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1966年盛夏。煤气泄漏,夺走了一位艺术家的生命。
没有鲜花与悼念,甚至最初无人察觉他的离去,如同一片落叶悄无声息地融入时代的洪流。这位艺术家名叫常玉,在艺术史的长河中,他如同遗落在角落的珍珠,闪烁着独特的光芒,却鲜为人知。
与他同时代的徐悲鸿,早已名满天下,桃李满门,而常玉却选择留在巴黎,在艺术的海洋里独自漂流,最终被时代吞噬。
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轨迹,不禁令人深思:究竟是命运的安排,还是性格使然?
贵少爷的落魄常玉的一生充满了戏剧性。他出生于四川南充一个富裕家庭,自幼接受良好教育,展现出非凡的艺术天赋。
20世纪初,他与众多怀揣艺术梦想的中国青年一样,踏上了赴法留学的旅程。在巴黎,他迅速融入了当地的艺术圈,与毕加索、马蒂斯等大师交往,他的才华得到了认可,作品也开始在各大艺术沙龙展出,并被一些收藏家收入囊中。
他甚至成为了第一个被收录进《法国艺术家名人录》的中国人,这在当时是极高的荣誉。
然而,就在常玉的艺术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时代的风云突变,他的命运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转变。1931年,国内局势动荡,家族企业破产,常玉失去了经济来源。
信息来源:常玉:我生命中一无所有,我只是个画家——界面新闻
同时,他的婚姻也出现了危机,最终以离婚收场。这一系列的变故,让常玉从云端跌落谷底,不得不面对生活的艰辛。
常玉的性格充满了矛盾。他一方面挥金如土,生活奢靡,另一方面又追求艺术的纯粹性,拒绝金钱的诱惑。
他出身富裕,早年在巴黎的生活可以用“纸醉金迷”来形容。他出手阔绰,被朋友们戏称为“贵族公子哥”。他喜欢拉小提琴,喜欢和法国女郎调情,喜欢在咖啡馆里谈天说地,日子过得潇洒自在。他似乎对金钱没有概念,花钱如流水,从不为生计发愁。
只是在艺术创作上,常玉却展现出截然不同的态度。他坚持自己的艺术理念,不随波逐流,不屈服于商业规则。
他卖画完全凭心情,看得顺眼,即使分文不取也心甘情愿;看不顺眼,即使出价再高,他也绝不妥协。这种任性的做法,让很多画商对他望而却步。
他似乎并不理解商业运作的规则,他认为艺术是神圣的,不应该被金钱玷污。他追求的是艺术的纯粹性,而不是商业上的成功。
这种矛盾的性格,在常玉的艺术生涯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他拒绝迎合市场,坚持自己的创作风格,即使在生活窘迫的情况下,也从未放弃对艺术的追求。
他最爱的三个题材是花卉、裸女和动物,尤其是裸女画,更是他艺术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笔下的裸女,大胆奔放,充满生命力,打破了当时人们对女性美的传统认知,也预示着他日后饱受争议的艺术之路。
常玉对艺术的执着,让他在困境中依然能够保持创作的热情,但也让他在现实生活中屡屡碰壁。他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与画商、朋友之间的矛盾不断,这无疑加剧了他人生的悲剧色彩。
他就像一个生活在象牙塔里的艺术家,对现实世界缺乏认知,最终被时代所抛弃。
艺术与现实的冲突信息来源:常玉个人拍卖纪录破三亿港元,生前寂寞无人知——新京报
1931年,对于常玉来说是命运的转折点。家族企业破产,兄长离世,切断了他的经济来源。
同时,婚姻的破裂让他失去了情感的支撑。双重打击之下,常玉不得不直面生活的残酷。他不再是那个挥金如土的“贵族公子哥”,而是需要为一日三餐奔波的落魄艺术家。
为了生存,常玉做过各种工作。他到餐馆端盘子,到出版社画菜谱,甚至去做水泥工、陶艺工。
