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9月10日)是第40个教师节。在教师节来临之际,12位教师获得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称号。
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院长赵东元就是其中一位。今年61岁的赵东元是功能介孔材料领域的国际顶尖科学家,35岁归国从事教育科研工作,44岁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57岁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他恪守“课比天大”的信念,连续20年从未间断给本科生讲授《普通化学》课,还被大家亲切称为“布袋院士”,那么,他这个称号是如何得来的?了解下“布袋院士”赵东元的故事↓
一周两次、为本科生上《普通化学》课,是赵东元20多年的坚持。作为中科院院士、复旦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院长,赵东元身上有很多标签,但他最喜欢“赵老师”这个称呼。
中国科学院院士 复旦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院长 赵东元:看着一双双求知的眼睛,满足这些求知的欲望去传授一些知识,这是一个神圣高尚的职业。
笃信“课比天大”,赵东元说他愿意一辈子教书。2021年,在北京获颁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的翌日清晨,他手提布袋装着获奖证书赶去给学生上课,当时被同事拍下照片,上了热搜,因此,赵东元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布袋院士”。
在过去二十多年时间里,赵东元从未间断为本科生上课,而且每年都要加入最新的前沿科学进展,他希望激发学生们对科学的兴趣,引导他们敢于“异想天开”。
中国科学院院士 复旦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院长 赵东元:我就是给学生提出异想天开的这些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在教科书上在任何的东西上也许没有答案,也许相当于像科幻一样的问题。但是这个问题激发学生去深刻思考,过脑地去想一些问题,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还重要,引导他们有这种创新的欲望、创新的概念,这个是最主要的。
复旦大学化学系博士生 田泳:我们在赵老师的言传身教下渐渐培养起科学的思维,有新的想法时会先问自己,相比前人是否足够独特,是否有照猫画虎的嫌疑,创新点是否足够鲜明、足够大胆。
赵东元是享誉全球的科学家,1998年,他放弃海外优厚条件选择进入复旦大学化学系任教,他带领着学生白手起家,几乎每周的工作时间都超过八十个小时、连续十几个小时泡在实验室里。如今赵东元在介孔材料研究领域取得了诸多原创性突破性成果,是国际介孔材料领域领军者。
中国科学院院士 复旦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院长 赵东元:我从事的科学研究其实最主要靠想象力、去靠逻辑推理。所以当时就想还是要回国,能够发挥自己的作用。第二也真的能为国家发展做出一点贡献,因为当时国内的条件还是非常差的,所以我在想我们搞科研,这样带学生一起,真正能把我们国家的科研水平借此发挥出来。
如今,赵东元的课堂已不只限于复旦校园。他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为大众介绍化学和材料的知识,他认为,作为一个科学家又是一个教育工作者,他的职责是要去唤醒社会对科学的重视。
中国科学院院士 复旦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院长 赵东元:培养对科学的理念,质疑的精神,求证的精神,这些是需要的。我就觉得做一个教育工作者,我们的责任可能很重,把科学本质、科学精神弘扬发挥出来。
来源:央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