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无缘无故的奥运冠军,也没有天生就出类拔萃的孩子。
为人父母,就是要努力创造一切条件,给孩子最好的托举。
作者 | 土豆妈
身边有爸妈说,关注了几天奥运赛事,焦虑症都要犯了:
“别人家孩子为国争光,自己家孩子吊儿郎当。”
看着领奖台上那一个个耀眼夺目的孩子,年少就已站上了巅峰,动不动还是“学霸+冠军”的顶配,心里除了自豪和欣喜,也情不自禁开始羡慕。
可哪有什么天生耀眼,顺着他们的成长背景挖下去,我们会发现:
每一个横空出世的冠军背后,都是原生家庭在奋力托举。
郑钦文
2000万培养出来的冠军
8月3日,一个中国女孩创造了自己的历史,也创造了中国乃至全亚洲的历史。
她,就是21岁的郑钦文。
凭借2:0的绝对优势,她拿下了巴黎奥运会网球女单冠军。
这是中国在奥运会上首枚网球女单金牌,意义非同凡响。
看了很多关于郑钦文父母的报道,最大的感受就是:她的父亲郑建坪,真的是个“狠人”。
很小的时候,郑爸就发现女儿是棵运动的好苗子。
他带着女儿尝试过羽毛球、乒乓球、排球等等,奈何郑钦文都不喜欢。
直到6岁那年,郑爸带着她去北京看奥运会,她一下子就被网球吸引了。
那一年,李娜跻身网球女单四强,也成为了郑钦文心中的偶像。
回家之后,郑爸就发现女儿不但喜欢网球,并且在这方面有些天赋。
他没有任何犹豫,开始想方设法给女儿对接顶尖资源。
他给女儿找的教练,直接对标的就是李娜。李娜的启蒙教练、省队教练、外籍教练,他挨个找了个遍。
有个说法是,在找到李娜以前的省队教练余丽桥时,余教练并没有看上当时个头不高、身材偏胖的郑钦文。
郑爸就到处托关系寻人脉,甚至在一次见面时,带着一家三口直接跪下了,要让郑钦文认余教练做干妈。
余教练才被郑爸的执着打动,收了郑钦文做徒弟。
(郑钦文与父母)
原本郑爸是做生意的,家里收入还挺不错,可奈何网球太烧钱了。
郑钦文走的又是体制外的路线,机票食宿、团队教练、训练比赛等各项开销,全都要自己负担。
更何况,不管是训练环境,还是指导教练,郑爸给女儿的一直都是“高配”。
从郑钦文学习网球开始,郑爸的总投入已经超过了2000万。
而郑钦文的母亲,为了女儿毅然辞掉了工作,从湖北十堰到武汉、到北京,再到欧洲,一路全身心陪伴在女儿左右。
为了圆女儿的网球梦,他们甚至不惜卖掉房子,掏空了全部家底。
没有几个家庭,敢像这样倾尽所有,去赌孩子一个不确定的未来。
郑钦文一举夺冠的背后,是一个家庭二十几年来,搭上所有钱财、摒弃一切退路的苦心经营和鼎力托举。
江旻憓
中产富养女儿的天花板
握笔是博士,提剑能夺冠,说的就是江旻憓。
赛场上,她加冕击剑冠军,为中国香港代表团夺得首金,港媒称呼她为“微笑剑后”。
赛场之下,她是斯坦福学霸,是中国人民大学的硕士,香港中文大学的博士。
除此之外,她的跆拳道练到了黑带,钢琴达也达到了演奏级别,还有花滑、芭蕾、古筝、画画,每一样都拿得出手。
她身上最不值一提的优点,可能就是美貌了。
难怪有人称她为“中产富养女儿天花板”。
这样能文能武样样出彩的才女,到底是怎么养成的呢?
