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民国,很多人的片面意识就是官府腐败,奢靡成风、民生凋敝、战乱不断,国穷民疲。
其实,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民国也是有着雄心勃勃的经济建设计划,而且规模和时长都不算太短。
要不然,也不会有民国初年的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春天,也就是1912到1919年(也被称为民族资本主义的“黄金十年”),为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高速期,涌现出一大批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火柴大王、纺织大王、面粉大王……
实话来讲,民国时期的经济建设算不得落后,整体上至少是比晚清政府强多了。若非是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和长期的军阀混战,民国跃居东亚老大哥也只是时间问题。
民国时期上海滩
为何这样说呢?那就一起来看看民国经济建设的成果。当然,在说经济建设成果之前,财政收入不可不提,没有钱也就没法搞经济建设。
我这里以1936年民国财政部的收入为典例。
根据相关资料显示,1936年,民国政府的中央财政收入,包括关税3.18亿法币,盐税1.89亿法币,大宗商品征税1.3亿,这3类便是财政系统的主要收支来源,也是进行国内经济建设投资的本金。
再来说说,民国时期的部分经济建设成果。
1935年,在民国政府的推动下,开办了西安最早的现代纺织企业—大华纱厂。正是因为大华纱厂的出现,让陕西地区成为全国重要的棉纺织工业基地。
民国时期,铁路建设也得到发展。孙中山先生早就提出过十万英里的铁路计划,所以,民国政府对于铁路建设也算是一代接一代。
1935年之前,陇海铁路只修建到洛阳,1935年后又修通洛阳到西安段铁路。由此,西安这座千年古城,终于有了自己的铁路。
正所谓,要想富,先修路。因为西安铁路的畅通,进而也带动了工商业的繁荣发展和人口的虹吸流动,西安相继出现有面粉厂、纺纱厂、火柴厂等近代化工厂。
1937年,当时日军开始全面侵华,国家形势一片危急。但是,国内经济建设并没有随着战争而结束,国府反而是加速推动经济建设进程。
1937年,西安至宝鸡段铁路正式通车,宝鸡也是成为大后方的重要代表城市,荣氏家族企业相继搬到宝鸡,宝鸡的近代化工企业发展也得到影响。
从1911年到1949年,民国政府时期,共建设铁路17100公里。如果将晚清时期建设的铁路一同加上,大概在26200公里。
民国铁路工人正在铺设枕木
民国时期拥挤在火车上的老百姓
其中,因为民国时期战争频繁等原因,铁路受损3600公里。在新中国成立前,中国的铁路网已经基本具备雏形,拥有22600公里的铁路交通线。
同时,从1929年到1941年期间GDP年平均增长率为3.9%,人均GDP年增长率为1.8%。
1928年,全国公路29,127公里,到1936年底,全国共有公路108,117公里;1931年,国民政府拟订《十年工业计划》,大力发展铁路建设。
不过,旧中国时期的铁路,许多还是由外国势力为掠夺中国资源而修建的。所以,在铁路的类别上,便存在数量少、质量低,而且布局也是十分不合理。
当时,因为列强在沿海一带投资建厂更多,所以沿海一带的铁路建设便得到蓬勃发展,而同时期的西南和西北内陆地区,根本就没有任何铁路,普通人出行几乎都是走路,好一点就是坐滑竿,马车。
然后,因为当时的铁路是诸多利益方修建的,也就没有形成对于民国铁路的一个统一建设和运营维护,导致各条铁路管理上几乎都是各自为政,极大限制了民国时期铁路运输能力的发展。
比如说,民国时期山西是阎锡山的地盘,一旦外省的火车进入山西,因为车轨口径不同,便无法进入。这也是民国时期,铁路建设运营无法做到统一的必然结果。
1948年,民国政府又在宝鸡,修建了一座横跨渭河的大桥,加强了宝鸡的内外交通能力。
但是,细想一下,1948年是什么时候?
