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览唐朝三十二个宦官世家,谁才是名副其实的最强家族?

恒鼎谈历史 2023-12-23 06:51:02

一、高力士家族

据《高力士神道碑》等资料,高力士本名冯元一,潘州(今广东高州市)人,祖上为北燕冯氏皇族,北燕灭亡后,其中一支浮海至岭南繁衍,世为当地豪酋,父冯君衡曾任潘州刺史。武则天圣历中镇压岭南獠人反抗,家业倾覆,被岭南讨击使李千里献入宫。后为宦官高延福收养,高力士及其兄弟遂以高为姓,号称渤海高氏。高力士妻为长安吏吕玄晤之女,养子高承悦、高承信,另有一养女。高承悦并非宦官,至其子樊景超时恢复本姓,唯宦官养子高承信仍以高为姓。高承悦之例证明以非宦官为嗣子延续香火是不可靠的,其后宦官一般以宦官为嗣子。高力士事迹人所周知,此不赘述。其家族在肃宗时期遭到李辅国等人的打压,后人至唐末宣宗大中时仍较活跃,却未能跻身四贵之列。

二、骆奉仙家族

骆奉仙,肃、代时期著名权宦,两《唐书》、《通鉴》等或作骆奉先,“仙”“先”混用,但佛经题名及出土墓志皆作“仙”字。骆奉仙与朔方节度使仆固怀恩,约为兄弟,受封江国公,足见其炙手可热。骆奉仙有养子骆元光。骆元光本西域安息国人,德宗奉天之难时有大功于国,赐名李元谅。骆奉仙两《唐书》无传,李元谅非宦官,被赐李姓后,与骆氏脱离关系。今唯有借助其养子骆明珣墓志才能对其家族略有了解。

墓志云骆氏本会稽人,此会稽非江南之会稽,而是指瓜州长乐郡。十六国时期,瓜州曾置有会稽郡。《通典》卷一七四《州郡典》瓜州条:“苻坚徙江汉之人万余户于敦煌,凉武昭王遂以南人置会稽郡。”安史之乱后,康姓等西域粟特人为掩盖与安禄山同源,多以会稽人自居。骆奉仙入宫之前为西域胡人,收养来自安息的骆元光为养子,以及与仆固怀恩约为兄弟,也就不足为奇了。

安史叛乱期间,朔方、四镇等官军中多有胡族将领,骆奉仙被重用与其族属有一定关系。德宗以后,骆氏逐渐边缘化。骆奉仙养子骆明珣为兴元元从,扈从德宗出奔梁州,贞元末为华清宫使,宪宗朝官止为东渭桥监军,长子骆朝宽,文宗大和初为飞龙副使。唐末昭宗时有神策中尉骆全磌,疑出自此家族。

三、鱼朝恩家族

鱼朝恩,泸州泸川人。玄宗天宝末入宫。肃宗至德初,监李光进军,转战河北,收复两京,深得肃宗信赖。乾元元年,九节度之兵与安史叛军在相州决战,官军不置统帅,以鱼朝恩为观军容使。官军溃败后,鱼朝恩退守陕州。代宗广德元年,吐蕃寇长安,代宗奔陕,鱼朝恩以神策军扈从代宗返京。神策军成为禁军主力后,鱼朝恩专典禁兵,与代宗发生矛盾。大历五年被代宗与宰相元载合谋所诛。

鱼朝恩有一宦官养子鱼令徽。另有武将养子尚可孤。尚可孤,鲜卑族宇文部人,世居松漠。安史之乱时,归顺朝廷。鱼朝恩养以为子,改名鱼智德,率神策军驻守扶风、武功。鱼朝恩伏诛,朝廷赐名李嘉勋,德宗奉天之难时,尚可孤与李晟等人合军收复长安,朝廷复其旧名,封冯翊郡王。

