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策”可定三国,使司马懿“静音”近50年,使诸葛亮壮志难酬的帝王师!

史魔南歌子 2023-07-15 17:18:45

在三国时代,人们总是看到在曹操、曹丕死后,身在成都的汉丞相诸葛亮为了蜀汉江山,尽心竭力北征曹魏帝国,为何非要在曹操、曹丕皆撒手人寰之后,诸葛亮才敢大胆地“欺负”曹家第三代子孙呢?可最终诸葛亮却并没有撼动魏明帝曹叡手中江山一分半毫,很多人会说这是因为曹叡重用了“诸葛克星”司马懿。

司马懿真的抵挡住了诸葛亮的“大汉王师”吗?不论正史还是演义,似乎魏军在司马懿的指挥下一直都处在被动防守的劣势吧!如果司马懿真能完胜诸葛亮,又为何在诸葛亮不幸病逝后,他还谨小慎微地等候了十五年,才得以手揽整个曹魏帝国的大权,并逐步为子孙们构画了并吞吴蜀,一统三国的蓝图呢?

由于《三国志》都是零星的人物传记,无法把这些史实的前后因果顺利地串连在一起,而在《三国演义》中的解释,无非就是诸葛亮太精明,只是天不假年好了司马懿,而司马懿足够奸诈,足够忍让,才赢来了最后的胜利!其实《三国演义》中非常“不自然”地过滤了一个关键人物,这个人物在存在,至少为曹家稳定江山达二十余年之久,这才使得诸葛亮无翻身的余地,司马懿亦无可趁之机。

这个人就是魏明帝曹叡最为敬重的老师,辅弼曹家社稷二十四年之久的一代奇才高隆堂先生。这位高堂先生应该是第一个百般劝谏曹魏天子赶紧主动“讨灭”吴蜀的重要谋臣,也是第一个多次提醒曹魏天子要及早铲除朝中司马懿这样的“鹰扬之臣”,所以在高堂先生的悉心指导之下,魏明帝曹叡对这位“授业恩师”几乎是言听计从,甚至一向喜欢建宫筑殿的曹叡,在老师的督劝下,一度都不敢再乱动民力乱花钱,为了高堂老师,即便受到古来帝王最大的诱惑“封禅”,独断专行的曹叡都能毫不犹豫地选择放弃。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这位能使诸葛亮辅佐刘备父子近三十年,未能越过渭水挺进关中半步,能使司马懿在曹家祖孙三代麾下隐忍近五十年才得以真正“鹰扬虎啸”的曹魏“帝王师”高堂先生。

高堂隆,字升平,他是汉末泰山郡平阳县人,本是西汉鲁郡大名士高堂生之后,这里值得一提的是,高堂是复姓,所以高堂隆并不是姓高,他的祖先高堂生则是由于保护了秦始皇焚书所毁的儒家五经之《礼经》而闻名于世。

高堂隆年少的时候就成为了一介儒生,他被泰山郡太守薛悌征召到了府上做了督邮,督邮虽然只是郡中的掾吏,可却担负了一郡之政令宣达还有司法督察之责,所以在《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中,作为安喜县尉的刘备受到督邮的勒索和欺负,在当时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高堂隆做了泰山督邮之后,见到郡督军居然与太守薛悌吵架,督军还直呼太守之名并且各种辱骂,原来郡督军是州刺史的属吏,督管一郡所属之兵,因为没有把太守放在眼里,高堂隆见此按剑上前,直接叱责督军道:“昔日夹山会盟,鲁定公大老爷差点被齐景公所侮辱,孔子亲自冲上会盟台,维护了鲁国的尊严,后来到了战国时秦赵两国大王会于黾池,赵王被秦人强迫弹奏秦筝,赵相蔺相如立马上前为秦王进献乐缶,命他为赵王击缶为乐,你在别人的上官面前直呼上官之名,我作为上官下属就要伸张大义讨伐你!”

