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4月30日,毛主席在接见党外民主人士时,公布自己不准备担任下一届国家主席的想法,并让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帮忙“刮点小风”。这在当时的高层内部,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不过因为还有两年才到下一届,所以大家也就没太关注。
1959年4月,为即将召开的全国二届人大定调子的八届七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其中一项重要议程,就是向二届人大,推举新的国家主席人选。当时党的高层,有资格、可以做国家主席的人选有好几位,最后确定唯二的人选:朱德和刘少奇。
当时朱德的呼声最高、希望最大,一是因为他是上届国家副主席,毛主席不连任的话,按照惯例就由副主席接任,德高望重的朱德完全可以;
二是中组部和统战部一起起草的,一份二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候选人名单里:这份名单虽然没有提到下一任国家主席候选人人选,但列举的人大常委候选人名单里,刘少奇名列其中,留任全国人大委员长。这就意味着刘少奇不能接任国家主席,就只有朱德候选了。
这样的结果,是朱德万万不想要的,他立即提笔给小平同志写信,提出刘少奇作为国家主席候选人更合适,表示自己的工作听党安排,什么都可以。
朱德与刘少奇同是新中国革命事业的亲密战友,朱德比刘少奇年长12岁,比起相识时间和交往多寡,他们这对跟朱毛、朱周比起来,算不了什么。
1943年前,朱刘相知但未深交;直到刘少奇从苏北回到延安,在共同辅佐毛主席,经历过各种风雨后,两人建立起深厚的革命友谊,对彼此的了解也更加深了。
朱德力荐刘少奇的一大原因,是国家主席不仅仅是一个名誉职务,这项职务还要承担繁重的外交和内务工作;朱德认为,刘少奇的身体和能力远比自己好。除了私下写信以外,朱老总还在多种场合说明,自己比毛主席还年长7岁,接任毛主席出任国家主席,是完全不符合情理,更不利于党和国家发展的。
最后,中央采纳了朱德这一意见。小平同志在一次大会上,说明提名刘少奇为国家主席候选人的事时,专门讲到朱德的功绩,肯定他的贡献。
决定不连任的毛主席,也在一些重要会议上,说明为什么选刘不选朱。毛主席肯定两人都是很有威望的,之所以选刘,因为他长期主持党内工作,自己有时候管一点,有时候不管,经常管的就是他;自己一离开北京,都是他代理工作,从延安开始就是如此,到北京后又做了10年。
刘少奇还曾三次代理过党的主席职务,第一次是七大后,毛主席、周总理飞重庆同蒋介石谈判,离开前毛主席特别召开重要会议,提议让刘少奇代理主席职务,与会人员一致同意,会议内容还向各地通报了。临行前,毛主席还跟刘少奇彻夜长谈了一晚。
当时大家都猜测,毛主席是做好有什么三长两短,红色革命由刘少奇领导,同志们跟着继续干下去的打算;当年在延安的许多老干部、老同志,都这样认为。
第二次是在建国初期,毛主席访问苏联的近三个月,刘少奇代替负责全面党政工作。
第三次是1953年年底,毛主席南下杭州,主持新宪法的起草工作;临行前,毛主席特别召开会议,作出自己不在北京期间,由刘少奇代为主持中央工作的决定。此期间,刘少奇受毛主席委托召开了七届四中全会。
其实除此之外,还有一次不成文的,那是毛主席转战陕北、“不放”胡宗南重兵走的时候,毛主席、周总理和任弼时作为中央,在陕北;以刘少奇为首,加上董必武、朱德组成中央委员会,代表中央,进行中央委托工作。这就相当于毛主席那边是中央,刘少奇这边是防患于未然的预备中央。
正因为如此,毛主席才极力推荐刘少奇。当然,这也离不开朱德的让步和极力推荐。所以毛主席说“我们的朱老总,肚量大如海”,还号召党内外人士,一起向他学习。
关于不连任国家主席一事,毛主席曾作出过解释:“辞去国家主席职务,专做党的主席,我可以节省许多时间,做一些党所要求我做的事情。这样对于我的身体也比较适宜。”
当时毛主席66岁,刘少奇61岁。这看似只差5年,但少年、青年、壮年的5年,跟老年的5年能一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