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8年,对于清廷而言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历史节点,包括慈禧和光绪帝在内的统治阶级,已经深刻地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执意延续所谓的祖制,一味地腐朽没落下去,那么距离灭亡就只有一步之遥了。在内忧外患之际,古代历史上的最后一次变法运动,犹如春雷一般响彻神州大地。
同年6月11日,在慈禧的默许下,光绪帝主导了戊戌变法。谭嗣同身为这场变法运动的骨干,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维新派本着变法图强、变则通不变则亡的想法,展开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只可惜随着变法进程的不断深入,很快触及到了以慈禧为代表的一众旧贵族的利益。
当慈禧决定扑灭这场熊熊燃烧的变法之火时,维新派找到了时任工部右侍郎的袁世凯,希望借助他的势力压制慈禧一方的势力,继而让变法得以继续进行下。
只可惜所托非人,袁世凯为了保住自己的高官厚禄,一转身就将维新派出卖了。慈禧得知此事后大为震怒,下令铲除以谭嗣同为首的维新派。
功败垂成,忠义千古同年9月21日,慈禧在恭亲王奕䜣和袁世凯等人的帮助下,发动了臭名昭著的戊戌之变。年轻的光绪帝和力量薄弱的维新派,在这次巨大的冲击中完败。
慈禧的手段十分狠辣,她不仅将光绪帝囚禁在瀛台,还下令大肆缉拿维新派。康有为和梁启超得知消息后逃亡海外,以谭嗣同为首的“戊戌六君子”全部被逮捕。
谭嗣同之所以没有逃走,一方面是对光绪帝的愚忠;另一方则是通过自己的殉难,起到竟警示和鼓励后人的作用,希望借此唤醒沉睡的民众。
谭嗣同等6人被捕之后,遭受到了非常残酷的折磨。即便他们被打得体无完肤,但没有一个人向慈禧低头。
被气得火冒三丈的慈禧,最终决定将他们斩立决。几天之后,戊戌六君子被套上枷锁、关入囚车游街示众,最终抵达了宣武门外的菜市口刑场。
林旭在久以前神色自若地仰天长啸:“君子死,正义尽!”杨锐也在被捕后慷慨陈词:“愿明心迹,昭示后人!”
谭嗣同更是在狱中写下了绝笔诗:“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康广仁、杨深秀和刘光弟三人,也都面无惧色、慷慨赴义。
夫唱妇随,伉俪情深早在临刑之前,谭嗣同的妻子李闰在探望丈夫时,看到伤痕累累、气若游丝的丈夫,内心中的悲愤之情油然而生。
谭嗣同和妻子婚后感情十分融洽,大有举案齐眉、相敬如宾之感。他们在一起生活了15年,从懵懂青涩到成熟相知,堪称一对令人羡慕的模范夫妻。
李闰在得知丈夫被判死刑之后,几乎每日都以泪洗面,她和丈夫在一起15年,虽然曾有过一个儿子,但因为天生体弱多病夭折了。
此后,李闰的身体和心理都遭受到了严重打击,因身体过于虚弱而无法受孕。曾有人建议谭嗣同纳妾,这样才能延续谭家的想不,但都被他斩钉截铁地拒绝了。
此后,李闰和丈夫的感情变得更加深厚,她也一直为无法给丈夫生儿育女而自责。后来,谭嗣同被捕入狱,李闰最大的心愿就是给谭家延续香火。
李闰见到丈夫后,一边流泪一边说:“我对不起你,这辈子最大的心愿就是给你留个后人。”谭嗣同见到妻子哭的如此伤心,内心也不禁涌起一丝酸楚。
他对妻子说:“或许没有孩子也是一件幸事,不用生活在这个腐朽黑暗的时代。”
谭嗣同的话让李闰十分感动,她下定决心一定要追随丈夫的步伐,为即将到来的新世界而奋斗。
神态自若,从容就义行刑之前,天空全被乌云所覆盖,瑟瑟的寒风吹得身体直打寒颤。街道两旁挤满了前来围观的百姓,他们饱经沧桑的脸上,写满了麻木和不解。
他们只知道菜市口刑场又要砍头了,又有热闹可以看了,具体被砍头的人是谁,他们为什么会被处决,似乎和他们毫无关系。
大文豪鲁迅笔下的《药》中,华老栓为了儿子小栓治肺痨,不惜倾家荡产也要买所谓的“人血馒头”。
或许在围观的百姓中,正有人拿着卖房子、卖地换来的银两,翘首以盼等待着刽子手行刑。手起刀落的一瞬间,他们就会蜂拥而上,用馒头沾取鲜红的血液。
反观,以谭嗣同为核心的戊戌六君子,每个人的脸上表情都十分镇定,似乎他们在变法的那一刻起,就已经预料到了会有这一天。
他们要用自己的鲜血染红华夏大地,期待用自己的血液敲响推翻清廷的警钟。即便百日维新夭折了,但谭嗣同等人的精神却鼓舞了更多的后来者。
慈禧对谭嗣同早已恨之入骨,恨不得把他大卸八块。为此,刽子手在临刑之前,故意把鬼头刀磨钝,这样就可以多砍几次头,让他多遭几次罪,慈禧才能一解心头恨。
自行刑的那一刻起,刽子手举起鬼头刀,来回在谭嗣同的颈部砍了三十多下。他忍着巨大的疼痛,直到头颅落地之时,都没有发出一声哀嚎,更没有半点惧色。
谭嗣同就义之后,他的父亲谭继洵悲伤欲绝。令人意外的是,谭继洵不仅是进士出身,在儿子遇难时还官居正一品广禄大夫,身兼湖北巡抚和湖广总督两大要职。
谭继洵堪称晚清时期的封疆大吏,为什么没有救儿子呢?
