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收到一位妈妈的求助,说孩子的数学成绩让她很苦恼。孩子课堂笔记做得很认真,作业也能认真完成,可是做题时稍微一变化题型就不会了,补课也没有什么效果。
很多人说题型变了就不会了,还是因为“没有吃透知识点”,真的是这样吗?我不这么认为。举个形象的例子来说明下问题所在。
老师:这些都是狗。
老师:狗的特征是鼻吻部较长;眼呈卵圆形;两耳或竖或垂;四肢矫健,前肢5趾,后肢4趾,具爪,但爪不能伸缩;尾呈环形或镰刀形。
大家看看老师给的课件例子,是不是这样?都记住了吗?
孩子:记住了。
老师:下面做几道练习题试试。
孩子:
老师:很好,大家掌握得都不错。
考试时:请选出下图中的狗。
孩子:
数学这门学科,无非就是从一类问题中总结特征和规律,提炼出方法论层面的定理和公式,然后再用这些定理和公式去解决这类问题。
真正的难点并不是在于对定理和公式本身的理解和记忆,而是无论心机出题老师把题目伪装到多么四不像,你还能不能慧眼识珠,一下子识别出来它是哪类问题,并且用相应的方法来解决它。
比如植树问题。一般的植树问题长这样:
植树问题的本质就是树和间隔之间的关系问题。所以两头种、两头不种、一头种,树和间隔的关系是不一样的。如果再变通,把路变成环形、变成双排,问题也会跟着翻花。这就是数学题上难度的过程。
所以,老师们干脆把每种花样都提炼出来,整理成了通用的解决方法和公式:
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这些,其实并不难。但问题是,当孩子碰到一道应用题时,他能否成功把题型对应到植树问题这个模型中来。
我们不植树了,学校布置会场,每隔一段摆盆花行不行?挂一只彩旗行不行?这时候花、彩旗就是植树问题中的树。
如果这些还不算难,那么改成排队,每隔3个男生中间插一个女生行不行?这也可以套植树问题。男生相当于间隔,女生相当于树。
还能认出来?再改:一个人打嗝,已知每隔10秒打一个嗝,初始时间先打了个嗝,第60秒打了最后一个嗝,问总共打了几个嗝?这里时间相当于间隔,打嗝的时间点相当于树。
你若还能认出来,可以把植树问题、周期问题、盈亏问题混一起编一道题,需要综合使用3种方法来解决。
数学的难度,就建立在层层翻花上。不管问题怎么七十二变,都能够火眼金睛进行精准的“模式识别”和随机应变,这本身就是很强的能力。
那么如何锻炼这种能力呢?一是建立思维模式,二是进行举一反三的训练。在这里,我建议有条件的孩子都学一学浅奥的内容。请注意我们不是在提倡参加奥数竞赛,而是借助奥数的体系进行思维模式的建立。
奥数体系会把常见的应用题解题方法进行成体系地归纳和总结,并且针对某一类问题提供不同难度等级的题库,是一个很好的数学学习工具。
如果希望体系化一点,那么推荐引入高思课本。这是奥数竞赛的课本,深入浅出地对整个奥数体系进行了讲解。
注意高思课本和高思导引是不同的,高思课本是体系化的知识,高思导引是纯题库。帮孩子训练思维,高思课本就足够了。
奥数的优势,总结起来就是上帝视角、解题套路、见世面、思维提升。
但有一点,家长一定要量力而为,根据孩子的水平来把握难度,量身定制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让孩子“不吃力地见世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