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的尽头是编制?

爱思德学术 2024-05-29 15:22:41

近日,国内多所高校发布《致2024届毕业生的就业倡议书》,呼吁毕业生不要只盯着考公、考编和升学,而应调整就业期望,到中小企业求职、到基层就业等。不过,这些倡议书并未引发学子的共鸣,许多人甚至认为“反着来就对了”。

针对当下很多年轻大学生对进入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体制内单位的渴求,网络上有一句颇有调侃意味的流行语——宇宙的尽头是编制。

那么,“宇宙的尽头”真的应该是编制吗?

编制的诱惑

之所以有数量众多的年轻人痴迷于编制内工作,很大程度上与编制工作的优势密切相关。

其一,稳定性与安全感。在我国的历史文化传统中,儒家思想强调秩序、和谐与稳定,提倡“中庸之道”,主张个人在社会结构中的定位应稳健而有序。这种文化价值观塑造了人们追求平稳、安定生活方式的倾向,体现在职业选择上,就是偏好具有长期保障、风险较低的工作。对许多家庭和个人来说,能通过考试获得编制意味着成功实现了生活安稳的“登龙门”。

其二,社会地位与认可度。在很多人的观念中,编制工作不仅代表经济上的稳定,还常常与较高的社会地位、声望和家庭荣耀相联系。拥有一份体制内工作往往能得到亲友、社区乃至整个社会的尊重与认可,这也是许多人追求编制工作的重要驱动力。

其三,职业发展与福利待遇。编制工作通常有较规范的晋升机制和明确的职业发展路径。在体制内,通过考核、培训和年限积累,员工有望按既定规则晋升至更高职位,实现职业成长。相比之下,非编制岗位的职业晋升则更多取决于市场环境、企业经营状况以及个人机遇,不确定性较大。

此外,编制工作在福利待遇上也具有较大优势。除基本工资外,编制岗位往往还附带一系列福利,这是一般中小企业难以企及的。

谁最迷恋编制

2020年,广东金融学院教师黄灯撰写的《我的二本学生》引发社会强烈反响。作者通过三个年代(1992年、2006年、2015年)的三个班级里学生命运的对比,发现了一些使人触动的结果——个体命运的差异、群体的分化和固化。

黄灯在书中指出,得益于时代提供的机遇,“70后”普通大学生即便出生在乡村,也能通过高考改变命运,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80后”二本大学生虽不如“70后”幸运,但大部分学生还“可以享受到时代夹缝中的光芒”;但“90后”乃至“00后”二本学生走向社会,面临的却是高企的房价、贬值的文凭、日渐减少的工作机会。

在作者看来,二本大学生成长的可能性,越来越受制于家庭的溢出效应。她甚至觉得,二本学生毕业后的巨大分化在入学前多半已完成,教育的实际功效、边际效应早已递减。

之所以列举《我的二本学生》,是想告诉读者:“沉默又庞大”的二本大学生最迷恋编制。不同于原“985工程”、原“211工程”大学生,普通二本学生鲜有保研或出国的机会,也普遍缺乏高质量的就业岗位。在当今学历贬值的时代,二本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上并无多少优势可言。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二本大学生开始脱下了“孔乙己的长衫”,转战一些不需要高学历的岗位。有数据统计,目前国内外卖行业的本科率已接近30%。是大学生不够努力?答案似乎并非如此。很多大学生刚一踏进大学校园,便不敢马虎片刻,忙于各种考证和社会实践,为将来找到一份好工作做准备。

相比之下,考公、考编似乎成了当下二本大学生的最好出路。“宇宙的尽头是编制”的网络流行语正是这一现象的写照。

事实上,获得编制工作除前文提到的三大优势外,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即考编的过程相对公平,较少涉及原生家庭。一般来说,事业单位、公务员等编制岗位的公开招考都有公开透明的招考信息、严格的资格审查、统一的考试标准、匿名阅卷与成绩公示、完善的监督机制、严厉的违纪违规惩处,力求确保每位考生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也正是考编过程的公开、公正、公平,使得许多年轻大学生义无反顾地投身其中,并将其作为跨越阶层的一条重要通道。

如何摆脱对编制的迷恋

众所周知,编制工作有限,也并非所有人都适合在体制内工作。当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尤其是二本院校的学生把获得编制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就是一种值得警惕的非理性社会现象。

一方面,年轻人过于看重编制,甚至将其视为成功的唯一标准,反映出对创新精神及多元职业价值的忽视,以及对个体发展可能性的限制和社会活力的减退;另一方面,这一现象也反映出高校扩招带来的学历贬值、优质就业岗位减少,以及某些人奉行“读书无用论”等一系列深刻社会问题。

这意味着当下大学生要摆脱对编制的迷恋绝非易事。它既需要国家进行相关的政策引导与制度改革,构建更加健康、多元、充满活力的就业生态,也需要全社会和家庭倡导多元职业价值观,尊重个体的职业兴趣和特长,不断打破编制崇拜等。在此,笔者仅从个人专业角度略谈两点建议。

第一,调整大学专业设置,促进高质量就业。必须承认,当下我国不少高校,尤其是普通二本院校过于追求学术声誉,疏于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它们在设置专业时,或自娱自乐、闭门造车,或一哄而上、重复建设,对市场需求与环境缺乏深入了解。

就业市场需要多少大学生,需要具备何种能力的大学生?大学该如何培养学生这些能力?在人工智能时代,大学又该如何培养学生的独特能力?对于此类问题,很多高校明显着力不够、用心不够。在这种背景下,“毕业即失业”,乃至盲目地追求考编、考公、升学也就不足为怪了。

为此,高校尤其是二本院校,应打破自我封闭状态,融入地方,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正如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刘献君所说,“要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状况、资源状况、人才需求,探索学科专业的设置与建设。根据地方特点及其对人才的需求,确定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模式”。

第二,改进育人方式,培养“完整的人”。当前,国内二本院校普遍以一种成功学标准定义大学生。比如每逢毕业季,很多二本院校都会给考编、考公、考研成功的毕业生张贴一张红榜,或邀请其中代表与全校学生分享“成功经验”。

总之,国内高校常常把大学生当作“工具人”或“单面人”来培养,忽视了大学生发展的多样性和完整性。

鉴于此,高校应树立培养“完整的人”或“全人”的理念,关注大学生的知识技能、道德品质、创新精神、身心健康、情感智力、社会责任等多维度的发展。在此过程中,我们应整合课程体系,强化通识教育;设计跨学科课程,打破专业壁垒;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精神;提供实践平台,强化指导与支持服务。

须知,只有成为“完整的人”,大学生才能更好地认清社会、认识自己,从而更好地施展自己的才能,挖掘自身的生命力,而不会一味地盲从考编、考公。

0 阅读:11

爱思德学术

简介:助力科研学者,专注学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