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尾狐们常姓的涂山,到底在哪里?

国家人文历史 2024-06-03 18:22:35

近日,真人版《狐妖小红娘·月红篇》开播,守护涂山的狐妖姐妹重回观众视野。在各类仙侠剧中,“涂山氏”与九尾狐关系密切;在民间传说中,“禹娶涂山女”的故事也长期流传。那么,这座传说中有九尾狐的“涂山”到底在哪里?九尾狐又是什么时候“出现”在这里的呢?让我们接过东方月初的法宝,来一探这座神山的究竟吧。

真假涂山之谜

尽管涂山频频出现在各类文献材料中,但似乎没有人能确定这座山在哪里。不止我们不能,古人也不能。关于涂山具体的地理位置,历来众说纷纭。唐代苏鄂的《苏氏演义》给出了四种说法,即会稽(今浙江绍兴)、渝州(治今重庆)、濠州(治今安徽怀远)和当涂(今安徽当涂)。北宋乐史的《太平寰宇记》在山阴县、当涂县、濠州、钟离县、巴县条目下,也都有涂山的记录。而现在关于涂山的地理位置,有重庆南岸、浙江绍兴、安徽怀远、河南嵩县、山西夏县、山东诸城、江西九江、湖南衡山等十数种说法。其中,人气比较高的有重庆真武山、绍兴会稽山、安徽当涂山和河南三涂山四位选手。

重庆的涂山俗名真武山,别称南山,位于重庆市南岸区。东晋常璩(qú)《华阳国志》中称大禹娶妻的涂山在江州,南朝刘昭注《后汉书》时引杜预注,称涂山在巴国,均从此说。《水经注》中“江州”一条提及江北有涂山,山南有夏禹庙和涂君祠,庙铭犹存。清人《读史方舆纪要》支持杜预此说,清嘉庆年间的《四川通志》也描述涂山在巴县附近,称真武山左涂山顶的“真武宫”为“郡城第一屏障”。支持江州说的学者认为,禹的籍贯应在川渝地区。《史记》载禹的曾祖父、黄帝之子昌意娶蜀山氏女。昌意后世在蜀地繁衍,“禹兴于西羌”,大禹生于蜀,娶于蜀,合情合理。

绍兴的涂山即会稽山,位于浙江省绍兴市区东南部,原名茅山(不是有道士的那个茅山)、苗山,因禹会诸侯,计功于此,故改名为会计(会稽)山,现在是国家AAAA级景区。《说文解字》中称“嵞(tú,嵞山同“涂山”),会稽山……虞书曰:予娶嵞山。”《越绝书》中称禹娶妻的涂山离山阴县(在今浙江绍兴,不是今山西朔州山阴县)五十里。支持这种说法的学者多认为禹娶于涂山和会于涂山,都是在同一座涂山,就是绍兴的会稽山。

安徽的涂山位于蚌埠市禹会区西部和怀远县东南部,淮河东岸。东汉高诱注《吕氏春秋》称“涂山在九江,近当涂”。《汉书·地理志》中“九江郡,当涂,侯国”注引称此为禹所娶之涂山。《史记·夏本纪》大禹说“予辛壬娶涂山”,杜预注称涂山在寿春(治今安徽寿县寿春镇)东北,皇甫谧也称当时九江郡当涂县有禹庙,“则涂山在江南也”。《汉唐地理书钞》辑《太康地记》也将古当涂国所在的涂山作为禹娶涂山女和禹会诸侯之所。以上均为濠州涂山说的支持者。古往今来,这座涂山的风光也吸引了不少文学名家为之挥毫,唐代柳宗元《涂山铭》中赞曰“涂山岩岩,界彼东国,惟禹之德,配天无极”,苏轼《濠州七绝》之一写涂山“下有鲧庙,山前有禹会村”,宋濂《游涂荆二山记》中亦称“临濠古迹,惟涂荆二山最著”。

现代学者中支持濠州涂山说的也不在少数。这一派认为,大禹之时夏人的活动范围主要在豫西晋南地区,大禹治水地区主要是今天的黄淮流域。大禹沿颍水南下治水,娶当地涂山氏女,以联姻达成与东夷集团的政治、军事联盟,辅助在当地的治水工程,也是十分合理的。治水成功后,禹再于涂山会盟诸侯,“执玉帛者万国”,诸侯臣服于禹,夏朝的建立因此获得了坚实的基础。在涂山一带还发现了不少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也似乎可以呼应此说。

