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增加了广告解锁功能,当广告打开后,静等5秒钟,您再伸出发财的小手,点击右上角的叉号关闭,就可以继续阅读我的文章了。
“你说的‘刺头’是他?哈哈,那倒确实是难为他喽!”
1955年,新中国成立后的全军大授衔之际,工作人员向毛主席汇报了一个问题。
有一位解放军将领,公然违背条例,拒不配合中央定下的规定。
可是,毛主席在听到此人的名字后,竟然爽朗一笑,摆了摆手说道:“他都这么大岁数了!就给他一个特权吧!”
毛主席
此人究竟是谁?为何向来严格的毛主席愿意给他特权?所谓的特权又是什么呢?
这个人的名字叫蒋维平。
说起来,也不怪毛主席愿意为他破例特批,蒋维平的一生颇为传奇,十几岁时,他便投身军旅,留着一头辫子加入了清政府的军队。
此后又戎马半生,先后在北洋军、国民党军中服役,直到60岁那年,他才正式走上了革命道路,成为一名八路军。
到了1955年授衔时,他已77岁高龄了。
蒋维平
而那个毛主席给他的特权,就是与他的年龄有关。
当时,在授衔前夕,军委专门对解放军将领们,下达了一个内务条例,要求在授衔仪式上,所有人都要整理好仪容。
尤其是在头发、胡须等具体细节上做了一些规定,是不允许有人留过长的胡须的。
可已经年近八旬的蒋维平,晚年长期留着一副长须浓髯,他本人便对此规定颇为无奈。
工作人员劝他时,他说:“我这胡子留大半辈子了,现在要我剃掉,不是要我的命么!”
之后,尽管多方劝说,蒋维平始终不愿意剃去他的胡须。
这件事最终也就闹到了毛主席那里。
但毛主席向来胸襟宽广,深知对于蒋维平这样,出生于旧封建时代的老者,胡须的确对其个人有别样的重要性,便特批蒋维平可以在授衔仪式上,继续留着长须。
因此,1955年中南海礼堂内,校级军官的授衔仪式上,蒋维平的长须格外引人注目。
蒋维平
那毛主席特批蒋维平可以留着长须,仅仅只是因为他年纪大吗?
当然不是。
除了年纪大,蒋维平的一生,做出的贡献也极为难得。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不久,蒋维平在自己家乡北平房山行医时,偶然间救治了一个从东北逃到关内的年轻人。
年轻人本是关外一个贫苦家庭中的普通农民,他获救后,向蒋维平讲述了东北的家乡父老,受到日寇侵略的惨状。
“东北已是狼烟遍地,家家户户家破人亡!”
蒋维平听到此话,顿时义愤填膺,尽管他当时已经年近花甲,还是立刻便决定放下行医的药箱,投身军旅,和侵略国家的日寇以命相搏。
之后没多久,蒋维平便散尽家财,购买了一批军火枪支,又凭借自己多年行医积攒的号召力,在家乡拉起了一支民间抗日武装。
而那名被他救治的年轻人,也被其满怀的家国大义所感动,自愿跟着蒋维平投身抗战,同时还认蒋维平为义父,把名字改为了蒋志刚。
后来,父子二人带着队伍,正式踏上了抗击日寇的道路。
但可惜,当时的蒋维平虽然有一腔热血,可在真正的军事思想上,还是不够成熟。
他没有顾及到敌我力量的悬殊,带着自己的这一支队伍到东北后,屡屡在作战中被日寇挫败。
后来,由于损失过于惨重,蒋维平无奈投靠了国民党军队。
可进入国军序列后,国军却始终没能拿他们当自己人,总是仗由他们打,功劳却被国军捞走。
最终,心灰意冷的蒋维平解散了他的队伍,带着义子蒋志刚又重新踏上了返乡之路。
不过,幸运的是,在回家的路上,他们偶遇了一名中共的地下党员。
当时,从这位地下党员的口中,蒋维平父子了解到了共产党的思想。
各种先进理论,令他眼前一亮,他当即便准备跟着这位地下党员,共同参加革命。
只可惜,那名地下党同志觉得他年岁已高,还是劝他继续回家乡行医。
“打仗毕竟是年轻人的事,您父子二人行医救治百姓,也能给革命贡献力量!”
最终,蒋维平多次努力无果,无奈又只能返回了家乡。
数年时间转眼过去,1937年7月,日寇掀起了全面侵华战争。
在家乡行医的蒋维平,本想到前线为中国军队提供医疗帮助,可是很快,华北便全面沦陷,前线的国军大批次的撤到了后方,蒋维平与军队失之交臂。
直到1938年2月,八路军第四纵队向冀中挺进,一支小分队恰巧路过了蒋维平的家乡。
蒋维平听到共产党的军队到来的消息,顿感喜出望外。
之后没多久,本就受过革命思想洗礼的他,带着自己的义子蒋志刚,舍弃了所有的家当,来到了八路军的驻地。
可到了驻地,参军报名处的工作人员们一看,来了一个须发皆白的老者,仔细询问过后,发现对方竟然年满六旬,他们便也劝蒋维平回家去。
可蒋维平这次还哪里肯答应,在他的多次坚持下,工作人员只好请来了,当时八路军这支队伍的司令员宋时轮。
巧合的是,宋时轮将军此前在当地人的口中,听说过蒋维平的事,知道蒋维平的医术甚佳。
最终,一番交谈之后,宋时轮将军当场拍板,“国难当头,抗击日寇本就无老幼之分,八路军队伍欢迎蒋老先生的加入!”