督军一时间被高堂隆的英雄气概震得大惊失色,并且立马停止了对薛太守的敌对和蔑视,薛太守也害怕事情被闹大,于是急忙制止了高堂隆的愤怒之举,不久之后高堂隆辞去了小官吏之职,跑到济南郡去躲避报复去了。

到了汉献帝刘协建安十八年,东汉帝国倒数第二任丞相曹操征召高堂隆进入丞相府做了军议掾,后来他被安排做了历曹操庶子历城侯曹徽的文学掾,不久又转任为其诸侯国相,当曹徽遭逢其父曹操去世,在行大丧之礼的时候,曹徽居然一点也不哀痛,反而游猎驰骋于郊外,高堂隆于是就跑到曹徽面前以大义正道进行劝谏,这才使得曹徽没有做出什么过激的事情,并对宗亲子弟起到了辅导之节。

到了魏文帝曹丕黄初年间,高堂隆出任堂阳县县令,不久之后又被选拔为平原王太傅,平原王曹叡后来即尊位成为了魏明帝,高隆堂又被任命为了给事中、博士、驸马都尉,魏明帝刚登上帝位,为了让自己放纵一把,他就想着邀请群臣来参加宫廷宴会,这时候高堂隆就对他说道:“唐尧、虞舜刚做天子的时候,都遏制自己的喜悦来对先王表示哀伤,而商高宗武丁更是长期沉默寡言,一心扑在国事之上,这才是圣明帝王的至德,这样才能使天子的威德光照于四海!”

然后高堂隆力劝魏明帝不要设宴欢乐,曹叡只好对他表示极为敬重,然后取消宴会,不久之后便外放他出去做了陈留郡太守,当时有一个放牛的牧民叫作酉牧,他的品行非常之好,当时已经年过七十岁了,高堂隆居然推举他做了计曹掾,魏明帝知道后立马嘉奖了酉牧,并且还特地授予他郎中一职来表示恩宠。接着魏明帝又征召高堂隆回京做了散骑常侍,并赐爵关内侯。

到了青龙年间,魏明帝太喜欢大治高级殿舍了,还要把远在长安旧汉宫中的一口大古钟搬到洛阳京师来做装饰,高堂隆立马上书言道:“昔日周景王姬贵不好好传承周文王、周武王圣明的威德,同时又忽略了周公姬旦手创的圣制,既铸大钱,又作大钟,就和现在陛下是一样的,当时单穆公对他进谏他不听,泠州鸠向他提建议,他也不听从,就一直这样迷途不返,这才使得周朝的威德日衰,可良史就把这一切都记了下来,作为后世帝王们的教训永鉴。然而如今陛下身边的小人,特别喜欢对陛下说秦宫汉阙的奢靡,从此达到动荡天子圣心的目的,现在又让陛下求取亡国不度之器,劳身费损,以伤天子圣德,他们做这些从来不是为了兴圣朝之礼乐,求神明保江山之社稷也!”

这一天,魏明帝巡幸了上方这个地方,高堂隆与卞兰作为侍臣跟随,曹叡就把高堂隆的这封表文递给了卞兰观看,并要他质问高堂隆道:“天下兴衰在于王政,礼乐能起到什么作用?要是天下人心不向王化,又岂是大钟古董之罪呢?”

高隆堂冷笑道:“礼乐是天下大治的根本,要是有一天萧韶九章之乐在天下奏响,凤凰也飞到了宫阙之上,雷鼓鸣响出六种变化,这就是天神降福,王政要致太平之时了!朝廷的刑罚用来纠错,而礼乐是用来致宁和太平的!要是陛下一味贪享新奇的声乐,就要走殷商帝辛纣王殒命的老路,要是陛下一味要铸就大钟,就是要重塑周景王的弊端,把自己丢到存亡之际,要是陛下执意如此,难道不是要在天下兴废之间徘徊么?君王的任何举动都会被写进史书当中,这是古之道也,如果做出了坏事,而不记载,何以向后世昭示教训?所以圣明的君王都很乐意听闻自己的缺点,这才有了臣子们的箴规之道,忠臣们这才愿意竭尽忠节,以报君臣之义也!”

魏明帝听了这段说辞,虽说是劝谏他,但马马虎虎使他还能接受,于是就晋升高堂隆为侍中大臣,同时兼任太史令,让他来记史。后来崇华殿发生了火灾,魏明帝吓得叫来高堂隆询问道:“每当宫殿有灾变,就是上天对皇帝明摆着的教育和训诫了,陛下赶紧循礼修德,就能厌胜灾变的!易传说过,皇帝不俭,臣下不节,孽火烧其室也!又说皇帝喜欢搭高台,天火就要来为灾!要是人君一味装饰宫殿,不知道百姓们空竭困苦,上天就要让大地干旱来提出警示,而火灾也会从高大的宫殿发起!上天降下明鉴,就是谴责和警告陛下了!

