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昔日华强北的熙攘中,青年的蔡华波开始初露锋芒。从白手起家创业,到江波龙市值逾三百亿,历经二十五载科技洪流变迁,每一个发展阶段都带来了不同的挑战与机遇。期间,在江波龙的不断成长下,蔡华波与团队一起,不断突破存储模组行业的经营“魔咒”,探索出创变与发展的“方法论”......
江波龙的“纠错主义”——技术创新构建核心竞争力
早在1999年,迎着半导体行业的发展浪潮,蔡华波带领他的团队成立了江波龙,初心是在存储行业做出一番成绩。
回忆起创业初期,蔡华波说:“我们面对的第一个大问题是客户不稳定性。如果客户取消订单,整个生产线就会停滞,因为我们没有备选客户来填补空缺。” 这种挑战迫使江波龙从一开始就学会了如何在动荡的市场中生存,同时发展出一套风险管理机制来应对突发状况。
2002年,江波龙决定寻找技术合作伙伴,希望通过技术引提升自己的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那时,蔡华波带领团队前往台湾,寻求合作伙伴,但却遭到冷遇。他回忆说:“那是一段挫败感很强的经历,但它迫使我开始反思。也是那时侯,我开始意识到,我们必须自主研发技术,不能全部依赖外部供应。”
之后的一年,“非典”席卷中国,许多企业陷入停摆。而此时的江波龙却利用这段时间加大技术研发力度。同年,由于苹果公司开始在iPod上使用NAND Flash,导致市场对NAND Flash的需求激增,让江波龙因祸得福。蔡华波直言道:“通过这次机会,我们开始更深入地投资于技术领域。”
2006年,市场对于存储解决方案的需求出现了变化,江波龙开始研发多层单元(MLC)技术。蔡华波解释说:“MLC技术的成本远低于传统单层单元(SLC),但存在技术挑战,特别是在电压处理方面。我们通过技术创新,成功开发了新型芯片,它仅在读写数据时才升压,显著降低了功耗和成本。”这一技术不仅巩固了江波龙在市场上的地位,也为公司后期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直以来,技术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并且在早期已经从中获得了一些优势。”蔡华波说。
2008年,通过与原厂进行沟通,江波龙明确了企业定位——提供服务并从中获得稳定的收益。“我们的目标是每月赚取稳定的小额利润,而不是追求周期性的大额收益,因为周期性收益可能会因为市场的波动而变得不稳定。”蔡华波这样说。
也是那时候,蔡华波开始思考,江波龙的技术水平不能停留在原有水平,必须不断深入发展,建立自己的“护城河”。于是,江波龙开始投入资源进行产品设计,以确保产品在性能、质量和功能上都能领先于行业标准。“我们的目标是在保持价格竞争力的同时,提供高质量的产品,而不是通过低价竞争牺牲利润。”蔡华波直言。
也正是如此,江波龙在技术创新方面尝到了“甜头”,同时建立起了自有的品牌,先是面向B端市场建立了FORESEE,后又收购了美光C端的消费类品牌Lexar(雷克沙)。
在蔡华波看来,B端市场仅仅依靠代工和资源优势远远不够。随着竞争对手的增加,客户更关注库存管理和成本降低,而不是单纯的产品实现。对于C端市场而言,建立新的C端品牌需要付出大量的市场开拓费用和时间成本,采用收购的方式,更容易被市场接受。
综合而言,在江波龙,贯穿始终的决策要点就是“快速纠错”。“我们不会坚持错误的决策,而是会根据市场和业务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战略方向。”蔡华波坦言。
如今,江波龙正经历又一次重大的经营模式升级。为了给Tier 1(一级供应商)客户提供更加稳定的供应、高效的存储定制化解决方案,江波龙协同合作的上游存储晶圆厂共同提出从传统产品销售模式向TCM(技术合约制造)合作模式转型升级。
“如果我们一直做模组,就会趋于同质化。所以,江波龙的产品要向高端市场和高附加值产品方向发展,同时必须拥有核心技术,才能在全球的存储市场建立起成功的国际品牌!”蔡华波说。
三度波折 坚持“不对赌、不承诺上市、不回购” 只为守住一个“原则”
25年来,江波龙经历过的三度波折,让蔡华波记忆深刻。
“那是1999年,”蔡华波回忆说,“当时,我们正处于创业初期阶段,有融资的打算,但投资人对我们没有信心,难以发现江波龙的价值和潜力,这让我们的创业之路走得更加艰难。”
在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蔡华波和团队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退还所有已获得的投资资金,依靠自身的力量,在市场中寻找生存与发展的机会。他们将主要精力转移到了技术研发和市场运作上,这一决定也为江波龙后期的增长埋下伏笔。
二度波折是2004年。那时,江波龙总体实力还比较弱,经验不足,在市场的整体低迷和激烈的价格竞争下,一度陷入亏损。但为了维护信用,即使市场下跌,蔡华波也要求必须按计划采购。
“我们重视行业信用和价值,这能带来更多合作伙伴的信任。包括我们自己生产的比重也是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的,并非为了与原厂进行竞争。”
第三次是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市场的价格大幅下跌,这导致江波龙面临现金流不足、市场响应慢的企业面临困境。在突破困局之后,基于前期积累的经验,江波龙在市场低迷的情况下实现了盈利。