从尚可孤之例来看,代宗虽诛鱼朝恩,但罪止一身。《续集》大历〇一九《孙希严妻刘氏墓志》,载鱼朝恩妻刘氏为内常侍孙希严妻之姐,鱼朝恩与大宦官孙希严为连襟,已呈盘根错节之势,诸养子虽受一时禁锢,仍有机会东山再起。德宗重回宦官典兵之路,用事者窦文场、焦奉超等皆鱼朝恩旧部,贞元中德宗高规格为鱼朝恩平反,为其立神道碑,命吴通玄、吴通微兄弟撰文书丹。鱼氏家族应得以逐步复苏。文宗末与仇士良一同迎立武宗的右神策中尉鱼弘志,很可能就出自鱼朝恩家族。朱全忠尽诛宦官,西川监军鱼全禋被王建藏匿获免。

四、董秀家族

代宗永泰二年首置掌枢密一职,董秀为第一任枢密使,结交元载,权倾一时,大历中伏诛。董秀次子董文萼墓志今已出土。

董秀,河中宽鼎人。祖董思,父太子洗马董琳,皆非宦官。董秀为此家族的第一代宦官。董秀掌枢密后,拜左卫将军、知内侍省事、魏国公,食实封三百户。大历中董秀因结交元载伏诛,德宗即位后,念元载庇护之功,董秀后人复得进用。次子董文萼,建中初拜殿前内养,贞元中,参与唐蕃清水之盟。德宗崩,充入回鹘告哀使,元和初为幽州监军,元和十年卒。董文萼三子承悦、承忻、承怡,承忻、承怡先文萼而死,承悦颇受任用,为殿前内养,两度充入新罗、渤海使。墓志称其受承忻牵连,贬守桥陵,据此推论,承忻、承怡恐非善终。宪宗以后,此家族与皇权疏远,无居要职者。

五、王希迁家族

王氏是唐代宦官中的大姓,玄宗时期的王尚客是较早见诸记载的大宦官。安史乱后,最为著名的权宦是王希迁。王希迁本鱼朝恩麾下。代宗永泰元年平定仆固怀恩之乱时,王希迁监神策军击败仆固玚大将姚良。德宗兴元元年,神策军始分左右厢,王希迁复与窦文场分监勾当神策左右厢兵马。王希迁是右神策军的奠基者,贞元中后卒,霍仙鸣代为监勾当。王希迁妻陈岫先,是自幼入宫的宫女,德宗奉天之难时保护国玺有功,选配为婚。六位养子皆以国字连名。元和十一年,养子王国文官至内弓箭库使,因结交狂妄,与其弟国良、国成一并被贬为白身。王希迁夫妇都虔诚奉佛,元和十四年宪宗迎佛骨时,陈氏出家为尼,法号那罗延。其现存史料中,王茂玄、王元宥等权宦皆未言及王希迁为其先祖,其直系后人或已中衰。《尼那罗延墓志》提及王希迁孙辈王英建等,也为宦官。

六、孙荣义家族

孙氏是唐代较早的宦官家族。据于邵《孙常楷神道碑》、权德舆《孙荣义神道碑》,孙荣义本吴郡人,后迁入长安,为京兆泾阳人。孙荣义曾祖孙翣,明经及第,祖孙庭玉,右金吾中候,皆非宦官。孙庭玉三子,除长子嘉宾外,余二子知古、常楷皆于玄宗开元天宝年间入宫为宦官,颇得委任。孙知古曾监郭子仪军,也曾奉使魏博,讽毁安史祠庙。朱泚之乱时,孙知古陷贼庭,曾谏止朱泚搜捕朝臣家人,德宗反正后这一家族没有受到打击。孙知古子孙荣义,德宗贞元十九年为右神策军护军中尉,宪宗元和初致仕。元和后孙氏无显宦者,疑顺宗永贞内禅时孙荣义态度模糊,遭到疏斥。

