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个事儿闹得沸沸扬扬,就是某些教材里出现了需要扫码付费才能看的知识点。这事儿可不得了,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和讨论。咱们一起来瞧瞧这是咋回事。
事情是这样的,有个法学教授在朋友圈里吐槽说,他看到一本《宪法学》教材里竟然设置了46个收费二维码。每扫一个码要花3块钱,要是全都扫了,那就得掏138块!这本教材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和人民出版社一起出的。
这下可好,买书就够贵了,现在还得为知识点单独付费,这不是变相涨价吗?学生们的钱包可经不起这么折腾啊。
有记者去调查了一下,还真是这么回事。他们扫了书里的二维码,果然跳出来一个付款界面,清清楚楚写着3块钱一个。页面上还解释说,如果是新书的话,可以用书后面的防伪码免费看。要是二手书,那就只能乖乖掏钱了。
这事儿一下子就在网上炸开锅了。有人说这是变相敛财,有人觉得这是侵犯学生权益。大家七嘴八舌,说什么的都有。
出版社这边也坐不住了,赶紧出来解释。
他们说,这些二维码背后的内容其实是一些额外的学习资源,不是必须要看的。
买新书的同学用防伪码就能免费看,主要是为了防盗版。
他们还说,现在出版界经常在书里放二维码,链接一些视频啊、音频啊之类的补充资料,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内容。
不过,出版社这番解释并没有平息争议。很多人还是觉得这种做法不妥当。大家担心的是,万一以后所有教材都这么搞,那学生们的负担可就更重了。
有人就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既然是教材,为啥不把该写的内容都写在书里呢?非要弄个二维码收费,这不是本末倒置吗?
还有人想到了另一个问题:很多学生为了省钱,都是买二手书的。如果二手书用不了这些资源,那岂不是变相鼓励大家都买新书?这样一来,不仅增加了学生的经济负担,还可能造成资源浪费。
有专家站出来说话了。他们认为,教材作为传播知识的重要载体,不应该设置这种付费门槛。这样做可能会影响教育公平,让家庭条件不好的学生处于不利地位。
还有人指出,这种做法可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想想看,上课学到一半,突然遇到要付费才能看的内容,这不是打击学习热情吗?
有法律专家也加入了讨论。他们说,这种做法可能涉及到知识产权和教育资源公平获取的问题。怎么在保护版权和保障学习权之间找平衡,这是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
教育行业的专家们也发表了看法。他们说,教材数字化是大趋势,但是怎么合理收费,怎么保证教育资源的公平性,这些都需要好好考虑。
有意思的是,这事儿还让人们开始反思: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是为了获取知识,还是为了拿文凭?在这个知识付费的时代,我们该怎么守住教育的初心?
这个问题可不好回答。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教育资源应该尽可能向所有人开放,不应该被金钱束缚。
看来,这次争议给我们上了一堂课。它提醒我们,教育改革的路还长着呢。在追求效率和效益的同时,咱们更要关注教育的公平性和可及性。只有这样,教育才能真正成为每个人改变命运的阶梯。
知识你们要垄断收费,粮食我们也要垄断涨价,一切劳动力广大劳动者都要涨薪,社会分工不是你们剥削的理由!
说是防盗版,但考虑过正版读者的感受?全书那么多二维码严重影响读者看书体验
连教材都向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