河南的涂山即三涂山,位于今河南省洛阳市嵩县西北,主峰称“女几山”,暗合涂山氏女娇之名。《山海经》中有“南望禅渚,禹父之所化”,《水经注》称此“禅渚”(即“三涂”)在陆浑县东。陆浑县即今河南嵩县,在禹都阳城(今河南登封市)西南,与《逸周书》中写周武王从有夏之居“南望过于三涂”的地理位置相符合。近代许多著名学者都是三涂涂山说的支持者。如闻一多《天问疏证》中称《天问》中“焉得彼嵞山女”的嵞山即三涂,在今河南嵩县。越人也自称为大禹后人,所以在会稽也有涂山,战国时人多以此山为禹娶妻之地。顾颉刚在《古代巴蜀与中原的关系说及其批判》中指出河南嵩山是禹的整个故事的核心,且《史记》载汉武帝在此曾见夏后启母石,也就是传说涂山氏女化作的那块石头。三涂山大约是熊耳山的东角,涂山即三涂山的简称。钱穆《史记地名考》引《水经注》称陆浑县西南王母涧北山上有王母祠,此山即古三涂山,禹娶涂山氏女传说应当就是指此处。所以,有一种可能,涂山红红应该说的是河南话呢。

此外,也有学者认为各地不同的涂山可能关联了禹的不同事迹。有人认为江州涂山是禹娶涂山氏生子之地,濠州涂山是禹治水即将竣工前大会诸侯之所,会稽涂山是禹即帝位后巡狩崩葬之所。也有人认为河南汝、颍上游至南阳一带为禹娶涂山氏之处,即二里头文化的南部地区,河南嵩县的故陆浑县南则为禹会诸侯的涂山,为二里头文化的中心地带。

以上这一长串实在很像绕口令,总的来说,大禹娶妻的涂山到底在哪里,自古至今争论繁多。而在这个传说逐渐丰满的过程中,不仅涂山的地望为人关注,更多设定也融入了这个故事,九尾白狐就是其中之一。

九尾狐的加入

禹娶涂山女的传说在早期流传中是十分简单的,但正因如此,它才易于被人接受,在后世流传中才被人们出于不同目的赋予了不同情节。《尚书·益稷》中禹说“予创若时,娶于涂山,辛壬癸甲”,意思是自己娶了涂山氏的女儿,结婚四天就治水去了。楚辞《天问》中有“禹之力献功,降省下土四方。焉得彼嵞山女,而通之于台桑?”而在《大戴礼记·帝系》中,涂山氏开始有了名字,即“女憍(jiāo)”。《史记》《列女传》中也记述了类似的故事,以上这些或言时间,或言地点,或言人名,总之都还相对简略。等到了《吕氏春秋》和《吴越春秋》,这个故事就变得更加丰满起来。《吕氏春秋》中记载禹在巡视治水之事的途中,见到了涂山氏之女,但禹还没有来得及与她举行婚礼,就到南方巡视去了。涂山氏之女就叫她的侍女在涂山南面迎候禹,她自己作了一首歌,唱道“候人兮猗”,就是说自己在等人,这就是“南音”之始。后来周公和召公曾在那里采风,而成《周南》《召南》。这篇故事的基本模式及“禹”“涂山氏之女”“妾”三人的角色分工,简直是后世才子佳人文学的范本,“男主+女主+女主丫鬟”正是此类小说戏曲的标配。如果说《吕氏春秋》还是基于现实的编排,《吴越春秋》就大胆把这个故事推向了玄幻的风格。书中写道:

禹三十未娶,行到涂山,恐时之暮,失其度制,乃辞云:“吾娶也,必有应矣。”乃有白狐九尾造于禹。禹曰:“白者,吾之服也。其九尾者,王之证也。涂山之歌曰:‘绥绥白狐,九尾痝痝。我家嘉夷,来宾为王。成家成室,我造彼昌。天人之际,于兹则行。’明矣哉!”禹因娶涂山,谓之女娇。取辛壬癸甲,禹行。十月,女娇生子启。

这里九尾白狐正式加入了这个故事,成为禹娶涂山氏之女的直接原因。如电影《封神》中纣王所言,九尾白狐确实曾经是祥瑞之一。先秦两汉时期的文献中,多见白狐、九尾狐为瑞兽的记载。例如《山海经广注》引《田俅子》曰“殷汤为天子,白狐九尾”。在这里,九尾白狐预示着天命在汤,殷商勃兴。那么,白狐如何从商兴之瑞变成夏兴之瑞的呢?这可能与汉儒对五行学说的改造有密切关系。

五行学派创始人邹衍认为“土德从所不胜,木德继之,金德次之,火德次之,水德次之”,这就是相胜的五德终始说。《吕氏春秋》中对其加以进一步的阐释,指出黄帝为“土气胜”,夏禹为“木气胜”,商汤为“金气胜”,周文王为“火气胜”,此后代周者必为“水气胜”。所以商朝尚白,九尾白狐的毛色正与之契合。而至于西汉末年,基于王莽篡权的政治需要,刘歆等一批汉儒对此加以改造,以木、火、土、金、水相生为由,创立了相生的五德终始说。他们用新的学说解释古史,从伏羲开始排列,夏禹排到了金德,商汤排到了水德,周文王排到了木德。所以白色就成了禹的“吾之服也”(是我的代表色,可以认为白色是禹的“幸运色”),在东汉成书的《吴越春秋》中,九尾白狐也就被换到了禹的故事中。相比涂山的九尾狐而言,青丘的九尾狐可能名气要更大些。《山海经》中曾三次提到九尾狐,称其在“青丘之国”或“青丘之山”,有学者认为这是指两地的两种动物,也有学者认为这应该是指同一地域,大约属于东海文化区的范围内,在今太湖一带。若如此,那青丘离安徽涂山和浙江会稽山都不算太远,狐狸们彼此串个门大约也是可能的。