七、焦希望家族

焦希望,京兆泾阳人。曾祖焦跃,参与太宗辽东之役,祖焦法满,绛州司马,父焦孝憬,不仕。焦希望出自没落下层官吏家庭,代宗时为陕州元从,德宗东宫旧臣,德宗即位后,深受信赖,命监射生军。贞元五年射生军改组为神威军,继领其军。贞元十二年,神威军置中护军,焦希望为左神威中护军。贞元末焦希望卒,吴通微为其撰写神道碑。

神威军(即射生军),也是宦官主掌的北门军,比起自边军的神策军更接近皇帝,是神策护军中尉扩张势力的绊脚石,政治权力遭到挤压。宪宗元和中神威军被缩编为天威军,最终被神策军吞并。焦氏家族与神策军系统缺乏渊源关系,其养子焦朝荣等难被重用。

《续集》会昌〇一九《焦仙芝墓志》,焦仙芝曾祖王大冲,房州刺史,祖焦奉超,兴元元从功臣,广平县开国公。不载其父名字及官历。《金石录》“鱼朝恩碑”条:“右唐鱼朝恩碑,吴通玄撰,通微书。朝恩虽以谴死,然其徒如窦文场、焦奉超者,犹居中用事,故德宗朝诏为立碑。”贞元中与窦文场地位相当者即焦希望,故知焦奉超即焦希望,“希望”二字或为后来德宗赐名。文宗时幽州节度杨志诚怒不得仆射官号,扣留送春衣使焦奉鸾,此焦奉鸾当为奉超兄弟。焦仙芝有昆弟焦仙晟,穆宗初焦仙晟奉使幽州,赐幽州节度使刘总私宅寺额报恩寺,会昌中为武德使。有养子焦惟彦,另有一养女,嫁给阴山吐突氏,即吐突承璀后人。

八、张尚进家族

张尚进,德宗时兴元元从,右神威军中护军。张氏以清河为郡望,盖为虚托。其养孙张叔遵墓志已出土。据墓志,张尚进之子张元振为内弧矢官,敬宗朝染工张韶之乱时有射杀张韶之功。张元振养子张叔遵、张叔建,并无显宦。张叔遵为交趾人,养子张全杲,侄张全训、张全咏。

九、俱慈顺家族

俱慈顺,京兆三原人,德宗时宦官。其墓志于西安出土。墓志撰者翰林学士吴通微。吴通微为德宗宠臣,由其撰写墓志者皆当时贵要。志云“嫡妻令子,克茂其清风;故吏门生,多升于贵列”。吴通微没有点名其子嗣姓名,但是人所周知,贞元时期最著名的俱姓权宦为俱文珍。

俱慈顺,开元中入宫,墓志称其“长于应机,敏于专对。故得以备侍臣之列,近天子之光……代宗之□有遐荒,今上之践登大祚,莫不任重喉舌,寄惟腹心。朝承睿谟,夕献归奏”,极可能其职即枢密使(掌枢密)。贞元初,唐蕃平凉会盟,吐蕃劫盟,会盟使崔汉衡及列将六十余人被吐蕃所劫,其中包括宦官俱文珍。崔汉衡、李国清(宦官)等长期被吐蕃扣留,仅以俱文珍、马宁、马弇归唐。马宁、马弇等为马燧子弟,俱文珍得释,或与俱慈顺有关。盖吐蕃劫盟突袭长安计划破灭,不想进一步激怒秉权者。

