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领先了几千年的中华文明被西方世界超越彻底。
此后,无论是为救亡图存、增长见识,还是师夷技长以制夷,亦或单纯的崇洋媚外,从那时候起,开始有大量国人前往西方国家学习交流,获取西方知识。
也正是在这一背景之下,有了公派留学生。
公派留学生诞生了许多大才,铁路专家詹天佑,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等,都有公派留学出国的经历。
新中国成立之后,结束了持续上百年的战乱、百废待兴的中国虽然站起来了,但远远没有实现我们富起来和强起来的目标。
所以,不可避免的,为了发展建设自己的国家,新中国再次开始大量派学生留学,出国学习西方先进的文化知识,学成归国后建设国家的历程。
事实上,哪怕在新中国尚未成立之前的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就开始向苏联等国家派遣留学生,不过,限于当时财力等方面的因素,派的规模并不大而已。
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终于结束了战乱,有了精力、物力和财力向外学习,因此,新中国向外派遣留学生的规模开始日渐扩大。
不过,由于当时新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所以,当时外派留学生,绝大多数都是前往苏联和东欧等国家。
新中国先后在1950年出台了《派往东欧人民民主国家交换留学生暂行管理办法》、《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苏联高等学校学习之规定》、《关于1953年选拔留苏预备生的指示》等一系列政策。开启了大规模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的序幕。
由于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在政治、经济、外交等诸多因素限制之下,当时,新中国出国留学的派遣方式十分单一,只有国家公派的留学生。
据统计,从1950年开始,一直到1966年,17年间,新中国先后向29个国家派遣了10,674名出国留学人员。这其中,苏联的留学生自然是最高的,高达8213人,占到了总留学生人数的76.9%。
这些公派留学生,当时是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经过政治审查派往西方国家的。因此,这些留学生绝大多数都完成学业后回国,并成为新中国建设的技术骨干。
原本,外派留学生是迅速培养人才最好的手段之一,然而,随着中苏交恶、中国局势的变化以及苏联决定“暂停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苏联学校和科研研究所的学习”,最终,从1966年开始,一直到1972年,这期间中国停止了对外派遣留学生。
当时间进入1972年,中国的外交有了巨大的突破。当时,不仅有了尼克松访华,中国恢复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席位,同时,中国的建交国家也迅猛增长。
在这一背景之下,中国开始再次向多个国家派遣出国留学生。
从1972年开始,一直到1978年底,新中国先后向32个国家派遣了1548名留学生。不过,这些留学生与新中国成立之初主要学习工业建设不同。
这些留学生大多数都是学习和研究外国语言的,这些专业占到了留学生比例的93.7%之巨,而剩下的人则是学习和研究自然科学。
从1978年开始,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大潮。在这一背景之下,邓小平在针对留学生派遣问题时明确指出:
“我赞成留学生的数量增大,主要搞自然科学。要成千成万地派,不是只派十个八个。这是五年快见成效,提高我国水平的重要方法之一。
……要搞个计划,今年至少先派3000人出去,怎么选派,派到哪里,要订好计划。要千方百计加快步伐,路子要越走越宽。”
这番讲话,为改革开放时期的留学生大大量出国奠定了基础。
1978年7月11日,教育部提交了《关于加大选派留学生数量》的报告,正式确定每年派遣3000人出国留学的计划。
从1978年开始,一直到1989年,这10多年间,中国一共向外派出了9.6万余人出国留学。这其中,被国家公派留学的人数为3万余人,被单位公派留学的学生人数为4.3万余人。
在中国极度缺乏外汇的80年代,先后派遣了近10万人公派留学。这意味着,当时的中国政府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什么是公派留学生?
从名字上也可以看得出来,是公家单位派遣学生出国留学。根据80年代的曾参与公派留学生的人回忆,当时,公派留学生除了学费全部免费之外,每个人每个月还能够从中国驻该国的大使馆中领取约500美元生活费。除此之外,在留学期间如果国内有单位有工作,薪水也是照发的。
这待遇意味着什么呢?
要知道,80年代的美元还没有大规模贬值,购买力是很高的。而且,当时中国人均工资只有几十元人民币每个月,西方国家的物价又十分高昂。
所以,当时中国每公派一个留学生,所付出的代价,即使不算黑市上外汇的巨大差距,也足以在国内养上百个工人。
然而,新中国付出如此大的外汇和代价公派留学生,那么,这些留学生在学成之后是如何报效国家的呢?