这些工作与他所追求的艺术理想相去甚远,但却成为了他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生活的压力,并没有磨灭常玉对艺术的热情,反而让他更加珍惜创作的机会。他依然坚持自己的风格,不迎合市场,不向画商妥协。
只是,这种坚持也让他在艺术市场上举步维艰。他的“卖画看心情”的原则,让许多画商对他敬而远之。
他要求买家先付全款,作画过程中不允许观看,画完后不能提任何意见,这些“霸王条款”更是让许多画商难以接受。
与他同时代的日本画家藤田嗣治,凭借着圆滑的处事方式和对市场需求的敏锐把握,在艺术市场上风生水起。而常玉,却因为自己的固执和不妥协,逐渐被市场边缘化。
常玉与他曾经的伯乐——画商侯谢的关系破裂,更是雪上加霜。侯谢曾经对常玉的才华赞赏有加,并帮助他打开了巴黎艺术圈的大门。
但两人最终因为金钱问题和创作理念的差异分道扬镳。失去了侯谢的支持,常玉的画作更加难以销售,他的生活也更加窘迫。
生命与美的独特理解尽管生活困顿,常玉从未放弃对艺术的追求。他始终坚持自己的创作理念,用画笔表达他对生命和美的独特理解。
花卉、动物和裸女是他最常描绘的三个主题,它们贯穿了常玉的整个艺术生涯,也体现了他对自然、生命和人性的深刻感悟。
常玉的绘画风格独特,融合了中国传统绘画的笔墨意趣和西方现代艺术的色彩表现。
他用简单的线条勾勒出物象的轮廓,用浓烈的色彩填充画面,营造出一种原始、粗犷、充满生命力的艺术氛围。
他的作品不拘泥于形式,不追求写实,而是注重表达内心的情感和对生命的感悟。
他尤其钟情于裸女题材。他笔下的裸女,并非为了迎合世俗的审美,而是他对女性美的独特诠释。
她们或丰腴,或纤细,或慵懒,或奔放,展现出女性的多样魅力。
他用简洁的线条勾勒出女性的曲线,用大块的色彩渲染出女性的肌肤,让她们充满了原始的生命力,也流露出淡淡的孤独和忧伤。这些裸女,不仅仅是女性身体的展现,更是常玉对生命、孤独和人性的思考。
常玉的艺术,是他在困境中依然保持对美的追求的体现。他用画笔记录下他对生活的感悟,对生命的理解,对人性的思考。
他的作品,是他在喧嚣的尘世中,为自己构建的一片精神净土。
最后的孤独常玉的晚年,是在贫困和孤独中度过的。他蜗居在巴黎一间简陋的公寓里,靠着微薄的收入维持生计。
他依然坚持创作,但他的作品却很少有人问津。他曾经有机会改变自己的命运,1956年,中国文化艺术代表团访问巴黎,邀请他回国任教,但他拒绝了。
他也拒绝了朋友邀请他去台湾定居的建议。他选择了留在巴黎,独自面对生活的挑战。
常玉的孤独,不仅仅是物质上的贫困,更是精神上的寂寞。他与周围的世界格格不入,他的艺术不被理解,他的生活方式不被接受。
他像一个漂泊的游子,在异国他乡寻找着属于自己的归宿,却始终找不到停泊的港湾。
1966年的那个夏天,常玉的生命走到了尽头。煤气泄漏,夺走了他的生命。
他的离去,如同他的生前一样,悄无声息。直到一周后,他的尸体才被人发现。他躺在冰冷的地板上,腿上绑着厚纸板,胸口横着一本书,屋子里弥漫着刺鼻的煤气味。
两个月前,他不小心摔伤了腿,这或许是他生命最后的挣扎。
常玉的离世,是一个时代的悲剧。他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却在时代的洪流中被淹没。
他的故事,令人唏嘘,也引人深思。
笔者认为常玉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也充满了悲剧色彩。他的故事,引发人们对艺术与人生的深刻思考。
他是一位被时代遗忘的天才,他的艺术价值和人生经历,值得我们去铭记和反思。
他的故事提醒我们,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需要找到平衡点,才能最终实现自我价值,不被时代所吞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