毗邻上海的江苏名校林立,坐拥京津的河北为何慷慨悲歌

弘诚评大学 2024-05-31 10:32:39

相比于各省份的高校招牌,河北有些尴尬,此地没有可值得骄傲的高校。

有一所曾入选211的河北工业大学,在天津地界上。还有一所什么都没有选上的中央司法警官学院,是监狱管理专业,在保定市区。

当然,也有河北大学,历史是很悠久的,名人也有一些,但校园不在省会石家庄,也不是211和985,也不是双一流。

相比济南的山东大学,杭州的浙江大学,武汉的武汉大学,兰州的兰州大学,郑州的郑州大学,南京的南京大学,甚至合肥的中国科技大学,河北省会石家庄在高校这块缺乏普遍的认同感,这所省会也星星点点地有几所高校,但彼此不要说全国,即便是全省,也没有共同的骄傲,或者哪怕是共同的苦厄。

河北高等教育资源严重缺失,特别是没有名牌高校,其中有很多原因,但主要原因并非靠着北京和天津,似乎是资源共享或者人才流失,尽管很多人愿意站在这个角度看问题。

比如说比邻上海,或者把上海揽在怀里的江苏,上海教育资源不输北京、天津,但南京的高校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均非河北可以相比,倘或再加上苏州、徐州、扬州等地级市的苏州大学、扬州大学和中国矿业大学等高校,可能都比河北大学实力雄厚。

再说坐拥重庆的四川,高校的数质量也非河北可以相提并论。仅仅一个四川大学,就已经难以望其项背。

河北高校为什么存在感不强,有人把河北的高校形象地比喻为二手高校。因为河北的高校多是强行生搬硬凑建立起来的。

众所周知,河北地区翻书一样的行政变动,加剧了河北高校的分裂与各自规划,因为似乎没有什么部门在凝聚和规划这些条块的发展。

相比其他省份,其实河北不缺乏人才,底蕴也是同样深厚。就这么举个例子吧,河北省会第三次搬迁时,从天津搬到了北平,首都北京变成省会城市北平,当时很多大学教师、文人纷纷改投河北,试想全国的精英都曾属于河北,那河北是多么强大。

如果说不是首都了的北京就是河北省会,那不想做省会的天津却屡被河北追求。河北对于天津的热爱,实在是太过于深沉强烈了。

自从天津得有规模,河北就无比偏爱天津,史上河北省会三次搬迁天津,最终都以扬镳分路为结尾,河北败兴而归。

可如果河北再选择一次,那么它还是认为天津做省会最适合。

河北不断地想把天津设立为省会,本就是一个错误举措,西魏遗少多次强调,沿海城市不适合做省会。比如,大连建设再好,辽宁也没试着把省会迁往大连;山东从未打算把省会迁到青岛;浙江也不会选择宁波;福建也不会迁址厦门;广东也不会迁到深圳。即便是这些地方有的会城市正在走下坡路,或者长期不敌沿海经济城市,也是不能向海而居。

河北第一次迁到天津,是在清末,当时是双省会制,仍没放弃内陆省会保定。之后河北再迁天津,完全就十分随意,觉得这个地方太好了,不用白不用。

那时候的天津纯粹是商业城市,河北却想把天津当做政治城市来用,最终搞得双方不欢而散。

北京对河北省会,是退而求其次,如果做不了首都,那么就要做河北省会。天津对河北省会,则是格格不入,却总是被死缠烂打,最终不断伤河北的心。

保定对河北省会,则是一往情深,割不断理还乱,其中各种恩怨颇深。

最终,河北省会落脚石家庄,留下各种的省会搬迁后遗症,教育资源的棋盘就是这个搞散的。还是刚才的例子,上海就在江苏身边,可是江苏从来没有指望上海做江苏的省会。江苏有自信,“这里自古就是富庶之地”,所以江苏的高教,旅游景点,城市建设一直在走着自己的路子,上海是上海,江苏是江苏,两者从来不喊合作的口号,但你到昆山就会发现,江苏和上海的一体化建设,早就由表及里了。

和江苏不一样,河北一直在喊京津冀一体化,这么多年了,京津做强了,河北有什么呢,特别是连个像样的高校都没有,直隶府衙的底子都抖搂光了啊。

河北省会1966年从天津搬迁到保定,很多机构并没有完全撤出,包括一些高校,只是后来转移了部分院系或者专业去石家庄或保定。

1968年河北省政府被赶到石家庄之后,开始准备搬迁天津的河北高校。

1970年,在天津的河北大学,被河北省政府要求搬迁到了保定;而河北工业大学,则被要求搬迁到邯郸的涉县,这一搬迁计划最终流产,河北工业大学现在还在天津。

1969年,北京的两所高校,北京电力学院和北京水利水电学院搬迁到了邯郸磁县的岳城水库。由于条件太差,1970年北京电力学院打算回迁北京,遭到各级的拒绝,于是改迁保定。

