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诗级刺激,房地产再次起飞?普通人该如何面对这一次的救市?

楼事心观 2024-05-23 07:50:49

上期评论“回购商品房”的文章发出后,官方又一天内连发了四个大招(5.17新政),素材多到说不完。

1、下调首套房首付比例至15%,二套房25%。

2、个人住房公积金利率下调0.25%至2.85%。

3、取消利率政策底,下放权力,重磅政策将应出尽出。

4、央行设立3000亿保障性住房再贷款。

这几天,不少大V都改口了,有人说“历史性的拐点到来了”,有人说“打爆楼市空头”,还有人说,“现在就是入场的最佳时机”。

各大媒体也是疯狂输出“房价即将见底,快点抄底”的理念。

重重利好之下,深圳楼市是第一个火爆的。

昨天(5.19)深圳热销的新闻满天飞,据说周末一天的带看量,创下四年新高,置业顾问又开始忙得顾不上吃饭了。中介平台显示,周末两天深圳的成交量直接翻倍了,有人预估深圳5月的成交量将破万。与此同时,开发商收回优惠、宣布涨价的戏码,又开始上演了。

一句话总结,楼市气氛组,已经先嗨起来了。

后台很多人私信我,是不是到了该出手的时候了?

对于房地产,我一直以来的看法都是,政策仅能做到锦上添花,绝不能一夜之间把市场拉起来,更做不到短期内买卖双方市场互换。所以那些听风就是雨的开发商,如果自身没有实力,现在敢逆风涨价,最后一定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今天的文章,我想整体回顾一下这段时间出手救市的立场,即了解内在运行机制,以及分析一下这套组合拳之后,接下来市场将出现的变化。

首先要明确的是,近期重磅政策密集出台,背景一方面是市场跌势难止:5.17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4月份70个大中城市的二手房房价指数,69城下跌,仅有昆明一城上涨。

房市严格遵循“买涨不买跌”的逻辑,照这么跌下去,买家会越来越少,房子会越来越难卖,俗称市场会进入“有价无量”时代。而房子凝结了中国绝大部分的财富,房地产更是内需之母,这种局面不打破,后果将是难以承受的。事已至此,中央层面已经没有退路了,只能放出组合拳救市。

细算一下,最近几年买房真的亏麻了,以北京为例,4月房价同比下跌5%,且利息在5%左右,实际上北京大部分房子的租售比都低于2%,也就是说房东每年亏损在8%左右。

最近听到一种新奇的说法,令人我大为震惊:竟然有人在反向炒房价,以前是炒高,现在是炒低——即把房子卖了再买回来,小红书上有人发帖称,200万卖的,一年后以140万买回同小区更好的楼层,一年小赚五六十万。

另一方面,钱在金融系统放不出来,银行都快被逼疯了。这从近一年的商业银行多次下调定期利率、居民存款暴增、银行净息差不断下行等,可见一斑。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4月个人按揭贷款同比下降近40%,更多的数据我就不贴了,聚焦到房贷层面,则是贷少还多。而且去年和今年一季度,都出现了房贷余额负增长的情况,这说明提前还贷的势头依旧很凶猛。过去银行是躺在房贷上吸血,现在则是全行业打响了息差保卫战。

这里插一句,本月LPR利率保持不变,这意味着此番调降后,新购买首套房贷利率和存量房贷利率的利差再一次扩大至1%了,也即是说,接下来很多人又要谋划着换贷了,除非存量房贷也跟着调降。

实际上,过去三年经营贷已经由12万亿猛增至25万亿了,按通常三年期限来说,今年开始经营贷面临大规模的续贷。续贷需要重新评估资产,由于房产价值普遍下降,贷款正常情况下会减少,贷款人需要补足差额。估值下降导致抵押资产缩水,商业银行不良率也会上升。

其次,本轮救市,到底在救什么?换句话说,组合拳新政,到底释放了怎样的能量?

房地产冷与热,房价涨与跌,本质都是由供应(卖不掉)和需求(没人买)影响的。这几年房地产没人买单,问题出在需求端,即买盘大幅萎缩。

原因笼统来说,就是经济增速下降后,居民部门的就业和收入也出现了问题,购买力骤降。当然了,这其中还有烂尾楼劝退,房价下跌更没人买的原因。

以前救市,基本都是围绕供应端发力,是在救开发商和银行,本轮救市则是供应端和需求端同时干预:降利率、降首付,以及新增特别国债回购商品房,还有前不久住建部提到的以商品房库存决定供地指标,是双管齐下,降低利率和首付比例,吸纳更多需求入场;回购商品房、严控供地指标,则是减少市场供应。

我两年前就在声嘶力竭呼吁的事情,今天终于有了回应。首先要为政策的疾风骤雨点赞,抛开作用先不说,至少现在是在需求端发力了,是名义上为买房人让利了,而不是延续此前的“添油战术”,病急乱投医。

这套组合拳打出后,哪些群体最可能买房?