当时,正值解放战争时期,即便是战斗最为激烈的时刻,民国政府也没有忘记对于这座桥的建设,直到20年代末期,这座桥才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民国时期纺纱工厂
然后,我这里顺便提一下民国政府,于1935年推行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该运动的主要内容,包括提倡征工、振兴农业、鼓励垦牧、调节消费、振兴工业、开发矿产、流畅货运、调整金融等。
正是因为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展开,使得民国时期的工业和农业、交通建设都得到一系列的进步发展。
到1936年,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环境得到改善,民国时期的经济成果也是逐渐显现,而后又经历大范围的自然灾害,经过民国政府的多次改进生产,才没有造成经济崩溃。
前面提到了民国初年的黄金十年,接下来再介绍民国南京政府自1927年建立后,到1937年的“黄金十年”。
虽然说,民国经济增速明显。但是,从经济结构来说,除开农业和投资业,现代工业和服务业占全国产值不足4% 自然也就无法和新中国建立后“第一个五年计划”相比较。
具体可以来看一则数据:1927年民国钢产量是3万吨,1935年为5万吨,而新中国1949年至1956年的累计钢产量是1400万吨。
1905年,晚清政府的江南制造总局,还能制造50吨重的300m毫米口径大炮,从钢铁到原件能够达到纯国产。但是,到抗战前,民国工业甚至无法消化国产的5万吨钢铁。
然后,晚清时期的兵工厂,起初还是能够独立制造部件。但是,民国政府上台之后,这些兵工厂,就连最简单的引线,都选择是从英国原装进口。
所以说,民国政府确确实实是做了经济建设,也推动了民国工业经济的发展。但是,民国政府内部派系林立,后期是四大家族把持政权,再加上只是形式上的统一,民国政府也就无法真正推动国家的工业化进程。
甚至可以说,晚清时期的工业化程度,都是超过于民国的。
那么,为什么民国政府无法完成经济建设下的工业化呢?绝不只是因为江南财阀和买办政府,而且财阀也是民国政府重要的财政来源。
民国时期的机械工厂
根据相关资料介绍,自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从英美等12个西方国家手中收回部分关税自主权后,关税收入确实大幅度增加。
从1928年的1.7亿至1930年的3亿,并长期维持在3.2-3.5亿。1930年到1935年间,国民政府关税收入每年在3-3.5亿左右。
由此可见,民国时期的关税对于国家经济建设是有多么重要。
虽然说,这些都是依附在买办阶级上完成的经济建设,但是蒋却不甘心只做一个买办领袖。
所以,在1930年,民国政府的国家经济建设眼光,开始聚集在国防工业和重工业方面,而由以重工业为代表,并成立“国营基本工厂设计委员会”为国家工业发展进行规划。
在前面的黄金十年中,虽然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发展。但是,其发展的更多还是轻工业,重工业便很稀少,不少重工业基地,还是民国政府从清朝手里接过的老底子。
所以,在1936年,民国政府提出十年经济建设计划,将在湖南长沙地区,打造一个密集型的重工业基地,而民国政府建设重工业的手段也是很粗暴,直接没收私人工矿企业,以及接管晚清官办工业企业。
但是,因为战乱等原因不堪重负,导致民国政府的工业规划蓝图,一直无法得到实质推进。
其实,当时的民国政府何尝不想大力发展国家经济建设,尤其是推动军事工业和重工业的发展,但是苦于自身能力和内外部环境,导致其重工业发展是失败的,这也是民国政府的无能为力而已。
同时,当时民国政府成立的资源委员会(先由经济部管制,后直接听命于行政院),也是直接控制了国内重工业。
根据民国资料披露:资源委员会下属96个单位291个厂矿,有员工22万余人,控制了国内的石油、钢铁和有色金属生产,50%以上的电力和30%以上的煤炭生产。
即便如此,民国后期的重工业成就,还是不如新中国成立后的“一五计划”,这便是受社会和国家环境的影响。
民国时期的飞机制造厂
自1927年,蒋建立的南京军事政府成立后,国民党右派的基层组织能力,便被彻底扼杀。
此后的时间,民国政府一直是依靠关税、盐税和统税维系政权运转,但是也没有过多的钱财和资源深入工业经济建设,而其半殖民地的社会环境,也正是其经济建设无法推动工业化进程的根本原因。
不过,因为民国政府对于人口的控制更加强,所以民国政府的财政和人力动员,还是优于同时期的许多国家,但是和新中国相比较,它的经济建设似乎又是不值一提。
所以说,不能武断地说民国政府没有搞经济建设,只能说民国政府通过经济建设打造工业化效率太低了。
那为什么后来我们还是造不了拖拉机。
民国饥荒很厉害的
我们小时候大概六十年代火柴肥皂钉子自行车叫的洋火洋皂洋钉洋毛儿,何况三十年代那是个什么水平?
人家也没有收烟草税啊,什么时候取消呢
民国或北洋政府都处分裂军阀割剧混乱状态,经济建设比满清差远了。
战争时期钢铁厂破产了,解释一下?
为国民党洗白呢!
内忧外患,想搞都难。
大清也有工业,不谈数量跟质量就是耍流氓
动点脑子民国十年发展还不张大帅搞的工业多
过渡期,至少比大清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