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牧是战国时期的四大名将之一,更是赵国末期的重要军事将领,说是擎天一柱也不为过。其治下的代北边军骁勇善战,成为了长平之战后赵国残存的为数不多的野战主力。
他长期驻守代地、雁门,“北逐单于,破东胡,灭澹林,西抑强秦、南支韩、魏”,是战国末期关东六国中少数能与秦军抗衡的将领。李牧的一生,在一系列作战中屡次重创对手而未尝败绩,显示出其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其指挥的破匈奴之战和全歼秦军的肥之战,分别为中国古代战争史中以步兵大兵团全歼骑兵大兵团和围歼战的典范。
当赵国日渐式微之际,李牧当仁不让地成为了抵御强秦的不二人选。公元前235年,秦军伐赵,赵以李牧为大将军,率代北边军回师反击。此役,李牧可谓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时,赵军斩首十万、大破秦军于肥,使得赵国转危为安。公元前229年,秦灭韩后北上对赵大举进攻,李牧再次出征,在番吾击败秦军。
此役由于赵国已是实力大减,无力全歼秦军,只能是一场击溃战。但两场战役下来,使得秦国意识到李牧的难以对付。虽然秦国实力已远超赵国,但就算是最终击败赵国自身的损失也不会小,于是他们就决定先要除掉李牧。按照史书所说,秦以重金贿赂赵王亲信郭开,施以反间之计。
而后赵王迁听信郭开谗言,下令解除李牧兵权。但李牧拒绝交出兵权,最终被杀。李牧死后,秦军随即大举进攻,主将被杀的赵军士气低落、毫无斗志,很快被击败。三个月后,秦军就包围了邯郸。公元前228年,赵王迁出城向秦军投降,赵国灭亡。
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虽然秦强赵弱,但若非李牧被杀,赵国不至于那么快就亡国。李牧在那个时期对于赵国是如此的重要,为什么赵王迁还要杀李牧呢?如果说郭开是基于自己的利益考虑而构陷李牧,赵王迁难道就那么愚蠢干出这自毁长城的事?
有人认为赵王迁之所以听信谗言,是因为李牧对于邯郸保卫战的不配合。李牧统帅的赵军主力为代北边军,其基本利益是和赵国本土不太一致的,不太愿意放弃代地的利益。但邯郸危急,赵王迁急令之下李牧才不得不率部来援,因此赵王早对他就心存芥蒂。其实这一说法不太成立,将秦军吸引在邯郸城下,再以主力从代地迂回包抄,这种打法应该更符合李牧用兵的特点。但不管怎样,李牧还是率师回援了,而且赵王迁也是委以重任,并重创了秦军,所以这个理由是不太能成立的。
我们从史书中得知,在邯郸降秦前,有个赵国公子名字为嘉的带人逃出邯郸前往了代地,最终在赵国灭亡后称王,延续了赵祀。这里就有个疑问,公子嘉是什么时间去的代地。要知道在李牧死后,秦军击败赵军后就切断了邯郸前往代地的通道,那么最大的可能就是在李牧死前公子嘉就已经出逃。
公子嘉何许人也?此人是赵王迁的兄长,赵悼襄王前任王后所生之子。按照正常的情况,公子嘉应该是王位的继承人。但后来赵悼襄王宠爱上了邯郸城中的一个娼妓,于是就废掉了公子嘉的母亲,立这个娼妓为后并生下了赵王迁。而这件事情自然是遭到激烈反对的,其中李牧作为国之重臣自然是也有参与。从后来公子嘉逃亡代地可以推测出,其与代地的地方势力应该是早有联络的,而和李牧的关系必然是难以说得清道得明的。
在大多数赵人的心目中,公子嘉才是赵王的最佳人选,但最终的继承人却是赵王迁。可以想象赵王迁在即位后对公子嘉的猜忌和防范,于是就将其囚禁起来看管。因此对于公子嘉的出逃,赵王迁必定是震怒而又惊慌的。在这种情况下,赵王迁本能的会做出反应,要抓住赵军主力既代北的边军。而李牧既是大军统帅,又在这事中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被解除兵权也就可以理解了。
要说赵王迁昏庸,其实在这件事上也不能说明什么问题。李牧虽然反对其母,据说还曾经出言不逊,更和公子嘉关系暧昧,但赵王迁还是两次赋予其兵权,并封赏其爵位。知人善任,不计前嫌,从这两方面来讲赵王迁都不能说昏庸。只是在公子嘉逃离邯郸后,赵王迁才下手解除李牧的兵权,相比于秦军可预见的军事行动,内部王位争夺的潜在风险才是更急迫的威胁。而且,赵王迁的本意并非是杀掉李牧,只是李牧的抗命才造成了郭开的擅自行动而已。
赵王迁绝不可能昏庸愚昧到几句谗言就可以干出自毁长城的事,只能是在面临着他看来极其重大的事件时才会做出临阵换将的事,而这种事情最大的可能就是王位的争夺,公子嘉的出逃应该就是李牧最终被杀的导火索。无情最是帝王家,历来为了争夺帝位而骨肉相残的事还少吗?赵国历史上发生的“沙丘之变”,就是被废的太子不甘居于人下而引发了动乱。殷鉴不远,赵王迁自然是心有余悸的,之后做出了令人不解的事情也就可以讲得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