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女子监狱“十八怪”,监区管教清一色女警,男警负责行政

程远沁园 2024-04-04 09:57:10

女人动作比男人快、娃娃别人带、穿衣像比赛、走路比说话快、“背奶妈妈”站一排……

在重庆市女子监狱里,有这样一群可爱又可敬的女警。她们向阳而生,将使命与责任担负在肩;她们英姿飒爽,以奉献与坚守护卫平安;她们春风化雨,用铁骨与柔情教化罪犯;……她们犹如一棵棵“黄桷兰”,忠诚、坚韧、慧雅,日夜守护着公平正义,为迷途的灵魂播撒希望,重塑新生。

这里,女民警占87﹪,平均年龄37岁,是一群名副其实的“娘子军”。

她们克服了女性生理、心理的天然劣势,数十年如一日坚守在基层岗位上。

少数的男民警主要承担行政、安全等工作,不得承担监区管理任务。

一、重庆女子监狱历史

重庆女子监狱成立于1950年,是中国西南地区最早的女子监狱之一,也是重庆市唯一一所女子监狱,它占地面积广大,拥有完善的设施和专业的管理团队。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这里见证了无数女性罪犯的改造与重生。

重庆市女子监狱未正式挂牌之前,属于永川监狱女犯监区。50年代在永川东山水井湾设立,整个监区被划分为5个中队,这个地方地势偏远,依山而建,没有便捷交通,被认为是“天然监狱”。民警“进城”“回家”要花一天的时间转4次大巴;没有完全通电,只有煤油灯,天黑后微弱灯光的10米开外就是悬崖;没有物资保障,“轰隆隆”的拖拉机声音意味着今天的饭菜可以稍稍丰盛一些;没有家,石头垒成的房子就是民警休息、生活和工作的地方,墙上刷了点泥巴,屋顶上瓦片稀松,躺在床上甚至能看见天空。

创业之初,百余名20岁出头的年轻人拎起行囊,来到这里开启创业路。百余名女警在地势偏远、环境艰苦的永川劳改农场,一面抓基础建设,一面抓教育改造,以顽强坚韧的精神谱写了一曲艰苦奋斗的赞歌。

在经历监区搬迁月琴坝,服刑人员由露天生产习艺转变为室内专业习艺后,2002年12月,重庆市女子监狱正式挂牌成立,2009年监狱整体搬迁至走马镇,崭新规整的监舍楼、定岗定位的习艺车间、宽敞明亮的多功能教学楼拔地而起…监狱硬件设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自2002年12月8日挂牌成立至今,女子监狱连续多年实现“四无”目标,先后荣获“全国监狱劳教系统文明执法先进单位”“全国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先进集体”“全国巾帼建功先进集体”“全国三八红旗集体”等荣誉称号,并成功挂牌“智慧监狱示范单位”。2023年,重庆市女子监狱一监区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2023年“全国工人先锋号”荣誉称号。这是今年该单位继“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岗”后获得的又一国家级殊荣。

作为千禧年以后成立的重庆市女子监狱,继承坚韧顽强的“茶场精神”,并历经二十余载岁月洗礼,创造、总结、提炼出了独属于自己的“黄桷兰”文化:忠诚、坚韧、慧雅。

二、都是合格警,却无合格妻

作为重庆唯一的女子监狱,民警也大部是女性。少数的男民警主要承担行政、安全等工作,不得承担监区管理任务。这里的女民警既是铁面“管教”,又是柔情主角。“这里有的是合格民警,却没有合格母亲、合格妻子和合格的女儿。”重庆女子监狱政治处老主任吴琳这样评价女民警,言语中只有无奈。

据介绍,重庆女子监狱女警中已成家数百人,但一家三口在一处的只有几家,其他都是夫、妻、孩子各在一处,少则十天半月团聚一次。

学习、劳动、锻炼……女犯的改造时间安排得满满的,民警们的时间也花在了她们身上。她们时常笑称自己“犯人还会有出去的那一天,我们才是真正被判了‘无期徒刑’”。

她们中有的是百里走单骑,深入大山走访服刑人员困境子女的小个子监区长;有的是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连轮3个班次、把休息机会让给老同志的“90后”;有的是孩子不到一岁,每天利用休息时间存奶的“背奶妈妈”;有的是拨打上百个电话,为服刑人员成功找到失散子女的“法帮义工”;有的是时刻保持职业敏锐,将危害监管安全事件扼杀在摇篮中的青年骨干;有的是在封控备勤中站好退休最后一班岗的老同志…