1970年,河北大学落户保定。同年,更名为华北电力大学的北京电力学院也落户保定。

同样是这一年,搬迁到石家庄的河北省政府,打算再回迁保定,所以保定的高校格局长期没有拆分,那是河北人心中的省会情结作怪。

1971年,周恩来总理发话,“河北省会不要再迁了”,高校基本上逐步才开始有了定局。

1979年,经历了唐山大地震后的河北,开始了正式建设新省会石家庄。从这一年开始,河北省的大量机构,企业,高校,文物,开始纷纷搬迁到石家庄。

1979年,河北师范学院从宣化搬迁到石家庄。

1980年代,原本在邯郸的河北公安学校、邯郸工业学院、邯郸纺织职工大学纷纷搬迁到石家庄。

同时,张家口宣化地质学院迁入石家庄,同步,唐山纺织职工大学也迁入石家庄。

这些从张家口、邯郸、唐山等地迁入的专科或者职业学校,与石家庄本地技校和商业学校相互结合,最终升格后,成为石家庄现在的河北师范大学、河北科技大学、河北地质大学。

这些学校,加上从天津迁到石家庄的几个院系和个别专业,最终形成壮大了河北师范大学,所以这个大学的历史五花八门,有的说来自宣化,有的说起步天津,其实都是局部和皮毛。

同时期,保定卫生学校也迁到了石家庄,更名为河北医科大学。还有一所由石家庄本地粮食学校和商业学校组建升格而成的河北经贸大学,形成了石家庄最终的高校格局。

当然,这一高校格局形成不能说是迅速,可以用仓促来形容。有条件可以建设,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建设,石家庄这几所大学,一直为不少人所诟病。

这都是怎么就成大学了啊,据说全国高校以前开系统交流会,都害怕石家庄片区高校发言,讲话时间长,主题不聚焦,水平可能不高但自我感觉良好。总之就是,特别土还特别八股。

河北高校一直流传的说法就是,最好的那部分资源遗留在了天津,还好的那部分资源给了保定,剩下的一点资源赶紧从各地拿过来拼凑了一下给了石家庄。

石家庄建设时间太晚了,石家庄还没有建设起来,全国就开始进行各种高校资源争夺了。

什么高校211、985呀,什么铁路枢纽呀,什么计划单列市啊,什么副省级城市啊,什么国家中心城市啊。

很抱歉,作为资历十分浅的省会,石家庄与以上这些资源基本无关。国家资源争夺不到,但是河北省内的资源却都被挪到了石家庄。

比如河北省博物馆的文物,十件镇馆之宝里面,七件镇馆之宝是保定的。

保定副都的消息导致石家庄与保定进一步交恶,而雄安新区的成立,则彻底打碎了石家庄意欲将正定新区审批为国家级新区的愿望。

石家庄很幸运,也很惨。相比其他省会,石家庄起步晚,但河北大操大办,各地级市资源不管愿不愿意,纷纷拿到新省会来。不巧的是,新省会建设没几天,全国性攀比开始了,新省会完全被比下去了。

对外不能争利益,对内抢了不少资源。河北向心力和石家庄的号召力,就这样一点点地丧失掉了。

在河北,省会始终和石家庄联合在一起,我就是省会,我就是河北,类似话语无处不在。

这里所有的新闻一律要使用省会石家庄,或者省会某某,反正就是不能把省会和石家庄分开,也不能把这里的任何一件东西与省会两个字分开。

河北省的宣传策略,就是这样很单调,固执,老土。他实在很想让所有人知道石家庄是省会,想让所有人认可石家庄是省会。

此外,河北高校反思的一个策略就是贩卖苦情,说挨着京津倒了八辈子血霉。

可是,河北省每年公开的文件里面,明确写着,今年的任务就是服务京津。

真不明白这种明面上倒贴,暗地里叫苦究竟是想干嘛?

河北虽然土,但是不苦。河北其实依靠京津,取得了很多区位优势,特别是雄安新区的建设,更是一个地域整体攀升的引擎,但河北最终用了这种怨妇模式,发展得不好,就开始说,都是北京天津的错。

似乎这样做可以让河北人一致对外批评北京天津,其实这都是八竿子打不着的事。论资源,大部分资源是河北自己丢失的;论积极性,河北人才为什么会流失,河北高中为什么会有衡水中学这种模式,河北的河北大学、河北工大、华北电力为什么没有知名度和影响力?

河北总抱怨说河北工大搬不了,这其实不重要,再看看山东,山东高校搬迁多么频繁,什么高校都能搬着走。

河北就连一所高校都搬不了,山东的铁锅县城章丘都准备接受山东大学了,这里已经把整个高校资源重新洗盘了。

河北大学升不了211,那看看吉林、浙江,为了做大做强,吉林大学、浙江大学兼并了多少学校。河北大学周边也有很多高校,保定高校资源太需要整合了,可这些都被河北忽略了。

保定的河北农大,河北金融,中警院等,单独一个学校可能不成气候,联合起来可能非常雄厚,至少不至于像现在这么尴尬。

河北的高校如同祥林嫂,天天抱怨,一是省会石家庄来路不正,二是京津是强盗,三是我们都很苦。拜托,大家崇拜高校,寄希望于高校是想跟着你上层次的,不是听你吹牛或诉苦的。

结尾说一下,专门谈论河北高校,是纯属有感而发,并非地域互撕与歧视,而且在这个话题上也没有太多争吵,因为河北高校基本就是各走各的路,你别拖累我,我也不怎么想帮助你,大致就是这样,严重里说是分崩离析,实际上没有到那个程度,仅是落后而已。

0 阅读:4
评论列表

弘诚评大学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