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湖南新军三名士兵结拜,新中国成立后最小的成了主席!

大嘴看过去 2024-03-22 19:13:20

1952年9月,一个平静的农田边上跑来一个行色匆匆的送信员,这封信被郑重地送到了一位农民手里,当这封信被打开的时候却震惊了这个村庄的所有人。

原来写这封信的正是当时的国家主席毛泽东同志,他为何会给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写信呢,这还要从毛泽东参加湖南新军时的兄弟情义开始说起。

(武昌起义油画)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新中国成立以后,感念于中国共产党对祖国解放的贡献,以及我党领导人毛泽东同志的伟大付出,家家户户都将毛主席视作是救世主。全国上下开始出现许多毛主席的画像,哪怕是在偏远地区的山村里,也可以在墙上看到毛主席的人物图。

有一名工作了一天的铁匠朱其升在回到家的路上路过一个人家,发现这家人挂了一张全新的图画在家门的墙上,这名铁匠路过时无意间瞟了一眼,他停在那家人的门口端详了许久,发现这个人非常像他年轻时所认识的兄弟毛润之。

这家人出门看到了朱其升一直站在门口心生疑惑,便推门出来问他,“你在这里干什么?”铁匠回到“这个画像上的人是谁?我怎么看着他非常眼熟”这个时候出来的大哥却哈哈大笑说道,“你这都不知道,这是我们当今国家主席毛主席呀!”。

这个时候朱其升才回忆起画面当中的人真的是他的结拜义弟,两个人曾在军队里相遇,共同生活过半年,并结拜成兄弟,对于当时的场景,他历历在目,多年来曾在睡梦中梦到昔日岁月,从未忘记。

当他将这些话告诉自己的家人的时候,自己的家人却把它当作一个笑话,认为他不可能跟毛主席之间是兄弟关系,并且嘲讽他“人家身为国家主席,如今并不会承认他跟一个普通铁匠之间的兄弟关系”,听到这话朱其升也有一些犹豫他不知道毛主席是否还会记得他这个昔日的大哥。

朱其升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寄到了北京,却没有回音,在听到朱其升的故事之后,当时担任湖北省委书记的孟书春同志也帮朱其升写了一封信,一起上交到了中央办公厅。

终于,在1952年的九月有一封来自北京的信被送到了朱其升家,这封信的到来,在这个小小的村子里激起了巨大的水花,乡里乡亲们争先恐后地来到朱其升的家门口,希望能够看到这封信的内容。

能够引起如此大轰动的主要原因是信的落款是毛润之三个字,这个时候朱其升终于发现自己昔日的小弟并没有忘记自己,也并没有否认昔日的兄弟情谊。

友谊来自于相似的理想

在这封信的背后蕴含着他、彭友胜与毛主席的过去与当年峥嵘的岁月,三个人人生的交汇要追溯到辛亥革命之时,虽然彭友胜、朱其升、毛泽东三人的人生有着不同的发展,但他们之间的友谊并未消散,而维持友谊的关键是彼此之间的心靠在一起,具有共同的理想与抱负。

他们三个之所以能够成为朋友也是因为有着共同的特点,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数不清的有志青年为了救国救民前仆后继,有潜伏敌军内部数年,传递重要军事情报数百次,一生坎坷曲折的地下党员;也有带领军队数次抵抗日军侵扰,民众与部下眼里的民族英雄。

毛泽东在十几岁的时候就已经希望能够用自己的才能和斗争精神,为实现自己的爱国理想,为革命的希望增添一把火,无时无刻不在渴望着能够早日为国家做出贡献。

但是一直在老家埋头读书的毛泽东并没有机会报效国家,他内心的抱负一直难以抒发,机缘巧合之下,他得知湖南新军需要招纳新军,在听到这个消息之后,毛泽东想都没想就踏上了投军的道路。

因此,他在湖南新军招兵买马之时就坐着绿皮火车,从长沙到武汉前去参军,在火车上毛泽东看着窗外的风景心里想“我一定要把握住这个机会,这是我未曾了解过的世界,但是拿起枪支为国奋斗是我的理想”。

但是等到毛泽东风尘仆仆地带着行李来到了征兵处准备报名的时候才发现,当时的征兵要求需要有人作担保才能投军,而毛泽东初来乍到,怎么可能短时间内找到人为他做这个担保呢。

眼看就要被负责招兵的士兵拒绝,他无奈之下,只能在报名处跟负责人反复保证,并强调自己是真心希望能够投军,无论如何他都会努力的在军队里留下来。

他告诉负责人“我是真心为国效力的,有没有担保人都是有着这样的决心的”但是负责招兵的士兵却不耐烦的告诉毛泽东“军队的规定就是规定,上级的命令也不能更改,无法为任何特殊的人打破”。

虽然听到这句话毛泽东的心凉了一半,但他仍不想就这样放弃,他依然在招兵处请求负责人通融一下,在毛泽东不断地请求的过程中引起了众人的围观。

围观当中有一个身材魁梧的人出现了,那就是朱其升,他站在人群外面听到了毛泽东口中所说的自己的愿望和斗志,朱其升从毛泽东的眼神中看到了他的坚定。

朱其升仿佛又看到了当年想要为国效力的自己,他回忆起年少时的自己,决定帮这个年轻人一把。

他拉着自己的朋友彭友胜站在了毛泽东面前,对着征兵处的负责人说,“我们可以替他担保”于是朱其升和彭友胜两个人一起为毛泽东做了担保,毛泽东这才如愿加入了革命军。

毛泽东对他们两个人出手相助的行为非常感激,却也心怀疑问,三个人素未谋面,他并不知道为什么这两个人愿意出手帮助自己这样一个陌生人。

在登记过信息之后,毛泽东忍不住问起朱其升和郭友胜“你们为何愿意替我作担保”朱其升说他是感念于毛泽东对于参加革命的决心,对于自己危险的奋不顾身,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只是为了奉献国家的态度。

听到朱其升这些话,毛泽东非常感动,他开始明白自己来对了地方,也认识到了值得认识的人,他开始相信自己从这里起步一定会有更加明媚的明天。

朱其升、郭友胜何许人也?