三、女子监狱有“十八怪”,“背奶妈妈”站一排

2016年6月,女民警小余背着一个黑色大包上班了。

因为科室缺人手,刚休完产假的小余提前返回到工作岗位。

有人曾戏言,女子监狱有“十八怪”:女人动作比男人快、娃娃别人带、穿衣像比赛、走路比说话快、“背奶妈妈”站一排……确实,小余就是一名“背奶妈妈”:她的黑色大包里就装着冰袋和奶瓶。女监民警将这些“怪”看作褒扬和勋章,她们佩戴勋章打赢了一场又一场硬仗。

在女子监狱,像这样的“背奶妈妈”就有30多个。

实际上,为解除女民警的后顾之忧,女子监狱秉持“快乐工作,幸福生活”理念,关注女民警职工的心理压力、精神状态、现实需要,实施了“暖心工程”:对子女参加中考、高考最后一学期等特殊时段的女民警,监狱都给予不值守夜班、不备勤等照顾,孕产女民警经批准后也可以在休假方面享受特殊照顾。

可是,因为女子监狱工作的特殊性,女民警们依旧付出巨大。

由于女子监狱有2/3的女民警都坚守在基层各岗位,而每年又有100余人处于生育年龄,很多女民警考虑到科室或监区警力紧张,无论自己处于孕产期还是哺乳期,都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继续坚守岗位。

但作为哺乳期的妈妈,她们每天只有趁着休息的空隙,一个人悄悄地躲在备勤房,将母乳挤在储奶瓶里,再冻在冰柜里。下班时,取出奶瓶,再放进冰包,带回家给宝宝吃。

“背奶妈妈”们以温柔而又坚韧的爱,激发出女性独具的光芒与力量,成为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四、走进高强,真实感受狱内生活

在重庆女子监狱,每天的生活都按照严格的规章制度进行。女犯们被分配到不同的监舍,每个监舍住着几十名犯人。她们共同生活、学习、劳动,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团结与关系。

让我们跟随记者的镜头走进重庆女子监狱,24小时跟随值班女民警,感受到一个真实而无奈的人性化监狱。

1.早起学规矩 明白囚犯身

清晨6时,新收犯监区开始招呼犯人起床。

走廊上响起脚步声、洗漱声。20分钟后,身着囚服的女犯集合成队,下楼吃早餐。7时10分,犯人开始整理床铺,这是每个新犯入狱必修课,标准是“五线一整齐”——被子、枕头、床单、鞋、洗脸毛巾成“五线”,全监舍看起来“一样整齐”。

8时,新犯开始学习,由民警讲授监狱纪律、狱务公开、记分奖励、减刑政策等。新犯在集训时期内要明确自己的罪犯身份,目的要求其认罪伏法,认罪服管。

2.生日蛋糕 甜午饭 小炒香

中午12时,饭堂。记者跟随值班民警来到老弱队。

当天的午饭主菜是红烧肉。如果有犯人过生日,监狱会送上一个生日蛋糕和一份小炒,可特许接见家属。

这里关押的是年老、体弱、多病及残疾之类的罪犯,改造的主要内容之一是锻炼身体。就因该队这些特点,民警付出的心血就更大,除了捐钱捐物,还要预防生病。罪犯苏某因抢劫罪已服刑5年多,为人偏执多疑,经常担心能否准时出狱。为打消其怪念头,值班民警每天都要给安慰她:“你某年某月某日刑满可以离开”。

3.通宵点人头 提防有发烧

晚10时,熄灯。

重犯监区关押的是刑期10年以上的重犯,有杀人犯、贩毒犯、贪污犯、人贩子等,凶狠、贪婪、狡诈、愚昧之类残忍字眼都可以用在这些罪犯身上。

每隔一阵,民警就要查房,每间监舍轮流查看,挨个床铺清点人头,还要留意有无异常情况。对身体不好的女犯,民警还要摸摸头,看看是否在发烧。

夜幕下的女子监狱监舍,像是城里的学生宿舍。在苍郁的乔木和夜的掩映下,一片宁静,只有偶尔的几声咳嗽打破夜的阗寂。只有从一丝不苟的值班女警身上,才找得到出监狱的威严和不可侵犯。

4.“监狱开放日”活动

2018年,在重庆市女子监狱举行“监狱开放日”活动。邀请了包括市监狱执法监督员、女子监狱执法监督员代表在内的65人参加。

当天,在监狱民警讲解员的引导下,参加开放日活动的代表们走进高墙参观了服刑人员习艺车间、中心食堂、监舍、监狱教学楼等地,详细参观了服刑人员心理健康指导中心、法律服务中心、教育中心等地,深入了解了监狱规范化管理、监区文化建设、教育改造模式等情况。随后,代表们观看了由服刑人员新蕾艺术团带来的文艺演出。

