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大鱼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前段无意中进了一个直播间。
卖茶叶,卖茶具,卖.....
主持人明显是个南人,不是胡建,就是广东,或者广西,反正跟村姑陈一样,一口很不标准的普通话。
让北方茶友听起来略有费劲的那种调调。
那一场正好在卖景德镇的茶具。
彼时正巧在高铁等车,时间有富余中,遂耐着性子听了一小段。
每款茶具的开头,一律是,这是我们**老师的作品,我们的窑口叫**窑,我们的**老师是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
这个开头真真是铺垫得极好,让人真真忍不住心动,只想好好看看这款茶具,如果预算合适,收一只回家把玩也无妨。
然而,当镜头摇过去,这位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老师出现在镜头里的时候,我不由得想起了钱钟书钱老在围城里写过的那句话:既然吃过了鸡下的蛋,那就不要再想着去看下蛋的鸡....
钱老想必也是为学术圈里屡屡出现的各种大师的包装术与自身外形之极为不匹配,令人观之大生失望之感,故而才写下这种醒世恒言的吧。
其实,钱老并没有嘲笑某些学术高手的外貌的意思,只是感慨,如果外形不适合成为流行学界的网红,那就老实埋头做学问,不要老想着开发自己学问与才华之外的第三面——自古以来,中智慧彩票的人多,而中基因彩票的人少。
钱老写这句话的时候是上个世纪,到了科技发达的21世纪的今天,如果一个在某些领域有专长的技术型人才,想包装自己成为大师,营造一种功成名就的氛围,可以借助的高科技手段非常之多。
比如化妆,比如开美颜滤镜,比如调整直播间的光源的位置,利用明暗的对比来掩饰面部与身材上的缺陷.....
只能说,这个直播间太不负责任了,没有为老师大师们做好“造型顾问”。
当然,可能有人要说,长相不是可选择的基因项目,正如投胎是个技术活,难道丑人就不能出镜了?
可以。
然而,开直播的目的,大师技师们出镜的目的,不是为了带货么?不是为了销量么,不是为了养家糊口么?
再高贵的艺术家,也要吃饭的。谈钱没什么不好意思。
所以,从带货的角度出发,大师们是不是也应该修一修边幅,剪一剪头发,让脸上不要那么油光光,再来上镜呢?
让观众眼睛上舒服一些,不是可以卖出更多的货么?
归根结底,仪容整理清楚一些,最终得益的,不是老师们自己么。
想明白这一节,想来以后的茶具和茶叶直播间里,老师们大师们的形象,可以更有艺术气息,更仙风道骨一些了。
也更符合那所谓的大师技师高工的身份了。
否则,就会变成张飞绣花,怎么看怎么怪异。
《2》
回到这个卖茶具的直播间,大师出镜后,带货还在继续。
主播手上拿着的是一只造型很普通,泥料很普通,釉水也很普通的茶杯。
上面的花纹是工笔斗彩。
构图也是很普通。缠枝莲的斗彩。还有蝴蝶,蝶恋花。
怎么看,都不像是我在景德镇的各大展厅里看到的那些证照齐全的大师的作品。
不是形,是没有神,没有那种灵气逼人的,一眼就想让人把它带回家,锁在柜子里不许他人觊觎的冲动。
就是很寻常的,那些在茶具店里随处可见的,正常景德镇瓷器的样子。
真心不敢相信这只杯子出自“大师”之手。
大师这个抬头,太响亮了,由不得我们不去期待一番,憧憬一番,不愿意相信大师之手做出来的,跟陶院的学生只好了一点点。
这些年多吃的盐跑哪去了?
然而,主播一再强调,我们**老师,是国家级高级工艺大师,是传承人,是老技师,他的作品,是有证书的。
然后拿出一本50块钱就能办一张的所谓“证书”出来晃了晃。
村姑陈有个同学,家里是卖寿山石的,他们家每出一颗石头,就要去开一本证书。
有一次见他去取证书,一取就取了一大叠。
问之曰,材料费,50元。
所以当这位主播把**老师手作作品的证书拿出来给这只茶杯添砖加瓦的时候,村姑陈遗憾地闭上了眼睛。
已经过去这么多年了,怎么这些唬弄人的招式,还是这样的没新意呢?
动不动就是大师作品,传承人作品,老师作品,高工作品......紫砂壶的高工壶那一套亏,难道还没过时么?茶友们还没吃够这种亏?