陛下应当增添自己崇尚仁义爱人之道,以答天意,昔日殷商的太戊王时,有桑谷生于朝堂,武丁王时有雌雄的野生飞禽自己登上了王鼎,这两位圣明的商王都认为这是天降灾异,内心万分恐怕,于是整夜整夜辗转反侧,拼了命地修身治国,三年之后,远夷跑来朝贡,殷商帝国从而转危为安,所以太戊被号为商中宗,而武丁则被号为商高宗了。

这都是以前那些朝代留给如今的明鉴,当今又发生了过往的旧事,灾火异变发生了,这就是预言着台榭宫室会有害于曹魏帝国的社稷,这已经是上天的一种训诫了!然而现在皇上又搞这么多宫人美女来扩充后宫人群规模,这也是因为陛下的宫廷之中猥琐小人太多。陛下真的要简化后宫,选择贤淑有懿德之人留用即可,最好像周朝那样,要有定制,其余不用者全部罢黜和裁省。这也是商朝宗亲重臣祖己训导商高宗武丁的话,商高宗因此也享用了如此威名远扬的庙号!”

魏明帝又传诏问高堂隆言道:“寡人听说汉武帝时,他所建最为华丽的柏梁高台发生火灾,而武帝大老爷反而立马修建了更为壮丽的宫殿来厌胜灾异,这又是几个意思啊?”高堂隆答道:“臣听说当年长安柏梁台遭到了火灾,汉武帝居然叫来南越巫师来陈述良方,最后修建了极其奢华的建章宫以厌胜火灾,这全都是越国夷人的巫师之所为,并不是依照圣贤之明训!而五行志中所说,柏梁火灾之后,就发生了江充以巫蛊残害卫太子刘据之事,如果五行志说的是对的,那越国巫师所建的建章宫又起到了什么作用呢?

孔子又说,灾异都是事以类聚,人事相感而已,有什么样的人,就会有什么样的灾异相应,人君一定要引以为戒。所以圣明的天子目睹了灾祸之后,都要责备自己,然后退出欢乐之地进行修德,以消弭灾祸,从而恢复宗社的安宁。如今陛下就赶紧遣散民夫劳役,宫室之制,务从节约,这样大魏江山之内足以抵挡风雨,江山之外也足以对四夷他国讲礼仪明威德,现在只要好好清扫火灾遗留的现场,不要再在这样的不祥之地修宫建室,那莆草、嘉禾这样的祥瑞必生此地,上天也会好好回报陛下虔诚恭顺之德。岂可再让百姓疲惫竭力,到时候民众之财力全都枯竭了,看你怎么办!实非引来符瑞以招怀远国之道啊!”

可魏明帝还是强行复建崇华殿,当时一个郡国出现了九条龙,魏明帝大喜,又将崇华殿改为了九龙殿。不久之后,魏明帝又开始修建极为气魄的陵霄阙,当时有喜鹊飞到楼顶筑巢,魏明帝又问高堂隆这是什么原因,高堂隆答道:“诗经有云,维鹊有巢,维鸠居之,如今皇上勤修宫室,特别是起建了这么一座陵霄阙,如今喜鹊跑到上面筑巢,正如古话所说,燕雀处堂,大厦将倾,这就是宫室未成,而人身不得居之象也!上天的意思就是说,宫室未成,将有他姓制御曹家天下,这确实是上天的警示啊!