其中,由监狱民警和服刑人员共同打造的,以一服刑人员的真实故事为原型的小品《杜澄澄的新生》让现场的代表和旁观的服刑人员泪目,纷纷对监狱良好的文化氛围、干净整洁的改造环境、积极向上的改造气氛和与时俱进的教育方式给予点赞。

在参观教育改造中心,一件件精心制作的手工艺品、刺绣、剪纸作品、服装箱包成品吸引了代表们的注意。据民警介绍,这些都是服刑人员教育、劳动改造的成果。“从这些作品中,我们看到了服刑人员对过去的悔恨、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伟大祖国的敬意。”

五、女犯改造

1.做好服刑改造第一站

“我们是管坏人的,但我们不能把犯人当坏人”。女警每天面对的女犯,尽管身份不一样,但人格是一样的,她们是罪犯,但首先是人,其次才是罪犯。对她们既要严格执法管理,又要充分尊重,尊重她们的人性要求和自尊。

“两个干部管理五六十个服刑人员,干部最主要的工作就是防逃。”老民警回忆创业之初,“田坎上、茶树边,逮着服刑人员就开聊讲道理,讲一遍没用就讲三、五遍,大家连春节都不回家,用时间换成效——这就是那个年代的个别教育。”

进入新时代,随着重庆市监狱体制改革和教育改造观念的转型,狱警与犯人对立的不可调和的矛盾有了顺势的转变。从那起,监狱女警们开始改变她以往命令和说教式的传统管教方法,尝试用人心、人性和人爱去面对这个特殊的群体,用心去化解矛盾,做好转化工作。以往的管教方法,已被全新的监管理念和管教方式取而代之。

重庆市女子监狱一监区,是一个集服刑人员入监教育、心理健康指导、服刑人员后勤生活保障等多种职能的功能性监区,常年在押女犯有大几百人。一个监区就是一个小社会,每个罪犯就关连着一个家庭,用女狱警的话来说,她们的工作岗位就是站在矛盾冲突的火山口上,天天肩负着重要任务,时时背负着精神压力。

她们时常笑称自己“犯人还会有出去的那一天,我们才是真正被判了‘无期徒刑’”。在她们的脑子里已满满地装着几百人的喜怒哀愁,容不得丝毫分心。在这些女犯面前,她们要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以以不同姿态和身份出现。“我们既是警察,也是心理教师、文化教员、医院大夫和家长。”

作为女性服刑人员服刑改造第一站,一监区不断规范、优化服刑人员入监教育管理模式,创新“隔离教育期”“行为习惯养成期”“教育效果验收期”三期入监教育模式。监区通过给服刑人员举办“正心大课堂”、坚持由监区领导给服刑人员讲授“服刑改造第一课”,并将民警队伍打造出“思想政治讲师团、心理矫治队伍、教转攻坚队伍”三个专班,选优配强专班队伍,在危顽攻坚转化中发挥积极作用。同时,监区突出服刑人员政治教育主线,健全心理矫治网络,抓好专项教育活动,创新文体活动形式,强化出入监教育,完成服刑人员行政刑事奖励等手段,不断深化教育改造攻心治本作用,取得显著成效。

2023年重庆市女子监狱一监区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2023年“全国工人先锋号”荣誉称号。

2.女犯心眼小,女警多花心思

女犯有非常特殊的一面,相互间容易为鸡毛蒜皮的事发生摩擦,为女民警的工作增加了难度。“报告队长,我的牙膏被人挤了!”“报告队长,我的洗衣粉被人用了!”这对这些事,民警只有教育、疏导。

女犯大多有心理缺陷,敏感、多疑、心眼小,要耗费民警大量精力了解、协调和解决。二监区因破坏财产罪被判刑6年的巫溪农妇张某,家庭非常困难,入狱时一无所有,民警自发为其拿来用品和零花钱。张某心胸狭隘,分监区长专门借来书籍、笔记本,要她熟背并抄写高尔基的《海燕》。潜心用功一阵后,张某大有转变。

3.攻心治本,润物无声

基层监区是管理罪犯的最前线,也是改造罪犯的第一阵地。

这里的民警,可能会忘记家中的备用钥匙在哪里,但却会熟练掌握那一把打开罪犯心门的“钥匙”,即以诚应变——这把钥匙,是民警为罪犯李某搜集的那沓孩子的照片;是民警在与罪犯黄某交流时,递给她的一杯热水;是民警与罪犯书面交流的那本“敏敏心情日记”;是民警雷念为正在准备自考的罪犯收集的复习资料……成功转化的案例太多。

