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食盐都已经有了富余,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吃不上?

徐文斌讲历史 2023-05-12 16:28:40

夔州府属云阳、大宁二县,出产的盐巴一般都在湖北一带,往下二百多里,因此一斤盐巴只有四五分钱一斤。莫若将归巴两州的淮盐改为拨川省征收,以抵归巴两州的粮草,免得归巴两州的百姓吃得淡薄。那么究竟是什么导致了同样的地理位置,盐的价格却相差这么大?

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盐一直由政府垄断,清朝继承了明朝的体制,实行了专门的商人领航制,简单来说就是在全国范围内划分出特定的地区。在清朝共有十一个盐产区,这11个产盐地均设有盐销区,如卖直隶、卖河南等;出口到山东,河南地区,州县中的盐类,都是从不同的地方运来的。只要确定了盐销区,那就是一条铁律,所有的盐商都必须从特定的盐地进货,再从特定的地方出货。一旦超过这个界限,无论是盐商还是平民,都会被重罚。

按照地理位置来划分盐市,这并不是什么不科学的事情,而是在实施的时候,发生了一些变化。于是就出现了一种“舍近取远,舍低取高”的现象。就拿江苏镇江来说,按照地理位置来说,这里的人都是用浙江的盐巴生产食盐的。清朝的食盐并不缺乏,在乾隆年间一年的食盐产量高达二十三亿公斤。

影响盐的最大原因就是运输成本和人工成本。和镇江相距不过一条河的扬州的盐才十文一斤,而镇江的盐则高达十八文一斤。不过这种差别还是可以接受的,所以民众们对此并没有太多的异议。而归州和巴东两州则更是如此,按照惯例本地人都要从两淮海采购盐。从两淮到湖北,距离很远,从仪征市到长江,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

所以两州的盐价一直都很高,别说清朝还没有发展起来,就算是现代一公斤的食盐,也抵不上两公斤的猪肉。只是当时的朝堂上死板得很,不懂得灵活应变,结果就是旱死涝死,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人工增加了最后的价格也会上涨不少。

1 阅读:15
评论列表

徐文斌讲历史

简介:分享我的原创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