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我是胖胖。
昨天的文章,没了,不过多解释了。
既然最近有一些方面可能写不了,那胖胖只能浅谈一些比较表面的问题了。
这几天胖胖无意间刷到一些帖子,不少人为了一些品牌展开各种辩论、道德绑架、各种抬杠。
无论是电子产品、汽车,还是其他种种行业,似乎都在慢慢走向“粉丝饭圈化”。
但大家有没有想过,对于科技产品、电子产品这些耐用消费品来说,粉丝饭圈化其实是有害的。
饭圈文化有一个特点就是听不得真话,容不得批评,骂也骂不得。
我一直觉得,只有听得进真话、接受得了批评,才能真正创新和改进。
那这才是“真话”的价值所在。
并不是你把所有的钱都砸在科技研发上就能解决问题的,只靠粉丝的赞美唱高调,这就无异于单条腿走路,你既走不远,还可能摔得狠。
他得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才能走得更稳健。
没有批评的赞美就是谎言,但凡不能骂的,就可以像流氓一般毫无底线明抢了。
就事论事,满足需求
很多人可能觉得,粉丝越多越好,粉丝意味着流量,流量意味着消费,没毛病吧?
但实际上,反过来想一想,电子产品、汽车、科技领域的这些行业,靠的不是狂热的粉丝,而是持续性的市场收益。
那你像一些大牌之所以能够在国际上站稳脚跟,靠的是那些源源不断的潜在客户和购买者,而不是仅仅依赖一小撮粉丝。
那你像像手机、汽车这种耐用消费品,你即使是再狂热的粉丝,也不可能每年都换新吧?
所以市场的核心竞争力应该是如何吸引普通消费者,不是说去吸引那些迷信品牌的粉丝,而是去吸引那些普通的正常人。
像胖胖买电子产品从来不是什么“谁的粉丝”,也不是非得追某个牌子。
买东西,就是就事论事,产品是产品,能满足需求就行。
比如听歌,就是因为这首音乐打动了我,不代表我一定喜欢这个歌手;
同理,喜欢某个产品,也不意味着我就一定要爱这家公司。
所以,要吸引比较理性消费者,靠的是什么?
绝对不是情怀,也不是道德绑架。
卖情怀?没用!
道德绑架?更没戏!
你站在高高的道德制高点,企图用饭圈那一套来绑架我,不好意思,不吃这一套。
买东西靠的是理性,考虑的是价格、质量、功能和操作体验,那不是盲目追随某个品牌,就像你不能用吸引“教徒”那种方式来吸引我。
买电视?就是高清、性价比高;
买车?就是安全、耐用;
买吃的?那当然是健康、美味。
买这些东西,跟牌子没有直接关系,买的是产品,他不是某个品牌的某个情怀。
什么叫粉丝饭圈化
现在很多东西都走向了“饭圈化”,很多人都变成了各种“二极管”化思维,无论是艺人、运动员,还是产品,粉丝们都像一窝蜂一样往上扑。
这种狂热胖胖也是不太懂啊。
正常的理性消费不应该就是,先问自己需不需要、适不适合、买不买得起,然后再下决定。
什么叫粉丝“饭圈化”呢?
胖胖觉得,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排他性。
这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他们喜欢的东西,你也必须得喜欢。如果你不喜欢,甚至哪怕你只是没有明确表态,他们就要在道德高地给你扣上一顶“帽子”。
那上次不是有个人提出了个小问题,结果不仅被封号,还被骂得狗血淋头。
那我就觉得有些品牌简直上变成了宗教化的产品——你不买,行,但你还不表态支持?
那就不行了!
这种饭圈化粉丝的逻辑是,站在一个极高的道德高地,品牌这么优秀,你不夸赞、不点赞就是不对。
再看看那些有异议的人,只要你对这些产品提出哪怕是最合理的质疑,比如你只是选择过程中做个合理对比,或者是分享自己使用产品的真实反馈,结果呢?
他们就受不了。只能夸,不能批评。
粉丝饭圈化可能会赶走一部分潜在用户
在互联网上,一些品牌的粉丝效应特别强大,只要有不同的声音,无论多么温和,你迎接的就是围攻、谩骂和人身攻击。
轻一点的骂你穷鬼、不懂,再狠一点的直接给你扣上各种帽子。
哪怕你说得有理有据,他们也不听,只顾着攻击你。
这种现象其实挺没意思的,不仅无意义,还把潜在的消费者赶跑了。
很多本来想尝试这个品牌的人,看到这种饭圈化狂热粉丝的行为,会下意识觉得这品牌有问题。
大家心里都会想:
“用这个品牌的人都这么极端,那这个品牌真不是什么好东西。”
理性消费者自然就会选择离得远远的。
所以现在互联网呈现出的一个现象就是:
这些被粉丝光环包围的品牌,初期可能创造了辉煌业绩,但后劲容易乏力。
毕竟粉丝的购买力是有限的,他们嘴上说爱,但真掏钱的时候可没那么慷慨。
等到粉丝消费透支后,品牌就陷入困境了。
这个时候,产品的质量、性价比和实际价值才是决定它能否走远的关键,而不是粉丝的吹捧和情怀。
那这些靠粉丝光环定高价的品牌,后期就很尴尬了。
降价吧,怕伤了粉丝的心,不降价吧,又卖不出去。
你像一些品牌甚至不公布价格,先看市场反应和互联网炒作的程度再定价,这能叫卖产品吗?
真正好的产品就该回归它本身,回归产品硬实力,多少钱就是多少钱。
如果某天不得不降价,那些忠诚的粉丝反倒会觉得被出卖了,毕竟谁愿意看到自己花了大价钱买的“宗教品牌”突然成了廉价品呢?
自媒体饭圈化
与此对照的呢就是一些自媒体大V,动辄就是千万粉丝,像“夹头”这些,他们靠什么吸粉呢?
靠的是制造噱头、制造矛盾、制造流量,再通过夸张的舆论导向来增加粉丝。
但这种吸粉方式,真的有意义吗?
确实有很多粉丝没错,但可能吸引的,往往是那些智商不太高、缺乏判断力和逻辑思维的。
这些人对事实是一点也不讲,你可以有立场,但起码要建立在基本的客观事实基础上。
那不苛求每句话都百分之百符合事实,但如果连基本的事实都不顾,只有立场,没有逻辑,那这些极端的粉丝只会助长错误的声音影响互联网的生态,那最终会不会反噬呢,还不得而知。
那粉丝多是件好事,但一旦依靠极端的、虚假的内容吸引粉丝,长远来看就有不利影响。
这些粉丝或许短期内能为你带来人气和收益,但如果你想真正做长期事业,建立口碑,绝不能只靠粉丝经济。
就像一些宗教品牌一样,靠情怀或粉丝的盲目支持走得再远,一旦人们的经济拮据,消费理性增强,狂热会渐渐冷却,最后留不住人。
那要胖胖说啊,真正的品牌要靠质量,内容创作者要靠品格和能力。
天天哗众取宠的,很多时候只是表面文章上是做到了,实际上你早晚是要失去的,因为得到了不该得到的东西。
该吃多少饭就吃多少饭,该赚多少钱就赚多少钱,是属于你的,别人拿不走。
但如果你通过不正当手段得到了那些不该属于你的东西,哪怕暂时得到,最终也会失去。
那我觉得这句话放在任何行业都逃不出这个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