根据1981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做好留学人员回国工作的通知》规定,留学人员在完成学习之后必须按期归国,为国家建设发挥作用。
然而,现实却极为残酷。
80年代改革开放打开国门之后,进来的不仅仅有西方的先进科技,同时,也有海量的糟粕。
当时,崇洋媚外变得极其严重,也就是在这一背景之下,出国留学后打开眼界、见识到西方的花花世界之后,不少人认为中美之间差距极为悬殊的留学生们,纷纷以自己利益为中心,变成了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这些人选择心安理得的使用国家珍贵的外汇完成学业,却在学成之后拒绝回国,滞留西方国家。
当时,这些公派留学生滞留不归的现象有多严重?
1978年到1984年6月期间,中国向外公派留学生为26,000余人,然而,选择归国的公派留学生人数只有8000多人。
而如果将时间扩展到1978年至1991年期间,中国向外派出的各类留学生15万余人中,选择最终回到国内的也只有5万余人,回国比例只有30%。
当然,除了公派留学生之外,80年代中国还有了新的留学方式,那就是开放自费出国留学通道。
虽然80年代中国的经济尚未腾飞,工业发展也没有如今的先进,但是,任何时代都有有钱人,80年代自然也不例外。
所以,在开放自费出国留学通道之后,十几年间,先后有2.2万余人选择自费留学。
既然舍得付出如此大的代价自费留学,这些人在学业完成之后选择归国的概率自然更低。
据统计,绝大多数自费留学生在完成学业之后都选择留在了西方国家,回国的寥寥无几。
当然,既然是自费留学,只要花费的钱是合法的,那么,他们无论选择归国还是留在西方国家,都无可指摘。
但是,公派留学生截然不同。
超过70%的公派留学生在花费国家巨资留学之后却滞留不归,除了因为崇洋媚外作祟之外,最为关键的原因之一,还因为当时的惩罚机制不健全。
因为,虽然有约定,也有要求,但是,80年代的公派留学生即便是违约滞留西方国家不归,也基本没有什么惩罚,这自然让他们有恃无恐。
而对于留学公派留学滞留不归的问题,1995年,国家教委提出了改革国家公费出国留学选派管理办法的方案。正式明确了“公开选拔、平等竞争、专家评审、择优录取、签约派出、违约赔偿”的派出方针。
这一方针,也从根本上制约了精致利己主义者自私自利的行径。
而且,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和国力的迅猛增长,中国开始有更多的财力和物力派遣更大规模的留学生出国学习。
90年代,中国每年公派留学生人数维持在2000人左右,而到了21世纪,每年公派留学生的数量开始迅猛增长,从2008年开始,更是突破了1万人。
当然,更为关键的是,随着国内先富起来的人越来越多,自费留学生的数量也开始迅猛增长。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自费留学生人数逐渐成为出国留学人数的主流。
以2010年为例,当时,自费出国留学的人数高达20万余人,占到了中国出国留学总人数的92.2%。
自从出台更完善的公派留学生规范之后,公派留学生出国的按期回归率大幅增长。
例如,20年代90年代后期,中国先后派出数千名公派留学生。这些人能够按期回归的比例高达92.8%,即使少数选择违规滞留西方国家,也按照预先签订的协议追究了违约责任。
当时间进入21世纪后,自费出国留学成为主流,自费生们的选择自然也更宽泛一些。
这些人在21世纪头10年,选择留在西方花花世界的人占到多数。
然而,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以及各种吸引海外人才回国的政策,从2010年开始,大量留学生开始归国,甚至,归国的人数超出了外派留学生的人数,这也成为中国经济腾飞的又一侧影。
自费出去的,回来的比例更高。公费出去的,啧啧。不过能回来的,还是数公费出去的质量更高
那时候公派的都是经过组织同意,可惜哦
八十年代出去还能回来的,都是有伟大家国情怀的,是伟人
这些人有不少是安插出去的探子。都是自己人,怎么可能有算账一说。
愚蠢的,挑动仇恨的文章,作者不是爱国,是其心可诛!!!!
能出去的是谁,谁会追究。谁有权力追究。
八九十年代美元兑人民币是1:10。
这都是种子啊
他们留在那里,是有特殊任务的。
不回来就对了
必须制定法律,规范留学人员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