在先秦至南北朝时期,九尾狐基本都被当作瑞兽。然而至于唐代,尽管《开元占经》中仍将九尾狐作为祥瑞之一,但它与政治的关系已然开始疏远,很少再作为被呈贡的瑞兽。而在笔记小说中,狐妖作怪的情节开始占了上风。至于宋代,九尾狐的形象更趋负面。宋真宗时宰辅之臣陈彭年因其“奸謟(tāo)”,被时人称为“九尾野狐”。在苏轼的众多周边小故事中,《渑水燕谈录》中有一则说他任杭州通判时,曾暂时主理州郡事务。新太守很快要来了,这时有一位营妓因自己年老,请求出籍从良。苏轼判道:“五日京兆,判状不难,九尾野狐,从良任便。”在这两则故事中,九尾狐均被作为贬义词汇。有学者认为,“狐”与“胡”同音,九尾狐形象的转变可能与中原王朝和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变迁有关。

涂山氏去哪儿了

现如今,涂山已经不再是汉族通行的姓氏之一。那么,曾经这个大禹的妻族,都去哪里了呢?

关于传说中大禹的妻子涂山女娇本人,广为流传的故事是说她化为了一块石头。颜师古注《汉书》时讲:大禹治水,通轩辕山,化为熊。他又怕妻子看到,就对涂山氏说,当需要她来送饭时,要听到鼓声后再来。一次,禹化熊开山,踏动石块,误落在鼓上。涂山氏听到鼓声,就来送饭,结果见到丈夫变成熊的样子,羞惭地离去了。她来到嵩山脚下,化为了一块大石。这时她已经怀孕,即将临盆。大禹赶来说:“还我儿子!”大石向北的一面应声而裂——启诞生了。自汉代起,启母石的故事流传了两千年,时至今日嵩山南麓仍有该景点。

而关于涂山氏一脉,有学者认为就是皋陶(gāo yáo,传说中东夷族的领袖,曾被舜任为掌管刑法的官)一族。《史记》所谓“皋陶之后,或封英、六”,即皋陶诸子及其后裔分布于安徽涂山周围。唐代司马贞称这两国“皆偃姓”,之后或因转音,皋陶之子伯益也被称为嬴姓之祖。《竹书纪年》中则讲伯益在夏初封为费侯,其子继承封国,以费为氏。此外,徐姓和舒姓可能是涂山氏后人最主要的姓氏。“徐”“舒”二字相通,“徐”“涂”二字亦可通转。春秋末年,居于淮泗一带的徐国被吴国所灭,彼时吴越结仇已深,徐国的一支逃到绍兴一带,可能投靠了越国。在绍兴曾出土过大批徐国铜器,其中䣄(tú)肴尹朁鼎上铭文有“丩津涂俗,以知䘏辱”,可能正是徐人继承祖俗,不忘忧耻的写照。

除却奔越的一支,吴灭徐后,还有一支徐国后裔奔楚。彼时楚救徐不及,“遂城夷使徐子处之”。又有部分徐人迁入今江西一带,在江西和湖北部分地区也曾出土过徐国铜器。

史书中的夏朝距离我们已有四千年之久,涂山的神话也随着人口迁徙播撒到了祖国各地。或许我们永远无法知道涂山红红应该讲河南话还是四川话,也不会亲眼见到一只长着九条尾巴的小狐狸。但只要永远怀揣着真诚与善意,我们也会是自己的“红线仙”。

参考文献

[1]董其祥:《涂山新考》,《重庆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第1期,第52-60页。

[2]李炳海:《从九尾狐到狐媚女妖——中国古代的狐图腾与狐意象》,《学术月刊》1993年第12期,第71-75, 78页。

[3]董楚平:《涂山氏后裔考》,《中国史研究》1994年第1期,第28页。

[4]李修松:《涂山汇考》,《中国史研究》1999年第2期,第3-12页。

[5]梁刚:《涂山再考》,《唐都学刊》2001年第1期,第171-173页。

[6]熊笃:《禹娶涂山氏地址考》,《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5期,第58-61页。

[7]彭邦本:《禹娶涂山新探》,《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年第5期,第159-161页。

[8]杨栋:《神话与历史:大禹传说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2010年。

[9]尹荣方:《“九尾狐”与“禹娶涂山女”传说蕴意考》,《文化遗产》2017年第1期,第105-110页。

本文系“国家人文历史”独家稿件,作者:周思雁

1 阅读:161

国家人文历史

简介:以历史的眼光解读新闻,用新闻的视角看待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