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制造有用的孩子,我们更应该培育心怀热爱的孩子。
这样,我们的孩子才能拥有热气腾腾的人生,而不是变成死气沉沉的样子。
最近,无意间刷到了一段北大教授赵冬梅的访谈。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身为全国最高学府教授的赵冬梅老师,竟然有个初中辍学的儿子,更让人惊讶的是,赵老师是支持儿子辍学的。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来,十几年前,赵老师对北京海淀区的“卷”一无所知。
而她的儿子也在无忧无虑中度过了一个快乐的童年,没有上过学前班,也没有私下补过课。
直到进入小学后,赵老师和儿子都懵了。
在这里,成绩就是衡量一切的标准。
一开始,儿子跟不上班级的进度,一直在暗自努力。
终于有一次,儿子考到了90分,赵老师发自内心地为儿子感到骄傲。
没想到,老师却满脸讥讽地对她说:“你知道我们班其他同学都考了多少分吗?”
赵老师这才知道,这次考试大部分同学都是95分以上,只有一个吊车尾考了80几分。
在这样的环境中待久了,赵老师的儿子开始厌学,并拒绝去学校。
赵老师没办法说服儿子,只能学着接受现实。
但在这个过程中,赵老师却意外发现,尽管孩子不是“读书的料”,但却并非一无是处:
儿子喜欢四驱车,参加过比赛,还会自己修车;
儿子英文不错,为了修车,能阅读全英文的说明书。
还有一段时间,儿子突发奇想,准备自己做裤子,于是买来了服装学院的教材,自学了打版、制版。
到最后,赵老师不禁感慨道:
“原来,我只认得读书这一条路,但当我开始接纳儿子后,我的世界也被打开了。”
是啊,很多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每个孩子是有差距的,有的孩子能够名列前茅,而有的孩子却无能为力。
但只会用单一标准去衡量、塑造孩子,又何尝不是一种教育的短视呢?
事实上,上天对每个孩子都是公平的。
那些成绩不好的孩子中,可能会有一个不太懂数学的艺术家,会有一个化学总是不及格的音乐家,还会有一个身体素质比英文成绩好太多的运动员。
真正有远见的父母要做的,就是看见孩子身上的闪光点,为他开辟那个独属于自己的赛道。
曾经有一篇感动无数人的爆文,叫《我儿子是没有被这个世界理解的天才》。
妈妈是大学教授,爸爸是公务员,但儿子却没有继承两口子的优良基因,不仅学习上没有天分,还总是闯祸。
上幼儿园第一天就打伤了小朋友,还损坏了园里最贵的钢琴。
就这样,儿子来来回回换了好多家幼儿园,待得最长的也没有超过10天。
每次被幼儿园遣返后,爸爸都会觉得儿子丢人,对着儿子拳打脚踢。
有一回,儿子到了一家新的幼儿园,却将尿撒在了小朋友的饭碗里,爸爸知道后气急了,把儿子拴在客厅。
儿子却借机挣脱,砸了家里的电视机,还烧了爸爸的书房。
最后,儿子被爸爸送入了精神病院。
妈妈出差回家后得知了这一切,二话不说跟爸爸离了婚,并接回了儿子。
望着难得安静下来的儿子,妈妈泪流满面地说:“江江,原来你安静得下来。我早说过,我的儿子是不被这个世界理解的天才!”
后来,妈妈更是惊讶地发现,儿子虽然喜欢搞破坏,但也会修理制造。
看到妈妈晚上躺在床上看书,看困了想睡觉,可又不得不起来关灯后,儿子用一个星期帮她改装了一个灯具遥控器。
妈妈半信半疑地按下开关,房间的灯瞬间亮了起来。
临近初中毕业,儿子的成绩上不了高中,每天郁郁寡欢,甚至开始自残。
但妈妈却依旧没有放弃儿子,努力帮他寻找出路,最终,儿子答应了去职业高中学习汽车修理。
没想到,这一决定却让儿子的人生渐入佳境。
儿子从学校里的“吊车尾”成了职高的“汽车神童”,毕业后,还自己开了一家汽修店,从此自食其力。
就像那句土耳其谚语说的:“上帝为每只笨鸟都准备了一根矮树枝。”
这个世界上其实没有好孩子和差孩子之分,只有位置放对和放错的区别。
用爬树的能力去评判一条鱼,本身就是一种荒谬。
之前曾看过一则新闻:
浙江省衢州市,有个叫龚正的男孩从小严重偏科。
最终,中考只考了450分,连当地的普通高中都上不了。
而龚正的妈妈,是一所重点高中的老师。
一开始,她也格外头疼儿子的情况,但后来,她意识到,儿子英语、语文虽然常常不及格,但理科却总能考满分。
看到了儿子的天赋后,妈妈决定尊重他的意愿,让儿子先去读中专。
让人没想到的是,三年后,龚正竟然以数学满分、总分562分,全省第二的好成绩被浙江理工大学录取。
漫画家蔡志忠说:“每个孩子都是天才,只是90%都被大人教坏了。”
很多时候,错的并不是孩子,而是父母把成绩、分数当成了衡量孩子唯一的标尺。
看见孩子的天赋,同时接纳他不够好的那一面,我们的孩子才能变成自己想成为、能成为的最美好的样子。
