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彪与罗荣桓,建国后出现了不少矛盾,但林彪既往不咎

历史客栈 2024-08-16 16:01:35

林彪与罗荣桓,从红军时期开始搭档,到解放战争时期统率四野百万大军,成就了名震天下的“林罗”组合。

但到了建国后,两人却出现了不少矛盾,罗荣桓不同意林彪的做法,林彪也不同意罗荣桓的意见。

不过,等到了罗荣桓去世后,林彪又非常悲痛,说罗荣桓是自己的“良师益友”,“一朝永诀,痛失挚友”。

林彪与罗荣桓,一个是湖北人,一个是湖南人,一个学武,毕业于黄埔军校,一个学文,毕业于武汉大学,一个跟着周总理参加了南昌起义,一个跟着毛主席参加了秋收起义。

可能谁也不会想到,经历如此迥异的两个人,后来会成为我军历史上的一对经典搭档。

两人的第一次合作,是在1930年,林彪被任命为红四军军长,罗荣桓就是红四军政委,两人第一次成为搭档。

其实,选谁来给林彪当政委,是颇费了一番周折的,因为林彪的性格孤僻,处事倔强,不容易与人相处,之前的好几个搭档都闹得很不愉快,因此,谁能给他当红四军的政委,连朱老总都很头疼。

最后,还是毛主席给拍了板,说非罗荣桓莫属。

罗荣桓是唯一一位跟着毛主席参加过秋收起义和三湾改编的元帅,文化水平高,理解毛主席的思想很到位,而且性格温和,很善于团结同志,因此,毛主席很早就对他非常看好,认为他肯定能当好红四军的政委。

果然,在罗荣桓的辅佐下,林彪充分发挥出了他的军事特长,两人形成了“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后来,毛主席高兴地说:“谁说林彪难缠?罗荣桓在四军,不是跟林彪团结得很好吗?”

萧克将军后来也回忆说:“红军初期,林彪同历届党代表、政委大都搞不好关系,而罗荣桓是一位善于忍让、谅解,在非原则问题上有容人度量的好的政治干部。”

到了抗战时期,林彪与罗荣桓一开始还是搭档,但林彪很快就被阎锡山的部队误伤,去了苏联治疗,罗荣桓则带着115师主力部队去了山东,创建了庞大的山东抗日根据地。

等到抗战胜利后,内战一触即发,毛主席就派林彪去山东,与罗荣桓会合,共同指挥山东的部队。

不过,因为东北的战略地位更加重要,毛主席又改派林彪去东北,并让罗荣桓也率领山东的主力部队北上,与林彪会合,经略东北。

可见,在毛主席看来,能与林彪搭档的只有罗荣桓,能让林彪的军事才能尽情发挥的,也只有罗荣桓。

后来的历史也印证了毛主席的看法,在林彪与罗荣桓的合作之下,东北成为我党最重要的战略要地,四野也成为我军实力最强大的部队,为解放全国立下了不可替代的功劳!

不过,到了建国后,两人却出现了一些矛盾,主要有两次。

第一次是关于如何学习毛主席著作的问题。

庐山会议后,林彪取代彭德怀主持中央军委日常工作,提出了“学习毛主席著作”的运动,并提出了学习的方法,即“带着问题学,活学活用,学用结合,急用先学,立竿见影,在‘用’字上狠下功夫”,林彪还指示《解放军报》要每天刊登几条毛主席的语录,让大家背诵。

但是,罗荣桓对这种学习方法却有不同的意见,认为学习毛主席著作最重要的是学习毛主席的立场、观点、方法,领会里面的精神,不能生搬硬套,更不能靠背语录来解决问题。

在一次开会时,罗荣桓当众指出了这个问题,批评林彪提出的学习方法是错误的,林彪听后,脸色铁青,打断了罗荣桓的话,宣布散会,起身就走了。

罗荣桓也很生气,我在跟你讨论问题,你怎么能这个态度呢?开会就是让大家畅所欲言的,怎么能不让大家说话呢?

第二次是关于军队的工作方法的问题。

在我军历史上,有一个光荣的传统,就是与群众打成一片,每到一个地方,都要做社会调查,主动帮助群众解决困难,这样才能赢得民心,取得群众的支持,这也是我军之所以能迅速发展壮大的重要法宝。

但是,到了建国后,这个光荣传统却好像渐渐消失了,军队只管军队的事,不关心地方的工作了,这让一向重视政治工作的罗荣桓很担心。

在一次政治学院干部会议上,罗荣桓就提出了这个问题,说:“我们军队有一些人不太关心地方工作了,过去部队每到一个地方就进行社会调查,了解情况,现在根本没有了。”

会议结束后,罗荣桓还让萧华以总政治部的名义发文,要求各地驻军要经常关心地方工作,帮助地方解决困难,解决不了的要及时向上级汇报。

但是,林彪却不同意这个做法,还专门给毛主席写信,说明了自己的意见,说:“这个建议的出发点是好的,但顾虑这个通令发下去后,各地驻军与地方党委的关系容易弄坏,对于党的统一领导等不利,会造成军队在党外来干预党的工作的情况。军队干部对地方工作并不比地方同志熟悉,且容易受家庭和富裕中农的影响,对地方工作妄加非议而形成主观主义的乱讲。军队有很多干部的资格比当地负责干部老,结果形成老资格出来干涉地方工作,会使党的干部受到很大压力,以至可能发生全国性的军队与地方对立,造成军队对地方妄议的潮流而不利于工作。

“在军队干部参加地方工作中,如该地党委规定要军队担任反映地方情况的任务,军队可照指示负责反映,这作为局部的具体做法是可以的,如该地党委并未授予军队这项任务时,则军队不可任意干预。军队对地方的意见只能向军队政治部反映。考虑到上述情况,因此我不同意通令军队反映地方情况作为主要任务之一。”

应该说,林彪的说法也是有道理的,和平时期毕竟不同于战争时期,全国已经稳定下来了,各地的工作都有地方政府负责,不再需要军队去插手了,如果干涉过多,反而会起反作用。

不管怎么说吧,林彪与罗荣桓在建国后的关系是很紧张的,与建国前“林罗”默契的配合迥然不同。

当然,两人的紧张也只是工作方法上的紧张,在实际生活中,两人还是互相尊敬的,尤其是罗荣桓去世后,林彪表现出了极大的悲痛和不舍。

1963年12月16日,罗荣桓去世,享年61岁,也是第一位去世的元帅。

第二天,林彪就冒着大雪,亲自去了医院,向罗荣桓的遗体告别,并题词“良师益友”。

罗荣桓的追悼会召开时,林彪也亲自出席,为老战友守灵,还亲笔写了一副挽联:

六亿人意气风发,日月重光,万里长征,方期任重道远;

数十年风雨同舟,肝胆相照,一朝永诀,痛失挚友知心。

林彪不喜欢热闹,即使过年也不走亲戚、不请客,但是,到了1964年春节时,林彪却特地让叶群把罗荣桓的遗孀和孩子都请到家里来,一起过个春节。

这件事,再次证明了林彪对罗荣桓的敬重与思念,林罗,林罗,终究是不可分割的搭档!

(参考资料:《解读林彪》《罗荣桓传》《十大元帅》《同舟共进》)

0 阅读:15

历史客栈

简介:《旧闻新知》主编,《读者·原创版》签约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