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经授权,请勿搬运,需要开白请联系后台】
文 | 读书君
11月7日,我们迎来了今年的第19个节气——立冬节气。
立冬到,标志着冬季的开始,气温下降,天气渐寒。不过,和往年有所不同的是,今年的立冬节气未到,我们已经迎来了多次的降温天气。
根据最新的天气预报,预计未来几天,强冷空气再次来袭,局部地区降温可达12℃。如此天气,似乎和立冬的到来相呼应。
在民间,老话有说“冷不冷,看立冬”,那么,今年的冬天是冷还是暖?对生活有哪些影响?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一起来看看吧。
一、立冬有何特点?每年当太阳跑到黄经225°,斗柄指向西北时,我们便迎来了一年之中的立冬节气。
此时,日照时间的逐渐缩短,北半球所接收到的太阳辐射量也越来越少。所以,我们所感受的气温日渐下降,尤其是昼夜温差逐渐拉大。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四立”之说,即立冬与立春、立夏、立秋,这“四立”分别是四季的起点和开始。
而“立冬”是冬季的开始,冬季的第1个节气(剩余5个冬季节气分别是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从节气编排来看,立冬到,意味着我们将要进入一段较长时间的寒冷天气里,万物进入休养、收藏状态,直至下一个春天的开启。
一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
不过,还是要再次强调的是,立冬只是入冬的开始,天气还不是最冷的时候,尤其是南方地区,有的年份的这个时候,我们还能感受到夏日的炎热,白天还是短袖加身。
因为虽然此时日照时间的逐渐缩短,但是地表在夏季贮存的热量仍未完全散失。真正的寒冷,通常在冬至之后才会显现。
在古代,立冬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是“四时八节”之一。在这一天,天子要到郊外去举行迎冬之礼,还要给文武百官赏赐冬衣,矜恤孤寡。
在民间各地,还有各种祈福、祭祀、饮宴等习俗。比如在北方,在这一天有吃饺子的习俗。而在南方,则有吃鸡鸭鱼肉等滋补食物的传统,以抵御寒冷。
在民间,人们往往根据立冬节气的天气状况,来判断一年冬天的冷暖状况。那么,都有哪些说法呢?
二、老话说“冷不冷,看立冬”,具体都有哪些说法呢?1.立冬晴,一冬晴;立冬雨,一冬凌
这句俗语的意思是,如果立冬时天气以晴天为主,那么预示着整个冬天天气比较晴朗,冬天会相对比较暖和;反之,如果立冬时下雨,那么则预示着整个冬天的雨雪天气也会比较多,即冬天比较寒冷,是个冷冬。
2.立冬北风冰雪多,立冬南风无雨雪
这句俗语的意思是说,如果立冬时刮北风,那么预示着该年的冬天,雨雪天气可能会比较多,是个寒冬;如果立冬时刮的是南风,那么预示着该年的冬天,雨雪天气应该会比较少,是个暖冬。
3.冬在头,冻死牛;冬在中,单衣过冬;冬在尾,倒春寒
这句俗语的意思是说,如果立冬是在月初的话,那么该年的冬天可能会比较冷,冷到可以冻死牛。而立冬是在月中旬的话,那么该年的冬季可能会比较温暖,我们穿个单衣都能过冬;如果立冬节气在月份的下旬的话,那么春季可能会有倒春寒的现象出现。
三、2024年冬天冷不冷?是暖冬还是寒冬?今年的立冬节气在阳历的11月7日,如果按农谚的说法来分析的话,从未来几天的天气状况来看,读书君身处的广西地区,天气以多云转晴为主,气温在15℃到26℃之间。
按照“立冬晴,一冬晴;立冬雨,一冬凌”的经验总结,那么今年的冬天,应该是一个以晴朗为主,雨水偏少,阳光充足的冬天,即暖冬。
如果按照“立冬北风冰雪多,立冬南风无雨雪”的说法来看的话,未来几天,我国多地将受新一股强冷空气影响而出现大幅度降温,局部地区降温达十几度,也就意味着主要受北方西伯利亚冷空气、北风影响比较大,今年的冰雪天气可能会比较多。
如果按照“冬在头,冻死牛;冬在中,单衣过冬;冬在尾,倒春寒”来看,2024年的立冬是在阳历的11月7日,农历的十月初七,也就是处于10月份的上旬,属于“月头”,其对应的说法为“冬在头,冻死牛”,这也就意味着冬季可能会比较冷。
从以上综合分析来看,今年偏冷冬的说法更多一些。不过,我们多次强调,农谚只是一种经验总结,只能作为一种参考,不能完全用来做生活的指导。因为气候系统,具有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我们在预测冬季的气候时,还需要结合当地的历史气候数据和实际情况等进行分析,包括全球变暖、厄尔尼诺现象、拉尼娜现象等,这些都会对气候造成特别的影响。
而且不少农谚、俗语说法存在矛盾性,这可能是由于地域等原因不同造成的结果,这要求我们做预测判断时,要结合自己所处地区的天气状况来定。
四、读书君说不管怎样,立冬作为一个重要的节气,它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顺应自然节奏和规律,调整自己生活和生产习惯,注意添衣,注意御寒保暖。
在农业上,要根据天气状况来调整生产,做好相应的田间管理工作,最大程度降低冬季雨雪冰冻天气带来的损失。在饮食养生方面,立冬后,饮食应以温补为主,可以多吃一些温热补益的食物,如羊肉、牛肉、核桃、红枣等。
此外,冬季气候干燥,应多喝水,以养阴润燥。同时,要保证充足的睡眠,适当的运动,以保持身体健康,提高身体免疫力。
对此,你又怎么看呢?欢迎留言分享,一起探讨~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若侵权请联系删除。
喜欢就点个赞、转发分享吧~更多优质内容,请持续关注@读书文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