纪录片《了不起的妈妈》中,有个叫做李琦的妈妈。
她和孩子的爸爸都是海归精英,但她的儿子小帅却是个学渣。
令人意外的是,她不仅不焦虑,反而非常的松弛:
看到儿子的字写得不好,她不会急吼吼地批评,而是鼓励儿子:“不错,都能写到格子里去啦。”;
儿子喜欢玩游戏,只要没有超过规定的时间,她都不会干涉;
课余时间,儿子忙着编程、剪视频,她也不会阻止儿子,得知儿子梦想成为UP主或程序员后,更是尽可能地为儿子提供支持。
因为李琦一直坚信:
“孩子生下来就有他的使命,他有他的一条道。
父母要做的就是帮助孩子发扬长处,规避短板,最大限度地发挥孩子的潜能。”
在她的支持和帮助下,儿子不仅成了学校里的商业小能手,创办了自己的出版社。
如今,还在视频网站收获了一批粉丝,实现了梦想的第一步。
教育家陶行知曾打过一个比方:
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
有时候,并不是孩子太差劲,而是大人总在用栽培玫瑰的方式去养育大树。
而好的家长,就像好的园丁一样,能够发现和尊重孩子的特质,让花成花,让树成树。
在今年巴黎奥运会上摘得两金一银的潘展乐也有一位好园丁。
那就是他的爷爷。
发现孙子在游泳方面有天赋后,爷爷就力所能及地支持他,不管是下大雨、还是刮狂风,只要潘展乐要去游泳,他就风雨无阻地送。
后来,潘展乐去外地集训,爷爷也会和他约定每周固定时间打电话打视频。
聊天时,爷孙俩从不说成绩与训练,只谈心。
而他对潘展乐只有三个要求:
第一,正确树立人生观、价值观;第二,吃好睡好休息好;第三,注意安全,把自己管理好。就这样,默默提供孩子生长所需的土壤,让他以自己的方式发芽、成长、绽放。
最终,培育出了新一代飞鱼王。
这让我想起清华大学教授刘瑜说过的一句话:
“正确的教育观是什么?
不是非要把一棵小草培养成参天大树。而是要把一棵小草培养成一棵美好的小草,一棵健康的小草。”
上帝给孩子关上了门,就会留下一扇窗。
这扇窗会让孩子看见一个新的世界,活成不一样的烟火。
而我们要做的,就是遵循孩子的天性,看见他们的独特之处,通过规划和托举让孩子站上舞台的中央。
很喜欢主播董宇辉在直播间说过的一段话:
“苹果熟得晚,是在给自己储存糖分,花开得晚,是因为花期未到。
所以,不要担心你家的苹果熟得比别人家晚,那说明你家的苹果要比别人家的都甜。
如果孩子在成绩上没有开花结果,那说明孩子要成为一个松柏之才,你要有那个心态,要有一个耐心。
有一种晚,是在经历,是在成长,是在提供走向成熟的养分。”
也许有的孩子在一条路上耕耘了许久,始终没有进展,但换一条路,他却能够一遇风云便化龙。
所以,有时候不必焦虑孩子落后于人,他只是还没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
德国科学家奥托·瓦拉赫,曾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但少有人知道的是,在他读中学时,父母为他选择的其实是一条文学之路。
然而,一个学期下来,老师却告诉他父母:
“瓦拉赫很用功,但过分拘泥,这样的人即使有着完美的品德,也决不可能在文学上发挥出来。”
于是,父母让他改学油画。
可瓦拉赫既不善于构图,也不擅长上色,成绩在班里总是稳居倒数。
直到有一天,化学老师看到了他做事一丝不苟的特质,觉得他很适合做化学实验,建议他学化学。
父母也秉着有枣没枣打三竿的念头,决定让儿子试一试。
没想到,瓦拉赫的激情和天赋一下子被点着了。
就这样从文学领域的“庸才”一下子变成了化学方面公认的“高材生”,最终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与其把孩子当兔子撵,不如把孩子当蜗牛养。
当我们不再因为孩子的缓慢、落后而责备他、训斥他,反而能以更加平和的心态帮助孩子找到属于自己的赛道。
最后,想跟大家分享一段治愈了我的话:
“有的花,一开始就灿烂绽放;有的花,需要漫长的等待。
不要看着别人怒放了,自己的那棵还没有动静,就着急去跺两脚。
相信孩子,静等花开。如果你的种子永远不会开花,那也许他是一棵参天大树,为你遮风避雨。”
孩子多大程度上能安放好自己的人生,取决于父母的认知和格局。
少一点焦虑,少一点控制,毕竟,每个人都只能活一次,让我们的孩子看自己喜欢的风景,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并告诉他:
“你不一定非要活成玫瑰,愿意的话,做一株小草,一棵大树都是可以的。”
这样,哪怕孩子没能成为人中翘楚、社会精英,相信他也依旧可以健康、自信、顺遂地度过这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