李显为此大伤脑筋,将五大臣视为对皇权的威胁,于是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极力削弱五大臣。

一方面,李显当即下旨召回了昔日自己还是太子时的嫡系班底,并委以重任。

另一方面,将上官婉儿收入麾下,并重用武三思,试图利用武家的力量制衡五大臣。

最关键的是,李显还特准皇后韦氏参与朝政,为自己助力。

也正是这个决定,带来了一系列的血雨腥风,使得唐中宗时代的政局极其动荡,也给了李隆基出头的机会。

不久之后,李显在多种势力的加持下,借助武三思整垮了五大臣,并将这五人贬官流放,武三思又在中途派人将五大臣悉数暗杀。

然而,即便李显没了五大臣的掣肘,掌控了皇权,却因此留下了致命的后遗症!

因为他的老婆韦后和武三思勾结起来,结成政治同盟,开始把持朝政。

韦后是一个有野心的女人,对权力有着极强的欲望,她和李显生的女儿安乐公主野心更大,想做女皇。

为此,安乐公主还多次请求李显不要立什么太子,直接将她立为“皇太女”,将来继承李显的帝位。

这显然是不可能的,李显很干脆地拒绝了她好几次。

但李显和韦后没有儿子,于是便立了第三子李重俊为太子,韦后、安乐公主等人自然是不愿意看到太子坐大的,于是联合武三思极力打压、构陷太子。

最终,在韦后和武三思的逼迫下,李重俊忍无可忍,干脆矫诏调集禁军发动政变。

不过,李重俊个人能力不行,他的行动并没有取得禁军上下的支持,因此调动禁军用的是矫诏,俗称假传圣旨,这也注定了他必然失败。

果然,政变爆发后,李重俊先是派兵将武三思灭了门之后,率军攻入皇宫,与皇帝身边的禁卫军对峙。

然而,关键时刻,在皇帝李显的亲自劝说下,李重俊手下的禁军将领临阵倒戈,使得政变以兵败告终,李重俊被迫逃入终南山后,又被亲信随从所杀。

三年后,皇帝李显突然中毒身亡,年仅55岁。

这件事情发生得十分突然,李显死得非常离奇,至今有不少人都怀疑是韦后和安乐公主下的手。

因为李显不肯再给她们过多的权力,安乐公主也一直得不到“皇太女”的位置,所以干脆毒死李显,再由这娘俩接管李唐最高权力。

不过这事儿存在一定的争议。

时安乐公主志欲皇后临朝称制,而求立为皇太女,自是与后合谋进鸩。六月壬午,帝遇毒,崩于神龙殿,年五十五。——《旧唐书》

由于太子已经被韦后整死,所以李显死后,皇位人选就空了出来,韦后为了把持朝政,决定扶植李显年仅16岁的小儿子李重茂为傀儡皇帝。

但是在权力分配时,产生了一场斗争!

以太平公主、相王李旦为首的李唐宗室不愿看着韦后独揽大权,所以太平公主联合上官婉儿起草了一份遗诏,大概内容就是让韦后摄政,相王李旦辅政。

如此一来,相王李旦也可以掌握一部分朝政大权,与韦后形成一种制衡关系。

然而,此时韦后的野心已经十分膨胀,开始紧锣密鼓地将娘家人,俗称外戚,安插到朝廷各个要害部门。

而且太平公主和上官婉儿起草的那份诏书,韦后没给通过,在心腹大臣宗楚客、韦温的劝说下,韦后修改了那份诏书。

最终发布的版本是,由韦后临朝称制,独揽大权,相王李旦则给了一个太子太师的虚职,直接架空了李旦。

她的意图很简单,有了武则天在前面做示范,韦后也想登上皇位尝一尝做皇帝的滋味。

韦后的计划是,高仿武则天,先立个小皇帝,自己临朝称制,掌握大权,等自己的地位稳固后,再废了小皇帝,自己登上那位置。

后与兄太子少保温定策,立温王重茂为皇太子,召诸府兵五万人屯京城,分为左右营,然后发丧。少帝即位,尊后为皇太后,临朝摄政。——《旧唐书》

这一系列动作下来,朝野上下,只要不傻,都能明白韦后的想法。

大家好不容易把武则天给赶下岗了,这才没几年又蹦出来一个女皇,李唐宗室和很多忠于大唐的大臣显然是不愿意看到的,因此极力反对。

不过,韦后既然这么干了,自然是不会因为有人反对就停止夺权行动的,而且韦后把持了朝政,势力很快压制了李唐宗室。

事实上,此时的李唐宗室早在武则天时代就已经被血洗了一遍,如今剩下还有影响力的只有两人,一个是武则天的女儿太平公主,另一个是武则天的儿子,唐中宗的弟弟、相王李旦。

尤其是太平公主,权谋水平比肩武则天,连韦后都十分忌惮,而且太平公主曾经参与神龙政变,也是复辟李唐的功臣。

此时,太平公主也对韦后十分不满!