这把钥匙,是女子监狱针对女性罪犯特点,系统推进的“六心”工程。在监狱教学楼内,入监教育是对罪犯的“正心”;在春风化雨心灵驿站,针对罪犯心理问题科学矫治帮罪犯“塑心”;在监区图书角,整齐摆放的书籍是监狱文化熏陶“润心”的重要载体;在习艺车间流水线上,技能培训是让罪犯“安心”的有效途径,除此之外,还有教育转化“攻心”,亲情帮教“暖心”。正是因为有了“六心”助力,才让罪犯的新生之路走得更加坚定、从容。

服刑人员升旗宣誓仪式、爱国主义文体活动、“525我爱我”女监专属活动日……“新蕾”广播站、电视台、《新蕾报》……试点智慧教室、海量优质视频课程、自主点播专业技能课程……“一区一文化,一月一主题”、针对女性服刑人员特点的文化改造战略在探索中不断完善,监狱里的日常生活丰富多样。除了必要的劳动和学习,女犯们还有机会参加文艺演出、体育比赛和手制作等活动。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她们的生活,也有于她们积极面对改造和未来。

从事基层管教工作32年的民警感受颇深:“二十年前是守人,现在是攻心,设施设备、押犯结构和改造方式都变了,唯一不变的是我们治本育人的心。”

4. 技能培训,助力女犯重返社会

服刑人员特别是女囚犯,对未来的生活,大都有一种莫名的恐惧。

2004年,一名50多岁的刑满释放妇女回到老家后,生活没有依靠,四处求救仍孤苦无助。无奈之下,为了重返监狱,她放火烧了村支书的房子。问其犯罪动机,她说:“我在外面生活都成问题,还不如回到监狱,至少还不愁生活。”

“多数女囚犯都是刚刚走进监狱大门就遭遇离婚,失去了家庭,加上不能与社会联系,高墙外面发生了什么变化,自己出去后如何适应,都是未知数。”重庆女子监狱一名姓杨的管教人员说,“内心的迷茫往往会影响到她们的改造情绪,虽然我们做了大量的思想工作,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她们所面临的问题,特别是出狱后的就业问题。”

如何让重返社会的刑满释放人员具备独立生活的能力?在苦苦思索中,重庆女子监狱与永川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碰出了思想火花:把劳动法律法规、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送进高墙,把罪犯刑满释放后的就业预先纳入社会劳动就业保障范畴。

于是,“狱内外互动式、开放式教育”的新途径浮出水面。

然而,对监狱和劳动部门的这番好意,女囚犯们起初并不领情。2004年5月18日,首期缝纫技能理论培训班开学了,报名参加培训的女囚犯只有18人。

抱着看一看的心理,张巧走进了这个特殊的课堂。不过,张巧很快就转变了学习态度。在培训班里,女囚犯们不仅学到了缝纫技术,而且还学习了就业政策以及怎样找工作、如何在劳动中加强自我保护等知识。“真没想到,在监狱里还能学到技术!”张巧说,“通过培训,我在绝望中看到了希望。”

2004年5月27日,永川市劳动力市场接待了一批特殊的“求职者”:女囚犯们脱下囚服,穿上便装,在干警们的带领下来到这里,了解就业形势及信息,听工作人员介绍如何应聘和在网上求职。“看到成千上万个用工信息,我对回归社会充满了信心。”张巧说。

培训结束后,永川市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的职业资格考评员走进监狱,对18名参加培训的女囚犯进行缝纫技术职业技能鉴定考试。通过严格的考评,有15名服刑人员通过了职业技能鉴定考试,获得了缝纫技术中级工职称证书。

手捧劳动职业资格证书,张巧激动得热泪盈眶。

职业技能培训走进高墙,在服刑人员中引起了强烈反应。两个月后,第二期缝纫技术培训班开学,报名参加培训的女囚犯接近150人。

参加培训的女囚犯十分珍惜学习机会,很多人连走路、吃饭都在看书。每次下课的时候,课堂里总会响起女囚犯们自发的经久不息的掌声。“看得出,她们的感激是由衷的。”一名授课教师说。

经培训考核,第二期培训班学员有126人获得了缝纫技术中级工职称证书。

李云(化名)在狱中刚拿到缝纫技术中级工职称证书,就被重庆结义制鞋有限公司下了“订单”。李云前不久出狱后,顺利就业,结义鞋厂对李云的工作和表现十分满意。像李云一样,重庆女子监狱有许多怀揣职业资格证书的刑释人员,走出监狱大门就顺利找到了工作。

