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家鼻祖,在中国历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原名李耳,字聃,楚国苦县历乡曲仁里(今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镇)人。老子一生充满神秘色彩,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著有《道德经》一书,主张无为而治,创立了朴素辩证法,对中国哲学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老子曾担任东周的收藏室史,得以博览群书。据说他一读就是二十年,出来时身带 “紫气”。老子出生时相貌奇特,鹤发童颜,因此被称为 “老子”。他的学术思想强调 “顺其自然,以柔克刚”,影响深远。
王子朝作乱,从收藏馆盗走宝贝并逃至楚国,老子因是楚国人而受到怀疑,被迫逃亡。他骑一青牛,出函谷关,留下了《道德经》这部传世经典。函谷关的关令尹喜见 “紫气东来”,知是真人到来,便迎接老子,并拜其为师。老子留下五千多字的《老子五千言》后离去,其行踪自此成谜。
老子的传奇色彩不仅在于他的身世和经历,还在于后人对他去向的种种猜测。关于老子的去向,传统说法有西出函谷关不知所终、化胡说、升天成仙说等,但这些说法都缺乏确凿证据。学者何新研究认为,老子并非一人,而是多人被称为老子,包括晚周史官李耳、周守藏史老聃、楚之隐士老莱子、周太史儋。不同时代的几个人共同被称为老子,这也使得老子的年龄总和达好几百岁,后人因此认为老子长寿。
老子的神秘色彩和传奇经历,为后人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也使得他的思想和著作更加引人入胜。
二、老子去向的传统说法(一)西出函谷关不知所终在传统说法中,有人认为老子西出函谷关后去了秦国、西域等地,远离了权力中心。据记载,老子骑青牛出关之时年纪已大,加上当时交通、医疗等社会条件的制约,他不可能走得很远,更不太可能到达西域。从老子的性格和《道德经》的思想来看,他是一个讲究归隐之人,倾向于远离权力纷争,找一个安静的地方隐居起来,不再过问世事。所以,老子最有可能在他所工作的地方周边归隐,从此不再出现在权力中心的视野中,慢慢老去,最终归于尘土。
(二)老子化胡说老子化胡说出自《老子开天经》和《老子化胡经》,但后世已证明这些书是伪书,为后人所杜撰,没有任何真实材料支撑。这一说法认为老子到达西域印度,并成为佛教的教主。然而,这种说法缺乏历史依据,只是一种传说。在历史的长河中,这种说法虽然曾有一定的影响力,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学术研究的深入,其虚假性逐渐被揭示。
(三)升天成仙说升天成仙说直到三国以后才出现。在道家的一些传说中,老子被描绘成修道成仙的人物。然而,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种说法并非真相。老子本人并非神仙,他和普通人一样,受生老病死等自然规律的约束。虽然他有着贵族身份,但也无法逃脱生命的轮回。老子的伟大在于他的思想和哲学贡献,而不是超自然的成仙传说。
三、学者对老子去向的分析(一)多人被称为老子学者何新研究认为,现在我们所说的老子,至少包括晚周史官李耳、周守藏史老聃、楚之隐士老莱子、周太史儋这四个人。其中,孔子当年把比喻为龙的人就是老聃。这四个人当中有三个都是不同时代的人,把他们的年龄加起来,就有好几百岁,这也是后人认为老子长寿的根本原因。
(二)基于多方面的分析首先,老子本人并非神仙。他跟普通人一样,受生老病死等自然规律的约束。虽然他是贵族身份,但这个身体最多也能让他比正常人多长寿一些罢了。其次,老子骑青牛出关的时候年纪已很大了,再加上当时社会条件如交通、医疗等的制约,他不可能走得很远,更不可能去了西域。从《道德经》的思想上看,老子是个讲究归隐之人,认为 “水往低处流”,具有这样性格的人不可能走远。最有可能的是他远离权力的中心,找个安静的地方隐下来,不再过问世事。
综合以上分析,老子最终是归隐了,并且是在他所工作的地方周边归隐,不再参与世事。后世接近权力中心的人再也没有见过他,也再也没有提起过他。当然,老子也跟平常人一样,慢慢地老去,最后归于尘土。