而且天道是无亲可言的,上天只把好运给予向善之人,所以万事不可不深防,不可不深虑啊!夏商两朝的末年,情形都是一样的,夏桀、商纣都不肯恭敬地承接上天之明命,他们一味听信奸臣的谗谄之言,将天子的圣德全部废除,而肆意纵欲,所以这两个大王朝忽然间就灭亡了。商朝的太戊、武丁,目睹灾异,心中万分畏惧,他们领会天戒,才保住了江山社稷,这也是他们为何立马就兴盛的原因。

如今陛下若休罢百役,大魏目前的财富俭以足用,陛下再增崇德政,动遵上古帝王之准则,除普天之所患,兴万民之所利,你魏明大帝就可以让上古三圣王变成四王,上古五圣帝变成六帝也!岂止只是像商中宗、商高宗那样转祸为福而已啊!臣既然被陛下视之为心腹,就是要把巨大的福祉带给陛下,也一定要安存大魏的社稷,臣哪怕把自己化为灰烬,全族破灭,也会像浴火重生一样为大魏尽忠竭力,臣今天应该是犯了陛下所忌惮的忤逆之罪,然而臣还是要令陛下听到这些大道理!”

魏明帝听完之后,史书上记载说他立马“改容动色”,对高堂隆肃然起敬,这一年天空中的星辰出现了异象,高堂隆又上书言道:“凡是帝王们要迁都新建城邑,就一定要先平定天地社稷之位,然后敬天恭顺以奉天命,说白了就是陛下你至少要灭掉吴蜀两邦,然后才可以开始考虑如何享乐,另外你要营造宫室,不是将自己的居所和玩乐场所放第一,而是宗庙为先,然后是养马和放武器的厩库次之,然后才是屋室,如今圜丘、方泽、南北郊、明堂、社稷一个都没有好好修缮,祖宗神位未定,宗庙之制也没有完善礼制,你就要拼了命地装饰居室,还要使许多士民失业,外人都知道陛下做这些是为了宫人之用,加上每年兴戎征伐之费,大魏的财力都要用尽了。

民不堪命,皆有怨怒,尚书中说,天聪明自我民聪明,天明畏自我民明威。也就是你想让上天对你好,首先要让百姓对你满意啊!现在百姓都开始叹息发怒了,你说该怎么办?上天的赏罚,其实都是随民众之言的,同时顺应民心的。所以陛下临政治国务在安民为先,然后传承上古之圣贤之教化,上安社稷,下定黎民,自古及今,未尝不是这样的,上古的帝王们都是采集平常木材修建卑微的宫室居住,这才是唐尧、虞舜、夏禹的高尚作风,你要是非要建造玉台琼室,这和夏桀、商纣触犯昊天有什么两样呢?

如今陛下的宫室,实违上古礼度,而你又更加离谱地建造了九龙殿,奢华更超从前,如今天象异常,是对陛下的警示啊,是对你发出了训诫之象啊!陛下你一定要赶紧醒悟啊,这是上天慈父对你恳切之训,你一定要像孝子一样躬身接受洗礼,这样才能在天下人面前做出表率,从而昭示给后来的人们观瞻,你不能有所忽视啊,这样会加重天怒的!”魏明帝看完之后,默然不语。

当时魏国内部国事与外部战事都非常之多,所以曹魏帝国的法度非常严苛,高堂隆则上书要魏明帝完备法度,不要随心所欲来加重刑法以稳定国土,魏明帝立马听了他话,改正朔,易服色,立徽号,使老百姓认为整个曹魏帝国耳目一新,同时又改青龙五年为景初元年,天子的服色也变成了明黄龙袍,祭祀所用牺牲也一定要用纯白色的牲口。

不久,高堂隆被晋升为光禄勋,可魏明帝对宫殿的要求却越来越高,各种楼阁被装饰得无比华丽,他又命人凿太行山之石英,采取谷城之文石,在景阳山又建立了一座非常美丽的芳林之园,又在太极殿北建起了昭阳殿,并在殿中铸作了黄龙凤凰等奇伟之兽,他又建立了金墉城、陵云台、陵霄阙,搞得天下百役繁兴,役夫成千上万,就连朝中公卿甚至太学的学生们,都被派往工地效力,魏明帝甚至亲自躬身动手去掘土,这时候辽东燕王公孙渊很看不起魏明帝,很快就不向曹魏帝国朝贡了,又过了几天毛悼皇后驾崩。

这时候天上阴雨不断,冀州基本上被水所淹,老百姓的财物全都漂浮在了洪水之上,高堂隆很快强行劝谏道:“古人说天地的大德就是生生不息,圣人之大宝就是天子之位,如何守住天子之位呢?古人说是仁义,人们又问何以聚人,古人说用财,所以说天子有了天下士民,就能镇守住一个大国,而谷帛又是士民们的命根,要是谷帛没有产出,不是因为它们没有生育,而是人力没有发挥到极致,所以皇帝要拼了命地劝老百姓耕种,种好了桑树就能有衣服穿,就能在祭天的时候,非常体面以虔诚地献礼。