而另一边,在混乱政局中隐藏的政治黑马李隆基也开始了行动。

唐隆政变,李隆基一鸣惊人

正当韦后大肆安插娘家人进入朝廷各个要害部门,紧锣密鼓地筹划称帝行动时,还是临淄王的李隆基,察觉到了朝廷即将发生剧变,于是离开封地,潜回长安。

一开始,李隆基并没有打草惊蛇,而是做了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结交大臣和军官,培养自己的政治力量和军事力量。

他在长安期间,大量结交了朝廷里忠于李唐的大臣以及隶属于禁军的“万骑”军官。

李隆基不愧是一代政治家,人际交往能力简直好到爆,很快,像钟绍京、刘幽求、王崇晔、麻嗣宗、崔日用等官员纷纷成了他麾下的智囊。

而在禁军中,像葛福顺、陈玄礼等军官成了李隆基的好友,而且李隆基还和禁军上下打成了一片。

这些人在不久的将来,将在一场震惊朝野的政变中起到关键作用!

钟绍京当时的职务是苑总监,主要负责管理皇宫内的皇家园林,这个职务虽然没权没势,但却有关键作用。

因为政变的关键位置玄武门以及附近区域都归他管,一旦政变,他可以利用职权,为政变参与人员提供藏身之地。

其他几个人,也都在朝廷各个部门任职,在韦后的娘家人手底下工作,随时能打探到朝廷动向。

尤其是崔日用,崔先生可是一位双面间谍,他的职务是兵部侍郎,而且打入了韦后的心腹宗楚客内部,深受重用,可以随时获得最新的内部消息。

武将方面,陈玄礼、葛福顺都是常年在禁军中担任军官的人,深受中下层军官和士兵拥护,有了他们的支持,就等于掌握了一支武装力量。

不过,这还不够,李隆基还需要掌握皇宫动向,思来想去,只有自己的姑姑太平公主在这方面实力最强。

当年太平公主可是常年在武则天的眼皮子底下工作,在皇宫有着自己的势力体系,只要有太平公主的帮助,大事可成。

而太平公主也想除掉韦后,姑侄二人奔着共同的目标,展开了密切合作。

太平公主随即将自己儿子薛崇简派到李隆基身边,一方面负责互通消息,另一方面代表自己和李隆基密谋政变计划。

上益自负,乃与太平公主谋之,公主喜,以子崇简从。——《旧唐书》

万事俱备之后,如今只剩一个动手的时机了。

不过李隆基并没有等太长时间,很快,李隆基的智囊团传来两条消息,让李隆基兴奋不已!

第一条,据知情人士反馈,韦后将堂兄韦温被任命为总知内外守捉兵马事,掌管全国军队,韦后的堂侄韦播、心腹高嵩统领了禁军,韦后一党已经掌握京城内一切兵权。

虽然这是一条非常不利的消息,但是,韦播和高嵩在禁军中,为了树立自己的威望,多次借故鞭打士卒,引起了万骑士兵们的普遍不满。

这条消息十分重要,因为这意味着韦家人虽然掌握兵权,但不得人心,中下层军官以及士兵不仅不支持他,反而对他心怀不满。

韦播、高嵩数榜捶万骑,欲以立威,万骑皆怨。果毅葛福顺、陈玄礼见隆基诉之,隆基讽以诛诸韦,皆踊跃请以死自效。——《资治通鉴》

第二条,崔日用亲自面见李隆基,表示说,如今韦家人自以为掌握了一切大权,正沾沾自喜,警惕心不高,正应该趁机发动政变,以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此话一出,更加坚定了李隆基发动政变的决心!

在得到禁军的军官陈玄礼、葛福顺等人的支持后,经过一番密谋,李隆基决定次日发动政变。

第二天中午,李隆基带着核心智囊团以及陈玄礼、葛福顺等人顺利通过玄武门,进入苑总监钟绍京的住所,在这里设置临时指挥所,指挥全部行动。

在李隆基的统筹指挥下,禁军将领陈玄礼等人率先带着心腹士兵趁着夜色宰了韦播、高嵩等人,并将禁军全体将士召集起来传示其首级。

这时,只见陈玄礼、葛福顺对禁军全体将士大声说道:

韦后毒杀先帝,图谋篡位,危害江山社稷,今晚我将带领你们诛杀韦后,拥立相王为帝,如有不从者,诛灭三族。

士兵们显然是没得选了,于是在一片窃窃私语后,全军异口同声表示,愿随将军诛杀奸党,匡扶大唐。

福顺拔剑直入羽林营,斩韦璿、韦播、高嵩以徇,曰:“韦后鸩杀先帝,谋危社稷。今夕当共诛诸韦,马鞭以上皆斩之!立相王以安天下。敢有怀两端助逆党者,罪及三族!”羽林之士皆欣然听命。——《资治通鉴》

就这样,陈玄礼等人带着大头兵们冲入皇宫,砍死了韦后、安乐公主等人。

值得注意的是,此时的李隆基已经预料到将来与太平公主之间必有一战,所以趁机把太平公主的心腹上官婉儿一起砍了,提前断其一臂。

李隆基在清洗掉韦后一党后,亲自前往相王府,好说歹说才劝得李旦答应接掌皇位。

李旦登基当天,朝堂之上,太平公主亲自出马,对着小皇帝说道:

天下人心已归相王,这个位置不是你小孩子能坐的。

说完一把拎着小皇帝就将其拉下了皇位,随即,李旦坐了上去,宣布登基,改元景云,是为唐睿宗。

而李隆基则被封为平王,兼殿中监,同中书门下三品、兼押左右万骑,权势、威望冠绝诸王之上。

太平公主则因为政变和从龙之功,晋封食邑超过万户,三个儿子被封王,权势抵达巅峰,加上两次政变积累的威望,连李隆基都难以望其项背。

然而,李旦登基后,很快就面临着一个难题——立谁为太子?

嫡长子主动让位,庶子李隆基上位

一说到要立太子,如果按照古代宗法制,应该由嫡长子继承,太子之位自然应该是由嫡长子李成器担任。

但长子李成器不仅高兴不起来,反而感到空前的压力,因为那位置他根本不敢要。

因为当时朝廷的局势,只要稍微有点政治头脑的人都很清楚,如今朝廷里最有权势的,当属太平公主和李隆基。

皇帝李旦又无比倚重太平公主,事事都和自己这个妹妹商量,而且只要太平公主做的决定,李旦都表示支持。

这样一来,成为太子的那个人必然会因为权力分配和太平公主发生冲突,爆发权力争夺战。

更严重的是,李隆基作为一匹政治黑马,如今威望和权势冠绝诸皇子之上,李隆基对那个位置显然是有野心的。

因此,李成器面对如此情况,根本高兴不起来。

于是在一番思考之后,李成器决定将太子之位让给三弟李隆基。

还公开表示:太平盛世,应该由嫡长子做太子,但国家危难之时,就应该让有功之人来担任。

李成器显然是很有自知之明的,太平公主和李隆基这俩人,他一个都惹不起,所以这太子之位自然要主动让出来,才能自保。

李成器的言论一出,大臣们基本没有反对声,毕竟李隆基如今可是诛灭乱党的首功之人,加上拥立老爹李旦登基,更有从龙之功,他当太子可以说是众望所归。

成器辞曰:“储副者,天下之公器,时平则先嫡长,国难则归有功。若失其宜,海内失望,非社稷之福。臣今敢以死请。”——《旧唐书》

就这样,李隆基很顺利地成为了当朝太子。

然而,唐睿宗李旦在各种朝政事务中,十分倚重太平公主,事事都和太平公主商议,而且都以太平公主的决定为准。

虽然李隆基也掌握着实权,但与太平公主比起来,还是差了很长一截。

他担心长此以往,自己这个太子享有的权力早晚被太平公主蚕食,变成无兵无权的摆设。

于是,李隆基和太平公主之间进行了一场巅峰对决。

至于这姑侄二人斗法的精彩过程,本文篇幅有限,且听下回分解。

烟郭说

如果是太平盛世,李显的皇位顺利传给了他的儿子,李隆基作为唐中宗李显的侄子,是根本没资格继承皇位的。

而且,李隆基还是庶子,在太平盛世,即便他爹李旦做了皇帝,李隆基的上面还有嫡长子李成器以及嫡次子,他属于李旦的第三子,更没资格当太子。

但历史的规律是,“乱世出英雄”,李隆基在朝廷动荡之际,凭借自身才能,暗中建立起一支政治力量,发动政变,强行改变了皇位继承制度。

按照常理,皇位应该是唐中宗李显的儿子,但李隆基通过政变,顺利将皇位推给了自己的老爹李旦。

而他自己作为诛灭韦后乱党的首功之臣,加上拥护李旦登基的从龙之功,直接奠定了自己成为太子的基础,为日后接掌皇位铺好了路。

在当时,谁也想不到,区区一个临淄王竟然有这么大的能量,说他是一匹政治黑马,一点也不为过。

参考文献:《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

注: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搜索,侵删。

3 阅读:91

雁芙说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