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宝钗点戏鲁智深醉闹五台山,大家都不喜欢,为何只有她自我感动

君笺雅侃红楼 2024-07-28 09:58:20

《红楼梦》里没有废笔,尤其遇到诗词和戏曲,肯定是作者在设伏作譬喻。

如何去理解这些伏笔,君笺雅侃红楼的方法特别简单,就是看背后的典故与情节、个人的关联。

比如贾母出资二十两银子给薛宝钗过生日,薛宝钗当场点的那出《鲁智深醉闹五台山》,便是特别妙绝的一个伏笔。

我是君笺雅侃红楼,为您讲述《红楼梦》里的那些事儿

❂签约全网维权,抄袭剽窃搬运后果自负

(第二十二回)至上酒席时,贾母又命宝钗点。宝钗点了一出《鲁智深醉闹五台山》……宝钗便念道:“漫揾英雄泪,相离处士家。谢慈悲剃度在莲台下。没缘法转眼分离乍。赤条条来去无牵挂。那里讨烟蓑雨笠卷单行?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

熟悉《水浒传》的都知道,鲁智深替金翠莲打杀了镇关西后跑路,后得金翠莲所嫁的赵员外引荐,去五台山文殊院出家为僧避难。

鲁智深本无心修行,“假和尚”整日喝酒吃肉不为庙中僧众接纳,立意要撵了他去。

他也心知肚明,便在一次喝醉酒后痛快大闹一场,将那山门都砸坏,最终才去了东京大相国寺。

鲁智深这段遭遇,恰与薛家彼时在贾家的处境一样。

薛家来贾府一住两三年不去。薛宝钗已经到了十五岁及笄之年。

当时女儿十五岁成年,父母就要为其准备嫁妆,找婆家出嫁了。

贾母主动替薛宝钗张罗生日,就是明确薛宝钗成年待嫁,应该离开贾府回家了。

戏本上有这出戏,便有“出家”隐喻“出嫁”之意。

而五台山僧众的心思,折射出贾母和贾家人的立场,就有“撵逐”薛家之意。

薛宝钗洞悉贾母的意思,到底不如薛姨妈城府,才会忍不住借“鲁智深醉闹五台山”这出戏,来告诉贾母“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可笑薛宝钗点戏时有多“光棍”,现实就有多打她的脸。

她借戏发下的豪言壮语,被母亲薛姨妈“大萝卜脸不红不白”的沉稳彻底打败。

面对贾母的“撵逐”,薛姨妈就是不走,薛宝钗也毫无办法。

《鲁智深醉闹五台山》也就成了薛宝钗意气用事的“笑话”,以及她人生被束缚的不得已写照。

所以,《红楼梦》中的此类伏笔非常简单,就是要关注背后典故与原文的关联。

当然,仅仅只是想到这一层,还远远不够。

《鲁智深醉闹五台山》这出戏,可不光有表层含义,还有深层甚至更深层的意思。

薛宝钗一点这出戏,贾宝玉首先表示不满意。但等薛宝钗替他解释了“鲁智深”《点绛唇》唱词的好处时,贾宝玉又欢喜接纳起来。

这不就像贾宝玉对薛宝钗前倨后恭的态度么?

前期是“和尚道士的话如何信得?什么是金玉姻缘,我偏说是木石姻缘!”

待娶了薛宝钗后,便又“举案齐眉”的接纳。甚至“美中不足”,遗憾这样美好的生活不是和林黛玉一起度过,而意难平。

这里的“鲁智深”,代表的还是薛宝钗。

但反过来,贾宝玉迎娶薛宝钗后,最终结局却是实现对林黛玉的承诺,“你死了,我做和尚去”,留下薛宝钗“女儿悲,丈夫一去不回归”。

薛宝钗在她及笈之年的生日,点《鲁智深醉闹五台山》这出戏,便预示她与贾宝玉的姻缘,以及贾宝玉离家出家后,她一人苦守的结局。

但这还不算完,随后因王熙凤的一个笑话,惹出史湘云嘴快说那小旦长的像林黛玉,贾宝玉使眼色不让湘云说,反被林黛玉看见。于是三个人一闹,贾宝玉里外不是人。

这段纠缠由戏而起,作者是在暗示贾宝玉情陷三个表姐妹“薛宝钗、林黛玉和史湘云”中间的“难处”。

原文尽管写的隐晦,实际上史湘云曾一度也是贾宝玉姻缘的有力竞争者。

所以贾宝玉自证了悟的那段词和偈语,才会由黛玉带去给湘云和宝钗同看。

而他最终“迷惑”的解开,果然也只能是林黛玉。

黛玉便笑道:“宝玉,我问你:至贵者是‘宝’,至坚者是‘玉’。尔有何贵?尔有何坚?”宝玉竟不能答。

所谓“解铃还须系铃人”,最终让贾宝玉得以解脱者,唯有林黛玉。

贾宝玉出家后,根据第二十三回“驮碑一辈子”的伏笔,就知道他是寻到林黛玉的坟前,为她守墓余生。

而他难解的情缘,最终的解脱,便源于太虚幻境警幻仙子姓秦的秦太虚身上。

秦观有《鹊桥仙·纤云弄巧》: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至此,他才是真正“赤条条来去无牵挂”。

❂从原文找线索,还原最真实的《红楼梦》。

✍以上观点根据《红楼梦》80回前故事线索整理、推论。

0 阅读: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