昔日唐尧的时候,有九年的滔天洪水,尧帝派出鲧去治水,结果没有治好,他又派大禹去治理,大禹开山伐木,前后历经了二十二载才成就了治水之功,自古以来的灾患,莫过于此的,使百姓劳役之盛,也莫久于此。

如今并没有大禹治水之患,可陛下却发动公卿大夫与杂役一起做粗活,这让四夷听闻之后,是非常可耻的事情,要是被写进史书当中,传之后世,更是尴尬不已。如今大魏帝国上下都在应付劳役,天下百姓大多数要面对疾病和凶年饥荒,耕种庄稼的人却越来越少,大家都吃不饱肚子,一年到头都不得安宁,陛下你一定要开始对他们进行怜悯和抚恤啊,以救民于穷困之中。

臣观看昔日的古书所载,天人之际,因果没有不应验的,所以上古的先哲之王,他们都非常畏惧天命,他们一定会遵循阴阳之顺逆,作为天子一定是兢兢业业的,唯恐有违天道,经过若干年的勤修国事,治道大兴,天德就会对他们显现神符,要是发生了灾异,他们就会知惧而修政,这样一来未有不延绵社稷和增加国祚者,等到他们朝代的末叶,昏君荒主在位,不崇先王之令轨,不纳正士之直言,对自己从心所欲,安逸于祸患之中,从不惧怕异变和天戒,他们没有一个最后不践入祸难的,最终也颠覆了自己的江山。

天道既然都说得这么明白了,我再说一说人间之道吧,人都是一样的拥有六情五性,有人的嗜欲,有的人廉贞,世人各占一半,等到一个人为了这些事情心动的时候,内心就会发生斗争,欲望强于朴质的人,就会纵滥不禁,精诚不专的人,则会放溢无极,如果一个人纵情无级,他就会不堪其劳,天下之物都不能充斥他的贪求,如果过于劳累,同时又拼命渴求,祸乱就会将起,如果不割舍欲望,就无以相供了,帝王治天下也是这个道理,所以孔子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因此陛下眼光一定要放远,看到未来的害处,而立马振兴江山社稷。

如今东吴、西蜀二贼,并不是白地小草寇,也不是聚邑小城的盗匪,他们占据山,坐拥江河上流,跨州越郡拥有士众数十万,甚至僭号称帝,欲与我大魏帝国争天下,如今有人跑到京师洛阳来告诉陛下说,东吴孙权、蜀汉刘禅都在修德政,他们生活清俭,对百姓轻省租赋,而且不治玩的,国中有事就低声下气向年纪大的贤者咨询对策,做每件事都遵守礼法,陛下你听了之后,难道不应该警惕和害怕吗?难道不想赶紧讨灭他们,而为大魏担忧吗?

那如果有使者跑过来对陛下你说,吴蜀二贼整天都过着无道之日,他们崇侈无度,劳役士民,拼了命地加重百姓租赋,下不堪命,国中怨气日盛,陛下要是听到这样的话,是不是非常勃然震怒,为这些无辜受困之民感到痛心,而欲加速诛杀孙权、刘禅呢?再说,吴蜀要是真的这样瞎折腾,不是更好征伐他们吗?如果真是这样的,陛下你易心而度,一统江山之时就不远了!

你再想想秦始皇不筑圣德之基,而筑阿房之宫,不忧萧墙之变,而修长城之役,这样下去还想着立万世之业,使子孙长久有天下,可能的吗?所以到后来一朝匹夫大呼,暴秦的天下就倾覆了!后来的君王哪个不知道这样会必遭败亡的呢?所以像秦始皇这样的,是万万不能效仿的!

昔日汉文帝被称为贤主,躬行节俭,惠下养民,贾谊却认为他做的不对,因为汉文帝基本没有什么明显的作为,所以贾谊觉得天下还是在倒悬之中,说天下人都在痛哭,都在流涕,都在长叹息,他是实在不明白汉文帝无为而治的苦心啊!