俱文珍贞元中为宣慰使出使云南,又为宣武监军使,平定宣武骚乱,入朝掌枢密。永贞革新时,俱文珍反对王叔文,扶持宪宗继位。宪宗讨刘辟之乱,充高崇文监军,可谓权倾一时。元和中俱文珍被宪宗赐名刘贞亮。《新唐书·刘贞亮传》云:“刘贞亮,本俱氏,名文珍,冒所养宦父故改焉。”又云:“宪宗之立,贞亮为有功,然终身无所宠假。”按元和二年,俱文珍监高崇文军讨伐西川刘辟之乱时犹作俱文珍,其改称刘贞亮必在其后。时俱文珍早已是功成名就的权宦,其故吏吐突承璀更是红得发紫,完全没有必要另寻养父,更诡异的是俱文珍监军收复西川,却没有得到褒扬,元和中,白居易还在抨击其擅杀东川节度使。笔者疑俱文珍改名换姓,或许是在规避擅杀朝臣的舆论攻击。元和九年,宪宗追念其功,命归登撰《知内侍省赠开府刘贞亮碑》,惜已失传,俱文珍“无所宠假”的内幕不可考。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俱文珍改名刘贞亮后,俱氏家族自此走向衰退。

俱文珍所认养父刘氏,史失其名。《碑林续编》一八一《刘文遂墓志》,志主刘文遂卒于武宗会昌元年,年五十,其父刘贞让,奚官局令,祖刘仙鹤,大盈库使,曾祖刘思贤也是宦官。刘贞亮与刘贞让连名,生活年代相近,更巧合的是,刘文遂籍贯也是京兆三原。从这些迹象判断,俱文珍改名刘贞亮,与刘贞让为兄弟,其养父极可能就是大盈库使刘仙鹤。与俱文珍共同拥戴宪宗的枢密使刘光琦也是京兆三原人,元和初三原籍宦官可谓盛极一时。

一〇、刘光琦家族

刘光琦,京兆三原人,墓志作刘光奇,两《唐书》《通鉴》等多作“刘光琦”。其父刘如珣名字中有一“珣”字,根据古人取名习惯,疑以墓志中不从玉的“奇”为是。

《刘渶浰墓志》载刘光琦之祖刘思忠为普通百姓。《大唐西市博物馆藏墓志》(下简称《西市墓志》)二五二《刘思贤玄堂记》有宦官刘思贤,刘思贤籍贯也为京兆三原人,当为刘思忠的同辈兄弟,此宦官家族可上溯至唐前期。刘思贤为内常侍,属开元天宝之际的高级宦官,屡次往幽州等地监军宣慰。刘思贤曾祖刘演,徐州刺史,祖刘筠,弘农郡全节府左果毅都尉,父刘感,为普通百姓,无官宦。刘思忠子刘如珣明经及第后早死,家境衰败,或因刘思贤的引荐,其子刘光琦也入宫为宦官。从家世上看,刘光琦属于较为典型的“良胄入仕”。顺宗朝,刘光琦激烈反对王叔文新政,定册逼顺宗内禅,元和初,因功迁掌枢密。刘光琦约元和六年病故,因其去世稍早,权势被梁守谦取代,后人未能有居四贵者,但仍属上层宦官世家。刘光琦第四子刘渶浰,文宗大和中为巡边使。另一养子刘渶润,位至左神策中尉副使,其妻杨珽即权宦杨志廉侄养女。

一一 、李辅光家族

李氏为宦官中的大族。李辅光,字君肃,京兆泾阳人。曾祖李望,京兆府华原县令,祖李万靖,泾王府长史,父李思翌,泾州仁贤府左果毅。李辅光出自中小官吏家庭,建中初,以良胄入侍。肃宗时有掌控禁军的权宦李辅国,李辅光与之连名,但活动年代稍晚,不知是否出自同一家族。李辅光晓兵法,勇于任事,深得德宗信赖。贞元中为河东监军十余年,节度使严绶唯诺而已。

