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大鱼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接下来的小半个月时间,除了备年货外,各家还少不了一件事。
即,大扫除。
洒扫除尘,迎接新一年。
就像鸟雀爱惜自己的羽毛,居家生活之所必定是打理干净清爽,居住更怡心。
忙除旧尘,喜待布新。
腊月过半,年关岁末。
当窗明几净,炊烟飘起,便是游子归乡时。
这段家家户户洒扫、擦拭、清理、除尘的时间,不少茶友开始着手盘点自家放到年底还没喝完的“茶叶存货”。
早几年(忘了具体是多久)买回家的茶叶,有红茶,也有铁观音,拆开后只喝了几次,不知道有没有变味;
之前朋友亲戚送来的茶叶礼盒,包装都挺高大上的,有明前狮峰龙井、也有牛栏坑肉桂和金骏眉,全部原包装未动,还能喝吗;
过期3年的正山小种,过期超过1年的清香铁观音,很多年前买到一罐白茶白牡丹(没写保质期限),刚过期3个月的桂花龙井,还有一些剩余不多的散装茶、散泡茶,外盒早已经扔了,现在具体日期不详……
这种复杂的情况下,该怎样判断哪些茶能喝?哪些茶该早点扔掉,以免得留在柜子里落灰占地方?
诸如此类的提问,每到年末,都会成为一众茶客的关注重点。
这篇且来教大家4招通行适用的分辨方法。
不论是过期茶,还是在保质期限内的茶叶。
判断一款茶“能喝”还是“不能喝”,这些招数都能用得上。
《2》
第一招,看干茶。
庄子在秋水篇里,留下过一个成语——望洋兴叹。
不少茶友在纠结面前的茶叶要不要喝?能不能喝时,则是“望包装兴叹”。
对着全新未拆封的高档礼盒包装,犹豫不决。
“包装看着很高大上,里面的茶品应该不错吧?”
“但这盒茶放了很多年都没舍得喝,是不是过期了?”
一正一反的思绪,来回浮现在脑海间,不知如何是好。
由于拿不定主意,只好到网上咨询意见,过期茶还能喝吗?帮忙看下这盒茶怎么样?包装全新的过期茶叶,喝了会有影响吗?
然而,这里要真心劝一句,这种问法没用。
没有人会长着一双透视眼,隔着外盒就能看清内部实情。
先将盒子打开,拆掉包装,露出实物才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看到干茶的第一眼,重点看外观颜色。
除了深色系茶叶(比如熟普、六堡、茯砖等)外。
当你看到绿茶、黄茶、花茶之类的茶叶,干茶明显发暗,色泽暗沉时,可要做好心理准备。
这些保质期短,主张趁早趁鲜喝的茶叶,不论它们自身有多名贵,一旦放太久,干茶暗沉转色,说明它们已不再适合饮用。
即便勉强泡开,得到的也是一杯不香、不鲜、不好喝的茶水,毫无令人愉悦的饮茶享受。
《3》
第二招,摸干度。
不管是什么茶,它们的商品大类都是干制品。
和干木耳、干香菇、干紫菜一样,制作加工时都经历了干燥处理。
最终出厂时,成品茶的干度都有着各自严格规定,里外足够干爽、干透。
干度合格的茶叶成品,叶片酥脆干燥,随意轻轻一捏,叶张便碎成齑粉。
然而,茶叶本身又具有吸附属性。
容易吸附外界空气的水汽、异味,造成跑气受潮。
一旦包装密封防护不严密,或者是放置太久,超过保质期限,都存在受潮变质风险。
当你打开一盒过期茶,初步看了干茶色泽后,下一步要初判干度。
专业的干茶含水量检测,有专门的机器设备测量。
普通茶客在家初判干度,在没有仪器帮助下,最行之有效的办法是用手触摸。
在安静空间里,抓起一捧干茶,仔细听一下声响动静。
干度出色的干茶,叶片会彼此摩擦出声,类似脚踩在干燥落叶堆发出沙沙声响;
随机挑出几片干茶,先用指腹触碰叶片边缘。
正常情况下,干燥未受潮的叶片,叶缘会类似A4纸张的边角,带有锋芒感;
随后,用手将叶片轻轻捏碎。
越干的茶叶,越容易碾碎成粉末状。
已经受潮的干茶,叶片微微发软发韧,拿起瞬间便知手感不同。
捏碎叶片时,受到水汽的阻力,只能碎成碎片状,而非彻底碎成粉末。
通过以上细节,能轻松判断大致干度情况。
一旦发现干茶有受潮迹象,哪怕它还没过期,也是不喝为好。
《4》
第三招,闻干茶。
圈内经常看到一条迷惑性很强的说法。
称茶叶只要不发霉就能继续喝,哪怕放10年,放30年,放100年,照喝不误。
这太能唬人了。
愿意相信这种说法的人,喝茶未免“心太大”。
试问,干茶看着没发霉,但从中闻出一股烂菜叶味、下水沟味的陈年熟普,你敢喝吗?