如今我们大魏也是到了困难的时候了,百姓没有积蓄,国中没有储备,外有强敌,六军总是在暴露在边境作战,陛下又内兴土功,州郡骚动,如果一旦发生大的寇警,臣恐怕天下之士都不能为陛下直取敌营了!昔日李斯对秦二世胡亥说,人主不恣意妄为的话,就等于将整个天下都变做了关押自己的大牢笼!二世信以为真,就开始恣意胡为,结果秦朝就灭亡了,所以司马迁就说李斯没有对秦二世进行正当的劝谏,这是世代都值得警惕的故事啊!”

魏明帝看完这个奏书,立马对中书监和中书令说道:“寡人观阿隆此奏,使人感到了惧怕!”不久之后,高堂隆病重,他口述了自己的遗表,言道:“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陛下一定要做尧、舜、汤、武一样的明主,不要重蹈桀、纣、幽、厉一样的昏君,季世惑乱亡国之主没有不被后世嗤笑的,如果你非来反着来干,那就是缘木求鱼,煎水作水,明显是不可得的呀!

臣在先帝曹丕黄初年间,就观察到了咱们魏室有灾异之象,陛下一定要防备鹰扬之臣祸起于萧墙之内,你可以选用曹姓诸王,掌管各地兵马,像棋子一样散布天下,这样就可以一起拱卫京师,守护帝室,昔日周平王东迁,晋、郑两国就是周天子的有力依靠,汉高后吕雉作乱的时候,也是朱虚侯等刘氏宗亲站出来维护了汉朝四百年的江山,这都是前代之明鉴啊!”

魏明帝看了他的遗表之后,下诏言道:“高堂隆一生清廉就像古圣贤伯夷一样,他的忠直超过了史鱼,虽然现在你现在病重了,但为了寡人时常可以听到你的劝谏,你还是要强行多吃饭食,把病养好来,继续保持臣子的忠贞和精诚!”可很可惜高堂隆还是病逝了,他遗令家人将他薄葬,并且只是穿着常服下葬。

起初在魏明帝太和年间,中护军蒋济就上书请求曹叡按照古制,登上泰山举行隆重的封禅之礼,可魏明帝却下诏言道:“寡人听了蒋济的话,感受汗流满身,现在吴蜀未灭,天下没有一统,寡人哪来的资格封禅?”这件事就耽搁了许多年,后来魏明帝喜欢搞虚浮之事了,又将这件事拿出来朝议,他还专门命高堂隆制定封禅的礼仪,可这个时候高堂隆病逝了,魏明帝叹息道:“这是上天不让寡人成就封禅之礼啊!高堂先生舍我而去了!”高堂隆去世后,他的儿子高堂琛承袭了他的爵位。

在魏明帝景初年间,曹叡见朝中的大学者苏林、秦静都已经年老,就害怕他们的才学没有传业者,就下诏言道:“昔日汉朝伏生将老,汉文帝就命晁错来传承其学业,寡人也派出了解经义的高才三十人,跟从光禄勋高堂隆、散骑常侍苏林、博士秦静分受四经三礼之学,而夏侯胜则说,如今士子们的通病在于不明儒术经典,如果儒术经典搞得明白,他们求取青紫官袍就像俯身拾取地上的芥菜一样了!”过了几年,高堂隆等大学者全都病逝了,儒学在曹魏帝国也就荒废了。

后世之人都知道三国时代有许多复姓奇才,诸葛氏、司马氏、公孙氏,还有毌丘氏等等,却很少有人知道还有这么一个高堂氏,可惜性格上有缺陷的魏明帝曹叡并没有完全重用高堂隆,如果高堂隆获得了像诸葛亮在蜀汉一样的地位,同时采纳了高堂老师提出的三大战略,即“第一,勤俭节约,爱惜民力。第二,力排众议,主动征伐吴蜀,及早完成帝王一统之基业。第三,一改曹丕防患宗亲诸王的弊端,裂土分封诸王,使权臣难以掌兵夺权。”,这样一来,恐怕吴蜀两邦早就被曹魏帝国所吞并,而在曹魏内部有“鹰视狼顾”之相的司马懿恐怕早就销声匿迹于茫茫史海中了。

0 阅读: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