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大模型降温,开始看得太高,现在又太悲观

普适不存在啊 2024-09-10 03:04:11

关注【普适不存在】解锁科技与产业的无限可能

嘿,朋友们!今天我们来聊聊一个特别火的话题——AI大模型。

还记得一年前,腾讯在全球数字生态大会上发布的混元大模型吗?

那可是掀起了一阵狂潮啊!

但是,时间一晃而过,“百模大战”似乎冷却了下来,大家对大模型的热情也没那么高了。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一探究竟!

▶ 01 ◀热潮初现

最开始,AI大模型真是风头无两!

各种巨头和独角兽公司争相推出自己的大模型,好不热闹。

AI大模型就像是一颗耀眼的新星,吸引了无数的目光和资本。

大家都指望这些“大脑袋”能解决一切问题,从医疗诊断到自动驾驶,再到工业质检,仿佛无所不能。

但你们有没有发现一个规律?

新技术初期,总会经历一段疯狂的热潮期。

大家一窝蜂地投入,投资甚至造成泡沫。

然后,现实的冷水一泼过来,才发现原来新技术变革需要时间沉淀。

AI大模型也不例外。

▶ 02 ◀理性回归

最近,在与媒体的对话中,腾讯集团高级执行副总裁汤道生提到,大模型现在到了一个需要时间打磨的阶段。

大家可能一开始期望太高了,现在钟摆摆到了另一个方向。

这也是一个市场回归理性、务实状态的过程。

从腾讯的财报来看,他们在金融科技与企业服务收入方面同比增长了4%,其中企业服务业务增长十几个百分点。

这说明市场对AI还是有需求的,只不过大家对大模型的期待值开始调整了。

腾讯云的客户包括国内超过80%的头部大模型厂商,但AI带来的变化在财报中提及并不多,这或许是因为商业化进展还没有达到预期。

▶ 03 ◀To B侧的难题

说到商业化,特别是在To B(企业端),大模型面临不少挑战。

腾讯集团副总裁李强指出,过去两年大模型的出现带来了GPU算力的大幅增长,但在实际应用中,容错率相对高的场景效果会更好。

例如,知识管理、营销、客服、代码等领域,大模型有较好的应用空间。

但在一些对容错率要求极高的场景,比如工业生产、大规模质检等,大模型的表现就显得力不从心。

举个例子,iPhone手机质检需要把照片放大一百多倍来检查,这种情况下,通用的大模型可能不如专门训练的小模型效率高。

这就像是你非得让一个名校毕业生去拧螺丝,那真是浪费人才了。

▶ 04 ◀两难选择

另一个棘手的问题是数据安全和私有化部署。

国内很多企业对数据保密性要求非常高,更倾向于私有化部署。

这种趋势可能会影响大模型与行业的结合,形成瓶颈。

企业不愿意把核心数据放到公有云上,这也限制了大模型在某些关键场景中的应用。

▶ 05 ◀历史的教训

还记得互联网泡沫吗?

当时大家对新技术寄予了无限希望,但最后泡沫破裂,让不少公司元气大伤。

AI大模型虽然没有那么夸张,但也在经历类似的过程。

如果云的收入太依赖资本驱动的创业公司,一旦泡沫破裂,业绩会掉下来,而且掉得很痛。

▶ 06 ◀技术落地需要时间

尽管现在市场热度有所下降,但这并不意味着AI大模型没有未来。

相反,真正有价值的技术往往需要时间来打磨。

从腾讯与中山医院合作的大模型在医疗诊断方面取得进展来看,大模型在特定领域还是有很大潜力的。

此外,腾讯云AI代码助手等产品也在提升企业服务效率方面发挥了作用。

这说明,只要找到合适的应用场景,大模型还是可以发挥重要作用的。

▶ 07 ◀从热潮到理性

朋友们,AI大模型的发展就像一场马拉松,不是百米冲刺。

我们需要耐心等待技术逐渐成熟,让它在实际应用中发挥最大的价值。

市场回归理性,对我们每个人都是一种提醒:新技术再好,也需要时间和实践来验证其真正的潜力。

你们怎么看待AI大模型的发展现状?

你觉得未来它会在哪些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呢?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让我们一起讨论吧!

探索科技前沿,洞察产业脉动每日更新最新科技资讯与产业动态让我们一起深入科技的浩瀚海洋洞悉产业的风云变幻见证时代的每一次飞跃分享创新的每一次突破

关注【普适不存在】解锁科技与产业的无限可能

0 阅读:20

普适不存在啊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