其实,抛开大师不大师,高工不高工,我们普通人买茶具,图的就是两个简单的要素,一是看上去美观,漂亮,喜欢;二是不烫手,胎壁薄,实用性强。
只有本身就无甚特色的、乏善可陈的作品,材质,工艺,造型,寓意.....都没有什么好介绍的,才会拼命拿“大师作品”这顶帽子来给它加码。
然,大师出品又怎么样,窑口出品又怎么样,不好看,不好用,买回家也是束之高阁。
一年也用不了一次。
再便宜都是浪费。
《3》
除了大师,高工,老师,名师这些被直播间习惯性拿来包装宣传渲染的词汇之外,窑口这个词,也是近些年在互联网茶具界被引用得极为频繁的概念之一。
可能列位看官已经在别的茶具直播间里,听闻过了窑口一词。
比如主播在介绍一只很普通的盖碗或者很普通的茶杯时,因为没有其它的可介绍的元素了,就反复把窑口这个概念,拿出来说事。
“这是我们**老师的作品,**老师的窑口是很知名的窑口”.....
窑口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窑的简称。
什么是窑?在景德镇,窑就是烧制瓷器的工具。
以前乡下很多的窑,烧砖的,叫做砖窑。
当年,房地产还没有大发展,神州大地上流行自己盖房子的时候,每个县城里几乎都有两到三个砖窑,用泥土做成长条的形状,砖放整齐摆进窑里,用柴火加温,烧制成砖头,用来盖房子。
现在,全国各地的砖窑大多已经绝迹于江湖了,但景德镇的瓷窑,仍旧是大量存在,并且风光无限的。
尤其现在的瓷窑,还进行了改良,不仅可以烧木柴,还可以烧电,烧天然气,所以现在的瓷窑又做了细分,分为:柴窑,电窑,气窑....花样更多了。
在景德镇人心目中,窑口,指代的就是这些烧制瓷器的窑。
曾经,建造一座瓷窑的成本是很高的,大多数的民间手工艺人,承担不起建窑的费用,只能把坯买回去,画上画,填上彩,送到公共的瓷窑里去,跟别人的家的瓷器一起烧制。
就像在武夷山自己家请不起焙火师傅,也建不起焙房,只能把走水焙后的毛茶,挑剔干净,送到公共的炭焙房里,跟别人家的茶一起焙火是一个道理。
公共的窑,当然是缺点很多的,比如吹釉的时候会把画面不小心弄糊了,沾上墨点了,等等,或是釉没上均匀,或是摆放的时候跟旁边的瓷器互磕了....
总之成瓷率很低,很浪费画工。烧出来的瑕疵品很多。
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有经济能力,有场地建一座自己的窑,是实力的象征。
这就是为什么那时候很多人在建立自己的瓷器品牌的时候,会命名为
“**窑”。
比如,小陈窑,麻花窑....
就像普洱茶界动不动就是“**号”,“**记”,是一个意思,彰显古老,彰显实力。
但现在,随着瓷器行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瓷人,有钱了,有地了,可以自己建窑了。
于是肉眼可见的,窑多了起来。
窑这个物件,也渐渐走下了神坛,进入了寻常百姓家。
拥有窑口不再是强大实力的体现了。
并且,窑这个词,并没有限制使用,是以,谁家都可以注册一个商标,叫做“**窑”,它只是一个普通的汉字,不再具有那些延展的象征意义了。
于是,当下的我们,在购买瓷器的时候,亦不必去追求什么窑口,大窑口了。
它不再那样被神化,也不再那样稀缺。
真正的好瓷器,是符合购买者审美的,是实用的,二者缺一不可。
按这个标准买,才不会买回一堆无用的装饰品,摆在柜子里积灰,平时都懒得看它一眼。
《4》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买陶瓷的茶具,其实只是买一只合用的,工具。
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先要好看,让人赏心悦目,次要好用,让人用起来方便顺手。
所以,它无关大师,无关高工,无关传承人,无关窑口。
我们只需要在确保它不漏水,无裂缝,无外观瑕疵的前提下,去筛选它的泥料,材质,画工,颜色,构图,器形,重量,以及稀有性。
最终才是价格。
喜欢的,会天天使用,看到它就让自己心情好上一整天,这样的茶具,就可以买。
不喜欢的,抓握不方便的,又厚又重的,烫手的,图案与颜色艳俗的,器形容易闷出浓汤的,就不要买了。
茶具是自己用的,买的是实用性,不是名师的招牌。
切莫为了附庸大师品牌,去买一只不实用的茶具。
灰姑娘的姐姐血淋淋的脚,是最好的前车之鉴。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