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有时感觉喜欢“扎堆”,上午半天门诊看了30多位患者,居然有两位老年糖友,在早上就餐后,常常会出现头晕、犯迷糊,其中有一位糖友当日早餐后突然意识不清楚,家人呼喊没有反应,无抽搐,几分钟后自己就醒过来了,除此之外,没有其他明显的不舒服的情况,当时测血糖11.3毫摩尔/升,家人很担心,就送来了医院,测脉搏、血压、呼吸、体温无明显异常,抽血化验、心电图、头颅检查均没有什么异常性的发现,这两位糖友会是啥情况呢?
餐前餐后伸出胳膊测测血压找出病根
有一种病只发生于老年人,而不发生于年轻人,特别是有糖尿病、糖尿病神经病变、高血压、帕金森病、心血管病、瘫痪、多系统萎缩和血液透析的老年患者身上更为常见,这种病被称之为餐后低血压。
所谓餐后低血压,就是老年人吃饭后所引起血压下降、血压减低。这种血压下降,通常发生在进餐后1-2小时之内,如果血压的高压在餐后与餐前相比下降了20毫米汞柱以上;或者是在餐前血压高压不低于100毫米汞柱情况下,而餐后血压高压低于90毫米汞柱,这也算是出现了餐后低血压的问题。餐后低血压通常主要发生在早餐后,中餐后和晚餐后也可发生,但远远少于在早餐后发生的概率。
这两位老年患者会不会就是这个问题呢?判断的方法很简单,那就是在患者吃饭前测量血压,吃饭后2小时之内再多测几次血压(建议每15~30分钟测量1次血压,以最低血压值作为餐后血压,特别是有头晕、乏力、犯迷糊的时候要测量),根据餐前及餐后的血压情况就能做出判断了。
于是嘱咐患者家属回家后,在吃饭前后给患者测测血压。结果,一位糖友饭前血压120/70毫米汞柱,餐后1小时血压95/65毫米汞柱;另一位糖友饭前血压140/90毫米汞柱,餐后2小时血压105/75毫米汞柱。测量结果证实了之前的推断,两位老糖友饭后不舒服的病根就是餐后低血压。
进餐后为啥会出现血压减低?
吃饭食物进入体内,胃肠道是食物消化吸收的“主战场”,要想让胃肠道能够好好地干活,就需要先让胃肠道“吃饱喝足”,因此进餐后胃肠道等内脏的血管会扩张,这样流向胃肠道等内脏里的血液量就会大大增加,只有胃肠道“营养滋润”了,才能好好地消化吸收食物。然而,人体血液量是恒定的,胃肠道内脏里的血液量多了,势必身体其他地方“分配”的血液量就会大大减少。这时,如果是在年轻人身上,身体就会迅速做出调整,比如进餐后心跳会明显加快,让心脏多“泵”点血,外周血管收缩,保持血管的紧张度,这些改变可以弥补外周血流量的不足,就可以维持血压稳定,不会出现餐后低血压的情况。
而,如果是发生在老年人身上,由于身体“老化”、反应迟钝,特别是当老年糖尿病合并神经病变,神经调节功能明显损害的糖友,对于餐后身体血流“分配”的变化,身体不能迅速做出反应,比如心跳加快不明显,外周的血管也不能有一定程度的收缩,这样就会出现流向外周的血液明显减少,血压减低,出现脑供血不足,从而引发出相应的不适症状。这也是餐后低血压是老年人特有疾病的原因。
餐后低血压破解有套路
饮食调理:餐后低血压与进餐密切相关,所以一旦有餐后低血压的问题,调整吃饭是最重要,调整吃饭后大多数餐后低血压就会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大餐比小餐血压下降幅度大,所以每餐不要吃得过饱,推荐少量多餐。胃排空快,高碳水化合物饮食吸收快,内脏血流量会增加明显,餐后血压下降明显,所以为了减缓胃排空快,每餐食物种类尽可能多样化,每餐不要吃得“太简单”,特别是不能只吃主食(高碳水),需要菜、肉(蛋白质)、饭合理搭配;注意进餐顺序,先吃菜、再吃少量肉类或蛋白类食物,再吃主食;注意进餐速度,避免进餐太快,推荐细嚼慢咽;主食烹饪的不要太软太烂,略带咀嚼感会更好些,吃饭时不要边吃边喝,避免就餐过程中喝水,做到“干湿分离”,这些吃饭小技巧都可以不要让胃排空太快,让食物吸收地慢一点,都有助于避免餐后低血压的发生。此外,吃饭时避免喝酒;在身体情况许可的情况下,适当增加钠盐和水分的摄入,可以有助于保持充足的血容量,都有助于减少餐后低血压的发生。
运动调理:避免餐后立即运动或者是突然站立,部分患者餐后平卧一段时间对改善餐后低血压有帮助。平时适当运动可以让心脏得到一定的锻炼,提升心脏功能,增加心脏“泵血”功能,对于维持血压有帮助,但要注意运动时的安全以及避免过量运动。
用药调整:降糖药物中,阿卡波糖、西格列汀对于减轻餐后低血压有一定的帮助;针对于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患者,可以适当调整降压药物,比如血压不要控制过低,降压药物使用时尽量避免使用利尿剂等。
(此处已添加医疗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