在度过难关的过程中,江波坚持守信用和不贪心的原则。在融资方面,蔡华波特别强调,要选择那些认同江波龙经营理念的投资人。虽然这样做可能导致融资金额减少,但有助于公司的透明化运营。
“我们在融资时明确提出——不对赌、不承诺上市、不回购的条件,并且我们也不参与市场操盘。”蔡华波说。
历经三度波折,坚决维护行业信用、珍视客户信任,已经成为江波龙和蔡华波的原则。
如今,江波龙推出的TCM(技术合约制造)合作模式,正是顺承这一原则,通过帮助建立起原厂与客户的信任关系,实现企业与行业的共同成长,突破传统存储器厂商的经营“天花板”。
具体而言,TCM(技术合约制造)合作模式致力于构建一种新型的供需关系,推动产业链从传统的单向操作模式向双向协作模式转变。在这种模式下,存储晶圆原厂能够更直接地接触到下游的Tier 1客户,了解真实的市场需求,并根据这些需求调整生产计划和定价策略,从而更加聚焦于晶圆工艺的创新和产能的提升。
同时,江波龙也将承担起后续的研发、定制、封装测试及生产制造等重任,确保整个流程的顺畅和高效。而下游的Tier 1客户则能在与上游厂商直接沟通的基础上,获得更稳定的存储资源供应,并有机会参与到定价机制中,享受更加灵活、开放、透明和创新的定制化服务,从而满足其多样化的商业需求。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江波龙在芯片设计和制造领域进行了大量投资,以确保提供高质量的定制服务。凭借元成苏州(前身是超微半导体和飞索半导体,有大量芯片封装技术)和Zilia(智忆巴西)(原SMART巴西工厂),以及自建的中山数据中心存储专线等领先的封测与制造基地,江波龙已构建起自有的高端封装测试与制造中心,全方位布局国内、海外双循环供应链体系,实现从芯片设计、软硬件设计、晶圆加工、封装测试到生产制造等各个产业链环节的研发封测一体化。
“现在,江波龙的定位已经不仅是一家半导体公司,而是作为平台提供全球化服务,助力全球企业创新。”蔡华波强调,“我们的业务模式已经从纯销售转变为以技术服务为核心,通过提供差异化的服务和解决方案,帮助客户在市场中获得竞争优势,同时也为自身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填补市场空白 创新双轮驱动 存储“老兵”的“势与谋”
现在的江波龙,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在进行着管理和技术的双重演进。
产品方面,江波龙自研的eMMC主控芯片WM6000,已批量出货,赋能eMMC和SD卡两大核心产品线,实现了数千万颗的规模化产品导入。目前,正应用于括汽车、安防、穿戴、IOT、家用电器、网通、工业自动化等各个应用领域。
对于主控芯片的开发策略,蔡华波强调了一个核心观点——不与市场上其他控制器企业直接竞争,目标是填补市场需求中的空白。蔡华波指出,只有当现有的控制器芯片无法满足客户需求时,江波龙才会选择自行研发。这种策略不仅减少了不必要的市场竞争,还能够确保产品的独特性和技术的前瞻性,从而在为客户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的同时,增强公司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此外,AI(人工智能)也是江波龙技术布局的重要领域。事实上,江波龙正将AI技术作为提升其内部生产效率和外部产品竞争力的重要工具。
“公司已经在内部推动AI应用,通过升级到更先进的SAP系统来整合所有数据,进一步通过数据分析来优化生产流程和提高效率。同时,AI在产品研发过程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自动化测试和错误检测方面,这些都能显著提高研发效率和产品质量。”蔡华波强调,“尽管当下AI火热,但对于AI的态度,我们绝不是仅仅喊一喊‘口号’。我们已经切实面向高质量的市场做技术开发,不仅服务于行业,也服务于原厂,为他们提供更智能化、定制化的产品解决方案。”
快速的扩张也为江波龙带来了管理上的压力。蔡华波表示,公司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将静下心来进行内部管理和技术的梳理与优化。
蔡华波明确,江波龙不会在低利润的标准化产品市场中竞争,而是将焦点转向行业、海外和高端市场,这些领域不仅需求量大,而且能够提供更高的利润空间。此外,公司也在通过并购等方式,创造新的市场价值,以确保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能够保持稳定和持续的发展。
“我看好高端市场的巨大潜力,通过技术深入和产品创新,可以极大地提升企业的市场份额。”他说。
在产品战略上,江波龙将继续强化其在汽车行业和工业控制领域的布局,特别是在汽车行业。蔡华波表示:“我们看重这一市场的高利润率和稳定需求,目前已经在苏州建立了专门的车规芯片生产线,以满足市场上对高质量汽车芯片的特殊需求。”
同时,江波龙也看到了创新领域的市场潜力。“未来,创新领域需要更具特色的产品来实现他们的需求。江波龙的目标是逐步渗透这一市场,基于存储产品技术制造商业定位,利用TCM模式来满足不同客户的场景需求。”蔡华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