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中,国军的将领还是有不少能力很强的将领。敢打硬仗,也能与我军正面对抗。加之武器优势与全国资源的支撑,使得初期争霸我军还是处于被动的位置。但为何还是处于弱势的我军能够夺得最后的优势,反倒处于顶峰值的国军一败再败,最后失去自己的抵抗资本,败退台湾而自保的境地。
尤其是国军五大主力军被先后被打败,再也没有原来的气势。其中同样都是王牌军,整编74师被全歼,而整编11师却能够重创华野。这其中又是什么原因,导致这样不同的结果呢?即使整编11师险中求胜,但是最后还是败亡。
这其中主要的还是国军自己的机制问题,导致即使是正面优势也不能维持持久。只是保持一时的短暂优势,但其实内里已经败坏到底。今天就说说整编74师与整编11师的问题,其实也折射出国军的实力 内部的问题,最后的败局也在其中显现。
一、同是王牌军的不同命运与指挥官的性格有关
个人能力强弱影响自己的部队安危与士气,作为两支王牌军的掌门人,张灵甫与胡琏。两人还是有着很多的不同,甚至直接影响军队的生死存亡。虽然两人都是黄埔军校出身,以都是抗战时期崛起的将领。
也都是能征善战之将,属于科班出身的职业军人。但是两者又都有不同,那就是在成就值与人脉资源的运用上。而这些都与两人的性格有关,也直接影响两个人的命运。张灵甫通过自身的努力与战绩,最终赢得老蒋的重用,成为其得意门生。
长官整编74师这样的美式装备,同时还是老蒋的死忠分子,内战急先锋。但同时仗着老蒋的信任与赏识,和同事之间往往不合。这也为其后来的败亡留下致命的伤痛,而这种问题还是源于纯粹军人之间的悲哀。
以军事能力见成败,这样的处事方式,直接得罪很多同僚。如果没有发生任何挫折也没有问题,但是一旦发生问题就会面临灭顶之灾。而孟良崮之战就是他的埋骨地,也是他骄纵一生的教训。其本人虽然能力很强,但也仅仅只是为将,却不能为帅。
而且是高看自己的盟友支援力度,又小看我军的执行力与战斗力的决心。更主要的是过于 服从长官的命令,以及选择最不利的地点,限制自己的机械化部队的发挥效力。最终败在自己的骄傲与轻敌,还有对于友军的支援上。
张灵甫的失败是国共双方都没有的能够预料到的,我军没有想到真能覆灭王牌军,而国军则不相信王牌军的覆灭。这其中与张灵甫的自大与失误选择地点有关,使得自己的火力发挥不足半数,战斗力也不足1/3.
同时就是国军内部各方面支援力度上还是不足,时间上使得我军险胜。所以双方都很震惊,也造成国军的震撼与我军的彪悍战绩。这一战让整编11师的胡琏受到很大的教训,也意识到我军的作战的多变性。
胡琏本身就是多疑与谨慎之人,对于张灵甫的问题,其见解比一般人要严重得多。同时意识到一个关键问题,那就是一定要靠自己,而不是自己的战友。张灵甫就是最大的警示,因此胡琏在之后的作战中,更是比平时更加谨慎。
二、战败的惨痛教训与对老蒋的重视
胡琏比张灵甫聪明的一点,就是在能够确保自己的 安全的前提下,才执行上峰的命令。而一旦问题不对,或者是错误的,则拒不执行。绝不会把自己置身于险地之中,这点就是张灵甫不具备的。
当时张灵甫明知孟良崮之地不安全,甚至在战斗时已经没有指望时,还是没有撤走保存实力,最终被打败而难以脱身。就是因为长官部的命令,实现“中心开花,四面围攻”的战略目的,这结果却是把自己的王牌师搭进去,成为耻辱地与坟墓。
在南麻战役中,胡琏在感觉到危险时,并没有执行推进策略。而是就近选择有利地形,构建防御工事,防止我军的突袭。这就使得华野的突击性失败,面对以逸待劳的胡琏部只能选择硬拼到底。
而国军的支援部队吸取张灵甫的教训,开始动真格卖力营救,最终还是坚持到由军队 支援到来。同时老蒋极度重视这一事件,与上一次不同,这一次力度空前。因为上一次的问题,使得老蒋开始加大自己的促进力度。这是为防止再一次的失败,毕竟只有五个王牌军,不能再有损失。
三、华野的准备不足与天时限制
最重要的就是华野的准备不足,当时是靠运动战与时间战,实行快速清理行动。要的就是突袭与快速,一旦失去这个优势,那就面临被反包围的问题。同时当时因为胡琏运气好,赶上有准备,又是下雨天气,直接导致华野军功受挫与不利。最终等到援军支援,而华野的战略目标没有达成。
结语:胡琏与张灵甫的不同命运,就是两人的性格以及对于战场的把握不同。张灵甫只是职业军人,服从命令但不灵活。明知错误而不改进,不懂得自保之道。同时自己的问题,使得人脉资源被自己人为切断。最终被友军与上官所误,遗憾收场。
胡琏则不同,本身就懂得自保之道,又能够结交人脉。同时也是沾光张灵甫的覆灭教训,友军资源给力。加之天气原因,对华野不利。使得胡琏侥幸保住自己的军队,否则局势难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