重庆女子监狱重视罪犯的社会重新融入。监狱设有各种教育训班,包括文化课程、技能训和心理辅导等。在狱中,女犯们有机会参与劳动生产,学习技能、学习知识,并通过考试获得应的证书,为未来的生活做好准备。同时,监狱还与社会各界建了合作关系,为女犯们提供就业机会和帮助。

此外,重庆女子监狱还注重心理健康。监狱设有心理咨询室,提供专业的心理辅导服务。女犯们可以倾诉心声,寻求支持和帮助,帮她们重建自信和积极面对生活。

在刑满释放前,女犯们还会接受社会适应训练,帮她们重新适应社会生活。监狱会与女犯的家人保持联系,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确保她们能够平稳地回归社会。

回顾女子监狱发展二十年,在全体民警职工的努力下,监管场所安全得到持续稳定,上万名服刑人员刑满释放,回归社会,5000余名服刑人员取得技能证书,监狱各项主要职能秉承“开放、融合、共享、应用、创新”理念,跟紧时代步伐,积极寻求更好、更新、更稳定的支撑与驱动,真正意义上实现由粗放管理到精细管理、由管人管物到管心管脑、由“时间换效率 人力换成果”到“精准掌控 靶向治疗”的大飞跃、大发展。

六、女犯的故事

每个女犯都有自己的故事,她们背负着不同的罪行和运。有些人因为家庭问题走上了犯罪的道路,有些人因为经济困难而误入歧途。然而,重庆女子监狱相信,每个人都有改过自新的机会。

对于服刑人员来说,有两类人会对她们“不离不弃”,一是服刑人员的家人,二就是管教民警。开展亲情帮教活动,运用亲情的力量,来促进服刑人员的改造,贯彻落实“治本安全观”。女子监狱不仅每个季度会举办不同主题的亲情帮教活动,还邀请专业律师团队进入监狱,面向服刑人员进行一对一的法律咨询。

“女儿,我一定会活到你出来的时候” 四代人在高墙内的特殊聚会

2018年“三八”妇女节,重庆市女子监狱开展“情系高强 温暖前行”服刑人员亲情帮教见面会活动,8名服刑人员在狱内面对面见到了自己久未相见的亲人。

女子监狱的会见室里,阿梅抱着一个小男孩不住地亲了又亲:“叫外婆,宝宝,我是你外婆,快叫外婆……”小男孩是阿梅两岁的外孙,自外孙出生以来,这是第一次,她亲手抱着他。

“幺儿,等以后外婆出来,你要给外婆买好吃的,孝敬外婆哟。”坐在阿梅左边,挽着她手臂的是27岁的女儿小文(化名),她抚摸着阿梅的脸,“妈妈,你好好改造,我和宝宝都等你出来,一起生活。”

抱着两岁的小外孙,听着女儿的安慰,阿梅轻轻靠着右边的老母亲,她露出了笑容。她一边逗着可爱的外孙,一边和老母亲聊天。老母亲即将要过80大寿,她为老母亲准备了礼物——两个自己亲手缝制的抱枕。阿梅说,这是她在服刑期间学到的手艺,既是自己的一份心意,也是她服刑改造的成果。

阿梅是老人的第三个女儿。她说,从小阿梅就很孝顺,有任何好吃的,都会第一时间想到自己,“她很乖,对我很好,晓得她被判刑,我哭了好场。”说着,老人原本就红了的眼圈开始掉泪。阿梅见了赶紧拿纸,替母亲轻轻拭去眼角的泪水。

阿梅已经在女子监狱服刑了多年,如今还有十多年的刑期。老母亲将阿梅亲手缝制的抱枕和亲笔信紧紧的抱在怀里,对着女儿说:“我一定会活到你出来的时候!”阿梅抱着母亲和女儿说:“我一定好好改造,你们等我回来。”

七、未来展望

花开无声,芳香自溢——2002年12月8日,重庆市女子监狱正式挂牌成立,一棵棵黄桷兰树苗也同步种下。如今,当年的小树苗已成参天大树:一种“忠诚”的力量,正向下生根;一种“坚韧”的品质,在向上生长;一种“慧雅”的芬芳,在悄然绽放……

重庆女子监狱将继续致力于罪犯的改造和社会重新融入。通过加强教育训、提供就业机会和心理辅导等措施,帮女犯们重建自信,重新投入社会。

同时,社会各界也应该给予女犯们更多的关注和支持。通过改善社会环境、提供更多的帮和机会,为她们创造更好的回归社会的条件。

0 阅读:0

程远沁园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