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郑和的生平,在历史上一直存在着很大的争论,一个是他出生在云南的昆阳州,即现在的云南昆明的晋宁区。根据晚清出土《故马公墓志铭》等有关资料,郑和的先祖是一位有名的"回回"政客,他在元代初期,在云南行省任第一任平章官,为一位有名的"回回"政客。
郑和和他的祖先一样,自幼信仰宗教,而他的爷爷和父亲都被称为"哈只",也就是说,他们都去过麦加这个伊斯兰的神圣之地。在朱元璋出征云南时,郑和在一场混战中被擒。郑和被送到南京,被送进皇宫成了一名太监。一年后,他再次回到了北京,并且被送到了燕王的府邸。
十多年之后,朱棣发起了一场“靖难之战”,郑和亦参与其中,屡建奇功。一种传说是由于郑和在“郑村大坝之役”中的贡献,所以他被授予郑的姓氏。综上所述,郑和在靖难之战中建功立业,这至少反映了两点:第一,郑和有跟随军队征战的权利,意味着他在燕王府中的身份非同寻常,绝不是一个普通的小公公;第二,此人本身应该也有一些兵法上的天赋,不然想要在《明史》上留下这样的战绩,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永乐三年,郑和奉朱棣的命令,以正使的身份,带领舰队离开苏州,到达福建,然后正式踏上下西洋之路。至于为什么选择郑和作为领队,从以上几点就可以看出,郑和从小就接受宗教的熏陶,再加上他本身就学习佛教,所以在航海的时候,他很容易就能处理好与各国之间的关系。
其次,郑和在靖难之战中表现出了过人的谋略,这一次远征,必然会遭遇到各种各样的凶险,有他这样身经百战的人坐镇,可以将危险降到最低。在《太宗文皇帝实录》中,郑和曾经在一次远征中,活捉了陈祖义,斩杀了他的手下五千多人,又在锡兰山王亚烈苦奈儿率领五万大军进攻的时候,偷袭了王城,将其活捉。而这一切,都证明了郑和是一个正确的选择。此外,由以上所述可知,郑和作为朱棣的亲信,在燕王府服务了这么多年。如果这支舰队的船长也像徐福那样,为了求取仙丹而一去不复返,携带着一支规模浩大的舰队,远航到了国外建国,那么,明朝只能承受巨大的损失。再有,袁忠彻曾经在《古今识鉴》中对郑和的描述中可以看出,郑和身材魁梧,五官棱角分明,相貌俊伟,声音也比一般的宦官要大得多,倒也颇有几分那个时代的审美观。这样的容貌,也算配得上大明王朝对外的形象。
总而言之,郑和这个宦官能够成为正使,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并不像一般人所说的那样,只会阴谋诡计,而是他是真正优秀的人才,所以才会得到重用。
[点赞][点赞][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