1992年,江旻憓生于香港,2岁时她随家人移民加拿大,6岁时又回到了香港。
在那个年代,全家就能出国,可见家底之殷实。
从小学到中学,江旻憓读的都是香港数一数二的国际学校。
她曾就读的沙田学院,一年学费至少大几十万,而且入学条件也极为严苛。
不仅学位要提前1-2年申请,还要对父母进行各种考察,家里英文环境差的很难进去。
其父母的文化素养之高,可见一斑。
(江旻憓与父母在斯坦福毕业典礼)
江旻憓在11岁时,接触到了击剑,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虽然起步晚了,但看到女儿真心喜欢,父亲就请到了彼时刚从国家队退役的陈伟劲作为她的启蒙教练。
当时陈伟劲初到香港,没有正式场地,只能带着江旻憓在一间小舞蹈室练习。
父亲便直接动用自己的财力和人脉,支持陈伟劲开了一家专业的击剑馆。
随后,江旻憓也顺理成章成为了陈伟劲的大弟子,有了更多一对一的训练和指导时间。
对于江旻憓喜欢的一切,父母始终都是全力支持,哪怕和自己的想法有很大出入。
这次夺冠之后,江旻憓对着镜头感恩父母:
“日日都感谢父母,今日再多讲一次,很多谢他们。虽然他们不想我做运动员,但是一直都让我做运动员。”
爱女儿,却从不束缚和控制女儿,而是给她最大的尊重和自由,让她去探索、去试错,在热爱中一步步走向辉煌。
这是多少有钱父母都达不到的认知高度。
全红婵:一跳光耀门楣
8月6日,全红婵不负众望,在巴黎奥运会上成功卫冕冠军。
就在前几天,她才刚刚与搭档陈芋汐赢得了女子双人10米台金牌。
她的夺冠之路看似很轻松,实则处处布满荆棘。
2021年,14岁的全红婵首次征战奥运,一跳成名,光耀门楣,天下皆知。
之后人们才惊讶地发现,这个奥运冠军的家,竟是广东湛江的低保户。
全红婵家里有5个孩子,她排行老三。
母亲遭遇车祸后干不了重活累活,家中还有患病的爷爷。
这一大家子的经济来源是父亲自己种植的几亩小果园,日子过得捉襟见肘。
最穷的时候,全红婵想吃一包5毛钱的辣条,家里都买不起。
2014年,教练陈华明到当时全红婵就读的小学挑选队员,恰好看到有女孩子在跳格子。
他发现,全红婵的弹跳力特别好,便很快联系上了全红婵的父亲,希望能带她去跳水。
父亲不懂跳水,但他的第一反应是询问女儿的想法。
当女儿说“想去”,父亲便尊重女儿的意愿。
因为他知道“孩子的事情,你强硬是不行的,主要她喜欢,她开心乐意就好”。
那时的全红婵在别人眼里,是个不开窍不上进的“学渣”,可父亲却认为“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
别人问他,如果女儿拿不到冠军怎么办?他说“那有什么,金牌又不代表全部”。
为了能让全红婵安心训练,父亲很少和她通电话,也从不和她提及家里的困难。
就连母亲车祸住院,全红婵也是好久之后回家才知道的。
全红婵夺冠之后,全网喊她“天才少女”,说她有“水花消失术”,只有家人心疼她多年来的辛苦和付出。
父亲知道,女儿的训练生活比自己干农活还要累十倍百倍。
这次全红婵征战巴黎,哥哥特地买了机票飞到巴黎,在现场给妹妹加油打气。
但他却在赛前一直瞒着妹妹,就是怕影响到她的发挥。
命运没有给到全红婵优渥的出身,却给了她让人羡慕的父母和家人,让她始终被浓浓的爱滋养着。
正因如此,她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和瓶颈,只要想到身后的家人,便感觉有了依靠。
谢瑜:一枪打破家徒四壁
“他们都不看好你,偏偏你最争气。”
巴黎奥运会男子10米气手枪决赛场上,00后小将谢瑜一鸣惊人,为中国队揽下了第三金。
上一次,我们在这个项目上夺金,已经是16年前了。
而谢瑜在夺冠之前,并没有被很多人熟知,也不是教练和观众锁定的冠军选手,所以给到他的镜头都没几个。
可唯有一人,一直紧盯着电视屏幕,看着谢瑜打出了一个接一个的十环,见证了他的高光时刻。
这个人,是谢瑜的父亲。
