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引起广泛关注的重庆“胖猫”事件中,当地执法机关宣布不予立案,这一决定再次引发了公众对法律程序、诈骗行为及其认定标准的关注。
一、不予立案的背后:
据官方通报,重庆“胖猫”事件之所以不予立案,主要基于两个方面的考量:一是缺乏充分的犯罪事实依据;二是现有证据未能达到刑事案件的立案标准。这反映出,在法治社会,任何刑事追究都必须建立在确凿的证据基础之上。
二、诈骗的认定:
诈骗作为一种常见的经济犯罪行为,其认定通常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
2.使受害人产生错误认识
3.基于错误认识而自愿交付财物
4.造成受害人财产损失
当个人或企业在遭遇类似情况时,应首先判断上述要件是否同时满足,以确定是否存在诈骗行为。
三、关键证据的留存:
面对可能的诈骗行为,及时且有效地留存证据至关重要。以下是一些关键证据的建议:
通讯记录:包括但不限于短信、电子邮件、社交媒体聊天记录等。
交易记录:银行转账凭证、支付平台交易记录等。
合同文件:涉及双方权利义务关系的书面协议。
证人证言:可能见证相关交易或沟通过程的第三方陈述。
录音录像:现场录音或视频资料可以作为直接证明材料。
难点就在于报案人不是受害人,无法准确有效陈述女方索要财物的具体事由,导致证明是否存在虚构事实骗取财物的证据不充分或无法查证,导致事实无法认定。
诈骗类犯罪中,被害人陈述是最基础的证据,公安机关进行调查以及立案侦查都是基于被害人陈述展开,再结合其他客观书证等证据予以印证,当然能取得嫌疑人有罪供述更好。
刑事案件立案,必须要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虽然不同于审查起诉及判决需要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的证明标准。但因为被害人本人已死亡,不能立案确实无奈,就看家属能不能提供更多线索,申请复议或立案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