这一点令人非常费解。
毕竟,维新派的另一位骨干徐致靖,就在父亲徐家杰的帮助下成功脱险。
谭嗣同遇难之后,谭继洵也因受到戊戌变法的株连被罢官夺爵。正所谓动物尚且有舔犊之情,何况身兼数个要职的谭继洵呢?
后世猜测谭继洵之所以没有挺身而出,可能是他早就知道儿子想用自己的鲜血,去唤醒麻木不仁的民众。
他可能在儿子参加戊戌变法之前,就已经了解到了他的心迹,期间也一定会苦心规劝。无奈谭嗣同早已抱定必死的决心,无论父亲如何劝导都不为所动。
当然,谭继洵在朝为官多年,早已经看透了清廷的腐朽和没落,他深知如果再这样继续下去,那么等待清廷的只有死路一条。
所以,从真实想法出发,他也非常支持儿子参加变法,甚至还可能一直在背后默默支持儿子。只不过他没有想到变法会让儿子丢掉性命,同时也让自己丢了官位。
继承亡夫遗志李闰是湖南长沙人,父亲李寿蓉也是进士出身,历任户部主事、江汉关道和芜湖道等官职。
她也是官宦人家的大小姐,自幼深受家庭的熏陶,长大后知书达理、贤良淑德。
其实,李闰的父亲李寿蓉是谭继洵的下属兼好友,在她和谭嗣同年幼时就定下了婚约。18岁时李闰嫁给了谭嗣同,婚后谭继洵一直将她当做亲生女儿看待。
即便二人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办婚姻,但作为同龄人他们之间有很多共同话题。生活在一起之后,夫妻俩的感情十分要好,从未拌过嘴或红过脸。
谭继洵对李闰十分满意,曾多次在亲家李寿蓉面前夸奖儿媳:“你给我们谭家,教育出来一个好儿媳啊!”
每次说到这里两位老人都会开怀大笑,因为李寿蓉也十分喜欢女婿谭嗣同。看到小两口无比甜蜜和恩爱,他们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李闰每天脸上都挂着笑容,即便他们并没有儿女承欢膝下的快乐,但夫妻俩的感情却是千金不换。
但这一切却在谭嗣同慷慨赴义之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李闰每天都因为思念亡夫而流泪,脸上的笑容被愁容所替代。
彼时,谭继洵身为谭家的一家之主,即便内心也十分悲痛,但他却一直劝慰儿媳:“孩子,人死不能复生,活着的人要向前看,不要总活在悲痛之中。”
其实,李闰也懂得这个道理,但就是无法接受失去丈夫的现实。久而久之,她变得萎靡不振,甚至连续一两天不吃不喝,身体也迅速垮了下去。
谭继洵非常担心儿媳的身体,但他更担心李闰想不开。为了打开儿媳的心结,他决定好好劝一劝李闰。
他深知李闰深受谭嗣同的影响,并时常以“乐羊子妻”自居,要想彻底打开她的心结,就应该投其所好,这样才能避免发生意外。
于是,经过一夜的思考之后,谭继洵找到了儿媳李闰:“孩子,我知道你和吾儿志同道合,你身上的担子也非常沉重,千万不能自暴自弃啊!”
经过公爹谭继洵的一翻开导,李闰仿佛变了一个人似的,她开始积极投身于妇女解放运动之中。同时,还积极筹办女学会和女子学校,曾担任女子学校名誉校长。
结语“有妻如此,夫复何求”,谭嗣同作为清朝末年维新变法的先驱者,用自己的鲜血当警钟,去警醒和鼓舞后来人。
李闰在丈夫去世之后,勇敢地接过了他手中的大旗,为妇女解放和女性教育做出了积极贡献,仅凭这一点足以配得上巾帼女杰的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