当看到谢瑜家里的陈设,许多人诧异不已:昏暗的房间,破旧的沙发,泛黄的墙壁……
而谢瑜的父亲,满脸黝黑,胳膊也被晒出了两种颜色,一看就是常年风吹日晒做苦力活的人。
谢瑜生在贵州毕节的一个山村,家中兄弟有三人。
为了维持生计,父亲在他还很小的时候就外出务工了,而他只能跟着外公在村里生活。
直到10岁那年,谢瑜的叔叔将他接到了自己所在的县城读书。
谢瑜的文化成绩不太好,幸好叔叔看到了他在运动方面的天赋,让他试试体育。
但是这也意味着,家庭的支出会变大。
当叔叔把想法告诉谢瑜的父亲时,父亲宁可自己苦点累点,也要让孩子去试试。
一直以来,父亲干的都是体力活,每天要搬水运水,跑来跑去到处送水,这导致他手上有伤,腰上也有伤。
为了省钱给孩子,他连肉都舍不得买,要么吃两个馒头,要么水煮白菜,甚至有时候一天都不吃东西。
衣服破了,他也不舍得买新的,一年四季就那么来回的穿。
而谢瑜的叔叔婶婶,则将他视如己出,照顾好他的生活起居,接送他上学放学,督促他的学习。
进入体校之后,谢瑜只要回家,婶婶都会做好一桌子好吃的饭菜。
临走前,婶婶又会将吃的、用的大包小包准备好,让谢瑜带回队里。
每年除夕夜,不管多晚,一家人都会等着谢瑜回来一起吃年夜饭。
叔叔,是谢瑜人生路上的贵人,不计回报地为他的未来引路。
而家人,也为他创造了一个温暖有爱的环境,让他可以义无反顾地迎难而上,站到了最高领奖台上。
这四个冠军,家庭环境有着天壤之别,却能在奥运赛场上顶峰相见。
这背后,除了个人的天赋和努力,他们的父母和家人都功不可没。
郑钦文的父亲,用2000万为她的天赋买单。
他自己曾经也是一名田径运动员,他深知如果女儿走体制内路线,有很多的局限性。
为了让女儿少走弯路,他选择了让女儿走体制外的路线。
他耗费巨资打通人脉,带女儿找最好的教练,让她和最牛的对手过招,最终走向国际。
他在采访中也坦言:“我们不是赢在起跑线上,我们在起跑线之前,就已经在规划了。”
郑钦文所走的每一步,都是他提前规划好的,自然又稳又准。
江旻憓,在夺冠之后直接宣布了退役。
香港赛马会随后公布消息:江旻憓将加入马会,成为公司事务部对外事务助理经理。
她的急流勇退,正是因为父母给她铺的路足够宽,让她拥有了更多的选择权。
在普通人眼里,奥运冠军已经是天花板了,可在她的人生路上,这不过是中途的一块跳板。
她们的父母,都在用自己的金钱、资源、人脉和视野,助力孩子登上高峰。
而在全红婵和谢瑜这里,父母都是平凡的农民,无法给孩子好的物质条件,也没有那么大的眼界和见识。
但只要孩子喜欢的,他们也会不遗余力地支持。
他们知道自己文化不高懂得不多,所以不会以高高在上的姿态去控制孩子,更多的是给孩子尊重和自由。
虽然他们能力有限,但也始终咬牙坚持着,默默在背后为孩子付出。
全红婵走红后,大家都说她的家人该“享福”了。
可是谁也没想到,他们不蹭孩子流量,不收任何礼物,依然踏踏实实靠自己的双手努力挣钱。
对于全红婵的收入和奖金,他们分文不取,甚至从来没有开口问过。
谢瑜的家人亦是如此,他们从不计较自己的付出,不抱怨挣钱的辛苦。
他们虽不善言辞,却用实实在在的善意和爱意,在孩子心头撒下了永远不灭的爱和信念,让他可以没有负担地去飞去闯。
这几个奥运冠军的故事,真是应了那句话:
精英家庭都在托举孩子,寒门家庭也在托底孩子。
莫言说过,孩子的优秀,浸透着父母的汗水。
没有无缘无故的奥运冠军,也没有天生就出类拔萃的孩子。
良种只有遇到沃土,才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再好的天分,没有被发掘,没有被支持和滋养,最终只会被埋没。
所以各位家长,你若有能力,要高瞻远瞩,提前为孩子谋划;
你若是普通,也要用宽厚的爱滋养孩子,用良好的家风熏陶孩子。
为人父母,就是要创造一切条件,给孩子搭桥铺路,引领他们走向更高的层次。
千万不要用自己的无知和无能,挡住孩子上升的路。
点个赞吧,与所有父母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