老子的去向虽然至今仍是一个谜,但通过对他的身份和性格特点的分析,我们可以推测出他最有可能的结局是归隐。这种归隐不仅是身体上的远离喧嚣,更是心灵上的回归宁静。老子的思想和哲学贡献,不会因为他的去向不明而被忽视,反而会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四、史料记载中的老子归宿(一)死在秦国战国时期的庄子在其著作《庄子・养生主》中明确记载:“老聃死秦,佚吊之。” 这条史料是先秦时期最早记载老子最终去向的内容,明确指出老聃死在秦国。汉朝时期的司马迁在《史记・老子传》中记载:“伯阳立教,清净无为。道尊东鲁,迹窜西垂。” 其踪迹留在西垂,也指向秦国地区。这些记载都为老子死在秦国提供了有力的证据。虽然没有具体指出老子在秦国的哪个具体地点去世,但至少确定了老子最终的归宿与秦国有着紧密的联系。
(二)死于伏凤葬于槐里南朝时期佛教人士梁僧祐在《弘明集》中记载:“老子生于赖乡,死就槐里。” 唐朝时期佛教人士释道宣在《广弘明集》中明确记载:“老子遁于西裔,行及秦壤,死于伏凤,葬于槐里。” 这些记载表明老子西行于秦地,死于狄道伏凤(今临洮凤台),葬于狄道槐里(今临洮槐里)。对于 “槐里” 的具体位置,有观点认为并非通常所理解的槐里县,而是县的下一级的乡村,如 “槐树乡或槐树村” 这样的地方,符合史料中文字的表述内涵。同时,通过对相关历史地名的考证,如槐里县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所属地域变化,进一步排除了一些错误的解读,如将 “老子死于扶风,葬于槐里” 解释为老子死于扶风县,葬于槐里县的说法被认为是荒唐的。众多史料相互印证,为老子死于伏凤葬于槐里提供了较为可靠的依据。
五、老子去向的其他观点(一)归隐于工作地周边老子讲究归隐,其性格决定了他不可能走远。从《道德经》的思想来看,他认为 “水往低处流”,倾向于远离权力纷争,找一个安静的地方隐居起来。老子最有可能在他所工作的地方周边归隐,不再参与世事。这样的归隐不仅是身体上的远离喧嚣,更是心灵上的回归宁静。
(二)三种主要观点争议归宿地在陕西周至的楼观台:唐朝皇帝对老子生地、生年、生平行迹进行考证,认为老子生于周灵王元年(前 571 年)农历 2 月 15 日,生地陈国苦县,后经举荐到周王城洛邑供职,再后于函谷关著经,出关赴秦地归隐,最后在周至楼观台弘道并去世。朝廷组织文人学士实地考察论证,得出此结论。此后,学界、地方政府、道教界、李氏宗亲和民间均认同这一观点,每年农历 2 月 15 日以不同方式拜祭老子。河南鹿邑及周边地区家家户户供老子,初一、十五必拜老子已成习俗,在老子供职地河南洛阳、著经地河南灵宝函谷关、弘道亡故地陕西周至楼观台,每年 2 月 15 日也举办老子生日祭典。
归宿地不详:以胡孚琛为代表的部分学者认为,老子约生于周定王七年,楚庄王十八年(前 600 年左右),比孔子年长 50 岁左右。老子乘牛西去,至函谷关为关令尹喜著《道德经》上下篇五千言,不知所终。清代学者汪中和近世学者如梁启超、顾颉刚、冯友兰等皆疑《老子》晚出,最早不过战国末期。但《老子》汉墓帛书和郭店竹简本的出现,使这些学者的考据不攻自破。陕西、甘肃一带的老学研究者多持此观点,并认为老子当年离开王城洛邑后,来到陕西宝鸡的大散关,在那里应关尹子之邀一边讲学,一边写作《道德经》,然后踏上西行之路,先是到了四川的鱼凫国,后来终老于四川的可能性较大。
认为老子离开王城后可能终老于四川:有观点认为老子出函谷关后很可能最终归宿于四川。老子在函谷关留下《道德经》给尹喜的时候,曾与尹喜约定分别后相会于蜀地青羊肆,即现在的成都青羊宫,这是历史传说关于老子将到成都的古老记载。唐朝末年,唐僖宗避难成都的时候,曾发现一块玉砖,据说是老子遗物。在老子的时代,西南蜀地文化繁盛,如金沙遗迹以及三星堆等。相比中原的年年战乱,蜀地安宁祥和,是不错的选择。此外,道教诞生地恰恰是四川,位于成都大邑的鹤鸣山被称为道教祖庭。除了鹤鸣山以外,成都青城山、射洪金华山、三台云台山,以及成都青羊宫等,都是道教最初扩张的区域,都位于四川。这也可以从旁推测老子的确长期在成都隐居,道教在四川的影响才会这么大。成都西南的新津老君山,更直接地用名字展示了老子与成都以及四川的莫大渊源。
老子在这[笑着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