我们不妨分析一下,这套组合拳对谁影响比较大。

高净值人群几乎没有影响,因为他们缺的是房票,以及房价上涨的趋势,并不缺首付比例和利率层面的仨瓜俩枣。

中等收入人群,影响有限,这类人大多都有房,新政可能会加剧大城市部分年轻人群上车,这类人有实际需求,而且新政确实降低了购房成本。深圳就是最好的例子,新政后,看房成交的主力就是年轻人,成交房源主要以低总价的刚需房为主。

低收入人群,影响很大,低首付政策无疑为经济基础薄弱的家庭带来了一线希望。但这类人现在最不应该上车,因为上车成本虽然减少了一个量级,月供支出也上升了一个量级。经济形势的波动,可能对这些家庭造成致命打击,甚至可能引发更大规模的金融风暴,美国次贷危机的前车之鉴,我们要引以为戒。

面对低利率和低首付比例,很多人看到的是低成本入场的机会,我看到的却是高层放手一搏的勇气,15%的首付比例,显然超出了银行放贷的安全范畴,6.6倍的杠杆压力不可小觑,房价如果涨15%,本金翻倍,可如果房价跌15%,将实质性发生负资产的情况,买房人还要补交保证金给银行,否则银行会收回房子。倘若算不过来账,有些人可能会连房子和贷款都不要了。

所以,当15%的首付政策出台时,意味着宏观层面要想尽一切办法稳住房价。这几天,陆续有城市宣布关闭房子的成交价,后续可能也会关闭二手房挂牌量,这种掩耳盗铃的事情在当下出现,非常耐人寻味。

聚焦到国家直接下场回购商品房,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好的去商品房库存,解救一批开发商,解决掉一部分三角债的重要手段。与此同时,回购的商品房转保障房后,也补充了大城市保障房不足的问题,可谓一举多得。

但看问题要看本质,回购商品房只是用新问题掩盖了旧问题,比如商品房转保障房后的出租问题,如果处置不当,同样会造成库存积压,政府债务偏低、有还款能力的城市还能抗得过去,那些财政捉襟见肘的城市,也依循这个路径去商品房库存,只会让风险积聚。

真要说好处,也不是没有,现在就是把问题后延,留足时间和空间来解决。

经济学里有个谚语,账单永远不会消失,无非付在前头,付在后头。类比到地方债、城投债的化债,道理也是一样的,短债换长债,长债社会化,风险全民化。

再者,我想说的是,以目前的市场行情来看,希望居民疯狂加杠杆,估计效果不太理想。

原因有两个,一是很多专家大V所谓的“史诗级救市”,搞了半天其实就是鼓励居民加杠杆。但细看居民部门负债率,已经接近天花板了。

二是加杠杆并不是由利率水平和首付比例决定的,而是由钱包和工作决定的,在经济基本面未改善,外需疲软,内需不振的背景下,加杠杆没想象中那么简单。换句话说,买房不能光看政策,更要看经济增长、收入增长,支付能力很重要,偿还能力更重要。强行上车,不自量力,只会埋更多的雷。

去年就有朋友跟我说要换房,理由是自身有需求,再加上现在政策各种支持,诱惑很大。直到今天,这位朋友依然没有完成换房,原因是它瞄准的中意的房子虽然已经从300万降到260万了,但他自己的房子,也从200万降到140万了,还是卖不掉。更重要的原因其实是,去年底他就遭遇了降薪,收入减少了1/4,本来可以扛得起每月1万+的房贷,现在是望而却步。

朋友一人的情况当然不能代表全国,但经济、就业和收入基本面,其实是全国一盘棋,而这恰恰是决定大多数人敢不敢加杠杆的重要因素之一。

说到这里,有人可能又要说,你为什么总是喜欢泼冷水?

其实不然,我觉得经历此次的组合拳救市之后,市场的预期会发生一定的质变,至少不会太悲观了。所以大家也要学会因势利导,不要墨守成规。

什么意思?为了缓解当前的低谷局面,上面甘愿冒着金融风险,也要激发有真实需求和购房能力的人加快进入房地产市场,可见目前形势之严峻。这也侧面说明国家救房地产有破釜沉舟的底气,直白点说,房价很难再继续大幅下跌了。因为对政府来说,印钞永远比盖房子容易,只要铁了心去印钞,核心城市的资产价格早晚会涨,只是这个临界点很难判断。

另外,我先在这里预言一下,接下来稳房价很可能纳入地方主管单位的考核目标,与政治任务挂钩。

说了这么多,大家最关心的房子到底买还是不买呢?我用12个字来回答:向上配置,按需行动,量力而行。

上篇文章我提到过,政策性银行先后两次开出的4000亿支票,支撑不了全国性回购商品房,所以这波利好可能只属于少数头部城市,其它城市不过是烂与更烂的区别,短期依旧摆脱不了阴跌的行情。

而且此次救市只是托而不举,大城市不会重启牛市,更不会出现过去十多年那种令人窒息的逼空式上涨,所以持币观望的也不用急,我个人更倾向于先观察观察,再按实际需求行动。

当然了,如果你真的等不急了,也可以先到市场上多看看房子,但不要去看新房,可以去看降价比较多的二手房。另外还要注意一点,过去三四年新建的房子公认的质量堪忧,大家还是少碰为妙。

0 阅读:0

楼事心观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