朱其升来自于一个普普通通并不富裕的家庭,由于家中缺钱,朱其升的父母将其送走到铁匠铺学习打铁,虽然生活辛苦,但是打铁的锻炼使得朱其升成为了一个身材魁梧的强壮男人。

后来朱其升依靠着打铁十几年来攒下的微薄钱财和学习到的打铁的本领,在小城市里开了一个铁匠铺,由于身处战乱,打铁难以维系朱其升的日常生活。

朱其升只能选择其他方法进行谋生,在他四处漂泊的路上,当上了搬运工,却又被恶劣的老板以诬陷的方式辞去,重新过上了食不饱腹的生活。

后来在饥寒交迫之中,朱其升与毛泽东一样偶然遇见了军队招募的通知,他跑到招兵的地方报名,由于身形魁梧且身体健康,成功地被录用进了军队。

彭友胜与朱其升一样,同样出身于穷苦人家,家庭贫困,因此他的生活从放牛到工地,一直在农活中度过,但是他从来没有将自己困于这一个小小的农田,一直希望离开家乡去外面的世界看一看。

在1899年的时候,彭友胜终于有了这样的机会,但是农民出身的他在都市当中也没有生存本领,做过很多的杂活、粗活,做过苦力,做过工匠,后来也是在机缘巧合参军之后,才找到了自己想做的事情。

在军队之中,彭友胜因为为人端正且成绩优秀顺利得到了自己领导的赏识,后来朱其升参军之后,来到了郭友胜所管理的部队之中进行训练。

在训练的过程中,朱其升与郭友胜因为相似的人生经历,迅速地熟络了起来,而两个人在此之后,又遇上了想要进入军队的毛泽东,三人成为了相互依赖的好朋友,一同开启了军旅生涯。

虽然毛泽东身量纤纤像个书生,但是他面对严苛的军队训练却毫不懈怠,毛泽东在劳累的训练之余喜欢读书,经常在军营中教朱其升与郭友胜俩人写字,毛泽东还喜欢给朱其升与郭友胜讲一些历史故事和军事战略,这让两位大哥不禁感叹于毛泽东的无尽才华。

朱其升曾对毛泽东说,“你能够读书写字又能够训练习武,将来会成为能文能武的大英雄”,没想到这句话在后来成真了,而毛泽东同志也为我们的国家作出了非常重大的贡献。

在1911年的某一天毛泽东给朱其升与彭友胜两人讲了《三国演义》义结金兰的故事,激动之下毛泽东提出三个人效仿刘备、张飞和关羽结为异性兄弟,三个人按年龄排序,发誓结拜。

后来他们的关系越来越好,在军中形影不离,相互帮助,但是过了一段时间,辛亥革命结束,他们所在的部队宣布解散,军中人员也要自己决定自己未来的人生方向,这对于三兄弟来说意味着离别。

三兄弟的不同人生选择

毛泽东在军中所经历的艰苦生活,在看过战场残酷双方阵前死伤无数,尸体堆积如山的场面之后,反而使其认识到读书与知识的重要性,因此毛泽东选择回到家乡继续念书。

朱其升依旧选择回家成为铁匠,彭友胜选择留在军队,继续为国家效力,三个人的人生在这一刻开始也走上了不同的岔路。在1912年的3月,三个人正式分离。

军队里的士兵自发为毛泽东饯行,并亲自下厨做了一桌宴席,在餐桌上他们高谈理想,却难以掩盖离别的伤感与惆怅,哪怕是在战场上只流血不流泪的将军与士兵,面对离别眼里都饱含着泪花。

彭友胜还掏出了自己的积蓄为兄弟践行,心中即使再不舍,也要支持自己兄弟的决定,实际上彭友胜与朱其升他们也早已意识到这个自己面前看似柔弱但知识渊博的人并非凡类。

毛泽东有着鸿鹄之志,有着翱翔九天的翅膀,他志存高远,不应该被埋没在一支普通的军队当中。

彭友胜后来成为了一名国民党士兵,在军队中他发现大多数作战失败的情况多源自于军队装备落后和指挥失误,而军备落后又源自军官的谎报人数和吃空饷行为,指挥失误又多因为任人唯亲的选拔黑幕。

彭友胜失望于国民党内部的腐败和蒋介石的反共政策,他选择离开了军队回到老家安安稳稳当一名普普通通的农民。

毛泽东完成学业之后毅然决然地选择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学习到了先进的思想与理念,在党内将他的知识和能力发挥到了极致,为中国历史上展现出了数次令人惊叹的战争的胜利。

毛泽东同志带领着共产党实现了国家的和平与统一,不仅如此,毛泽东同志不忘昔日友谊的人性光辉。也是其人格魅力的闪光点,一直在熠熠生辉,与昔日好友再见之时没有任何隔阂,他们谈天说地,继续畅谈理想。

0 阅读:0

大嘴看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