就这样,60岁这年,蒋维平终于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宋时轮
当年3月,进入八路军的队伍之后,首长们考虑到蒋维平的年纪,同时也因其医术特长,把他安排到了后方的野战医院去工作。
但这个安排,蒋维平一开始并不满意,他坚持要到前线去,说道:“哪怕扛不起枪,我也可以在战场上救治伤员,别看我年纪大了,我不怕枪林弹雨,只想到第一线去打鬼子。”
不过,他的这一愿望最终还是没有达成,在同志们的多次劝说下,他最终还是同意了留在后方。
当时,他所在的野战医院,部队首长是后来的开国上将王震,王震将军照顾他年纪大,把自己的战马留给了他。
王震
可蒋维平收到王震将军的战马后,自己却从来不骑,平常只把战马用来驮送伤员和药品。
有人问他原因,老人家说:“我走得动,可伤员和药品都是比我命还重要的,他们被马驮着才不会有闪失。”
这样的话传开后,所有人都因蒋维平身上的精神打动了,私下里,大量的伤员,开始称他为“蒋老神仙”,就连一众高级将领见到他,都会尊称他为“蒋老先生”。
后来,由于他医术高明,八路军为他组织了一支救护支队。
而蒋维平也不负众望,在八路军之后组织的清风店和石家庄两场战役中,他的救护支队前后医治了上千名的伤员。
1940年,蒋维平所在的队伍被调到延安,大名已经响彻前线的他,也得到了一众中央领导人们的接见。
蒋维平
人们当时经常能看到这样一幕,一个长须飘飘,体格精瘦的老者,在中央领导人面前侃侃而谈。
走得近了,还会发现中央领导们对其格外尊敬。
不过,受到领导人们的尊敬,蒋维平也从来没有过自满自傲,在陕甘宁边区的日子里,他不顾年迈,屡屡翻山越岭采集中草药,又从民间收集来了300多种药方,治愈了大批伤员。
抗战后期,边区物资供应出现紧张时,党中央发布了号召边区人民大生产的运动。
蒋维平当时已经年近七旬,可他却主动申请,到南泥湾担任一个农场的场长。
之后,他在农场亲自动手耕种,带领全场一百多人开荒400多亩。
两年后,上交公粮达3万公斤。把那个农场,建成了359旅当时的第一模范。
蒋维平
因此,1944年,毛主席接见他的时候,都忍不住夸他说:“蒋老大夫堪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不过,蒋维平却是呵呵一笑,说道:“我可不老,说起来,我的人生几乎是在60岁才开始的!”
确实,60岁是他参加革命的年纪,对他来说,参加革命也的确是一种新生。
那蒋维平的前半生,都经历过什么?
1878年,蒋维平出生在北平房山,小的时候,他便尝尽世间疾苦。
在他的青少年时期,中国还处于晚清政府的统治之下,外敌入侵,内乱频频,民间生活困苦不堪。
蒋维平从幼年起,就目睹了大量外国侵略者,对老百姓的残害。心里就憋着一股劲儿,他想改变那个世道,把洋人赶出自己的国家。
于是,16岁那年,蒋维平离开家乡,跟着同乡们一起加入了李鸿章的洋务新军,想通过当兵打跑洋人。
可是,在他刚刚参军不久,海上就传来了甲午海战清军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的消息。
当时,李鸿章创建的北洋水师,建成时曾号称亚洲第一海军。可最后,竟然在日军的一战之下,全军覆没。
李鸿章
蒋维平一开始还十分不解,可随着在军队中服役的时间长了,他也逐渐明白了一切。
旧军队里面长官不拿士兵当人看,动辄打骂尚能忍受,可屡屡克扣军饷,勾结腐败官员贪污军费,这也是清军始终打不过外敌的重要原因。
几年以后,不想再继续蹉跎下去的蒋维平逃出了洋务军。
可他刚回到家乡,就又碰上了袁世凯的北洋军过来抓壮丁,还没到踏入家门,就又稀里糊涂的当上了北洋军。
本来他还是想跑,可袁世凯当时已经盘踞华北,势力庞大,他根本跑不出北洋陆军的地盘。
就这样,蒋维平只得留在了北洋军中,此后凭着资历,也陆续得到了一些升迁。
但他的心中,始终都保留着最初参军时报国的赤子之心,从来没有把发给他的军饷用作花天酒地,而是用来兴建学校、医院等,为普通老百姓提供保障。
他自己的医术,也是在建医院的过程中,陆续学有所成。
1929年,北洋军阀的势力逐渐瓦解,蒋维平终于回到了家乡,带着积蓄在家乡建了一所医院,自己做了医生。
那时,他已经年过五旬,本打算就此在家乡消磨余生,直到两年后,他遇到了从东北逃亡而来,那个他后来的义子蒋志刚。
就此,在时代的浪潮和个人的努力中,蒋维平一步一步的,走上了革命道路。
参考资料:
《老英雄蒋维平传略》
蒋维平·张家口人物志
在阅读此文后,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