干茶颜色暗绿,但里面是一股灰尘味与闷味的过期毛尖绿茶,你有兴趣喝吗?
干茶外表正常,但闻着带有沤酸味与香精味的“秒杀价”红茶,你能做到面不改色喝下肚吗?
上述三连问,相信绝大部分茶客的选择是坚定拒绝。
道理很简单,喝茶本身是为了享受。
宁饮凉白开,不喝变味茶。
当一款茶闻着丝毫不香,仔细闻了好几遍,干茶毫无令人愉悦的茶香。
反倒是各种难以言表的怪味闷味一箩筐。
一闻,便让人倒足胃口,何谈顺利喝茶?
《5》
第四招,过沸水,闻叶底。
当你闻过干茶,从中闻不出任何异样时,建议进一步追加检查。
将干茶倒进瓷质盖碗内,冲入沸水,快速倒出。
迅速过一遍沸水后,立马打开,凑近闻叶底。
经过沸水激发后,深藏在干茶细胞内的气味分子,再也没法低调。
不论好坏,都会涌现出来。
品质一流的好茶,能从中闻馥郁多元的美妙茶香,热腾腾的茶香分子缕缕上扬,形成了一团香雾,将人笼罩其中。
而怪味茶、变味茶,趁热闻叶底时,必定会露出马脚。
三、四天前,后台接到一个提问。
“请问岩茶干茶闻着没油味,茶汤闻着也没有油味,但叶底有油味是为什么?”
如果是前一年、两年,或者更早前买入手的岩茶放到现在,从中闻出油味。
这股怪异的油味,值得给列位看官们细细描述一番。
接近变质的坚果仁,譬如过期花生、瓜子、核桃、巴旦木等,它们的果仁受潮不再酥脆后,一放到嘴巴里,是一股不新鲜的油味、哈喇味。
岩茶内出现类似气息时,起因是包装密封不足,外加存放时间太长。
当岩茶内部的脂类物质大量氧化变质后,便会形成这股怪异味。
然而,一款茶的受潮变质是阶段性的。
就像生病,有病及肌肤、病入骨髓、病入膏肓的不同程度演进。
最开始,茶叶的变质气息还是深藏于内,单靠表面闻干茶察觉不出异样。
但快速过一遍沸水,趁热闻叶底,一切便能水落石出,真相大白。
《6》
先看干茶,再闻气味。
这两项检查后,能快速筛掉9成以上不宜再喝的茶叶。
到了最后关头,便是试饮。
为了稳妥起见,建议连续出汤。
分别泡出前5冲茶汤,同时进行对比。
先看茶汤状态,汤色是否失去清透光泽感?
当整杯茶看着汤色暗沉,丝毫没有莹润感时,不会是什么好茶。
看过汤色后,再小口尝试。
一旦发现头道茶,入口立马不清爽。
汤不醇,不爽口,不推荐继续再喝。
但如果,前两冲茶汤,表现还算中规中矩。
三冲过后,茶味下降明显,水味迅速浮现,滋味感快速淡下去。
这能证明,这泡茶的品质很糟。
不是先天不足,就是后期跑气存坏,内质茶味物质有限。
不论成因如何,处理方法都一样——当断则断,当舍则舍。
喝好茶,不能随便凑合与将就。
宁咬鲜桃一口,不要烂杏一筐。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