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在古人墓葬随葬品中,有种名叫“温明”明器格外神奇,不仅在于其仅能为高等级贵族使用,还在于它的功能一度令人费解。
温明之名密器“温明”历史上第一处出现,是在我们熟悉的汉代权臣霍光的墓葬记载中:
《汉书霍光传》:“光薨,上及皇太后亲临光丧……赐金钱……黄肠题凑各一具,枞木外臧椁十五具。东园温明,皆如乘舆制度”
其中的黄肠题凑我们知道等级相当高级,那么这里的“东园温明”又是什么东西?这个问题汉代的经师服虔给出了解释,他说:
东园处此此器,形如方漆器,开一面,漆画之,以镜置其中,以悬尸上,大殓并盖之。
从这个文字描述中,我们知道它本质上应该是漆器,但是却并不是完全封闭的,而是开了一面,其内部也并非空无一物,而是悬着一面铜镜,正好照射在尸体之上。
单是看文字描述,其实真的很难想象这密器“温明”到底长什么模样。
所幸,在2017年,山东青岛土山屯汉墓就出土了一件“盒子”,它形制复杂且做工精美,它由十块木板构成,彼此之间以榫卯连接,而在木板内外则镶嵌着各色琉璃片,上面还有金箔纹饰,整个看上去异常华贵。
当考古专家们,将复原之后才赫然发现,这件制作精巧的“漆盒子”,不正是如同《汉书·霍光传》中曾经提到的“东园温明”吗?此外,古人记载随葬事物的清单(遣策)中也明明白白记载了“玉温明一”,正好和这件出土的漆盒子对上了号。
目前来看,全国出土的温明已有30余件,分布范围很广,但主要出现在江苏省,特别是扬州地区。而温明的形状和功能大致相同,但是不同地区、不同墓葬、不同墓主人使用的款式却大不相同,由此可见,每一位墓主都充分发挥着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但,这个奇奇怪怪的“漆盒子”到底该怎么使用?毕竟服虔的话里,也只是记载了它的名称和形制,用法和原因都语焉不详。
温明之明“温”作为古汉语使用,一般有四种用法,即温暖、和气、温习、温病;而“明”字,则有八种解释:明亮、明白、证明、明确、英明、视力、次、明代。那么,这个用于丧葬用的“温明”,到底有什么含义?
从字面上理解,温明之“温”应该与“温暖”有关,而温明之“明”则应该和“明亮”相近,正如孙机先生所言:“敛尸时罩以温明,或表示为死者送去温暖与光明”
那么,这个神秘的“漆盒子”是怎么达到为死者送温暖、送光明的目的呢?
江苏扬州博物馆,在展出一件漆温明的时候,做出了复原图示,从中我们可以一窥温明的特殊用法。原来,在入殓时需要把它罩在死者的头部,伸出来的一侧覆盖死者前胸。而其内部一般会镶嵌铜镜或琉璃璧,意为死者在冥界也可以享受光明消除黑暗。
这种独特的丧葬用具,目前来看,始于西汉中期,在西汉晚期乃至新莽时期最为流行,从东汉之后则少见踪影,估计是不再流行了,当然也跟未出土此时代的温明不无关系。
这种葬具的使用毫无疑问是属于特权阶级的,最高级的当属皇家出品的“东园温明”,只供皇帝以及皇帝亲赐的高官,如霍光使用。而且在不同人群中也形成了一条材质从鎏金、彩绘、髹漆、玉璧、琉璃乃至陶片,不断降低的鄙视链。
汉人信奉“事死如事生”,对于长生的渴望、以及对于死亡的恐惧,让他们深信在幽暗的地底世界,也需要光明和温暖,正是出于这种特殊的心理需求,“温明”才应运而生,成为照耀于冥界逝者心中那永恒的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