德宗崩后,李辅光被征入朝,后出为河中监军。四位养子,除次子李仲昇为河东保宁军军使外,其余三子皆为宦官。

一二 、第五玄昱家族

第五家族是中晚唐时期的宦官大族。第五为京兆大姓,肃、代时期有著名的理财专家第五琦。第五琦天下租赋皆输内库,很可能得到宦官第五家族的支持。

德宗贞元十四年,第五守亮代霍仙鸣为右军中尉。宪宗元和二年第五国珍为右军中尉。元和中又有右军中尉第五从直,陈仲安先生认为第五从直即第五国珍的异名。第五国珍父第五玄昱墓志今已出土。第五玄昱为第五家族的第一代宦官,安史乱后,任河西陇右副元帅并怀泽潞监军使,长期监护李抱玉军,代宗大历十二年卒。墓志载第五玄昱有嗣子第五国进等,第五国进官太子左赞善大夫,应非宦官。早期权宦如高力士等常以非宦官为嗣子,但同时还有宦官身份的养子。第五国珍与第五国进连名,当即第五玄昱的宦官养子。传世文献中又有第五守进,也出自这一家族,惟其与第五国珍关系不可考。贞元八年昭义节度使李抱真卒,德宗闻讯后急遣中使第五守进驰入宣慰,刺探军情,即是利用第五家族与李抱玉兄弟的渊源关系。《册府》卷六六五《内臣部·恩宠门》:“第五守进为内侍省内常侍,贞元十四年为神策护军中尉,赐名守亮。”第五守亮、第五国珍相继为右军中尉,荣宠一时。

元和中梁守谦由枢密使迁右军中尉,第五家族在右神策军中的势力遭到沉重打击,此家族几乎一蹶不振。昭宗天复三年,朱全忠围昭宗于凤翔,昭宗杀两军中尉韩全诲、张彦弘后,以御食使第五可范为左军中尉。第五可范很可能来自第五家族,但此时已无任何实权,不久即被朱全忠所害。

一三、吐突承璀家族

吐突承璀,字仁贞,《新唐书》本传称其闽人,也有学者疑其为闽岭进献的“私白”,《元和姓纂》则称其为代人。吐突氏为代北复姓,吐突承璀后人墓志或爵号中皆以“阴山”为郡望,其族属或为鲜卑人。当然,由于吐突承璀父祖名讳皆不可考,我们不能排除其本闽人,入宫后被吐突姓宦官收养的可能性。德宗贞元十年,南诏内附,吐突承璀为入南诏宣慰使俱文珍小使,后俱文珍为汴州监军,承璀仍为僚佐。承璀喜好言兵,宪宗即位后,擢为左军中尉,元和中率神策军出讨成德王承宗,久而无功,出为淮南监军,征入仍为左军中尉,元和末与宪宗一同遇害。

吐突承璀养子可考者有吐突士晓、吐突士昕、吐突士晔。吐突士晔宣宗朝任右神策中尉。《刘禹锡集》卷一四《谢中使送上表》记元和八年吐突仕(士)晓护送容管节度使窦群赴镇。《册府》卷六六九《内臣部·谴责门》载敬宗宝历中吐突士昕为入新罗取鹰鹞使,因藏匿贡物被流配恭陵。

一四、梁守谦家族

梁守谦,墓志称安定梁氏,据其弟梁守志墓志,本姓王氏,其父王庭因外家梁氏无嗣,过继梁希倩为子。梁庭无宦,盖因生活逼迫,二子皆入宫谋生。梁守谦入充宦官,梁守志则投充神策军。梁守谦贞元中十余岁时入宫,属于典型的“良胄入仕”。他幼年处于寄人篱下的生存环境,养成小心谨密的性格,故仕途迁升很快。宪宗元和朝历学士院使、枢密使、右神策中尉等职。任枢密使期间,参与指挥平淮西之役,任右军中尉期间,经历宪宗、敬宗遇弑案等。文宗大和初病卒,年四十五岁。

梁守谦主军期间,屡经弑逆之事,颇涉隐晦,两《唐书》不为立传。其家族墓地位于长安城东白鹿原,迄今出土《梁守谦墓志》《梁守志墓志》《梁守志妻赵氏墓志》《梁承政墓志》《梁守谦子妻刘氏墓志》《梁守谦母梁宝威德墓志》(拟收《新中国出土墓志·陕西卷(肆)》,尚未得见)等六方墓志,长安城南高阳原另出土有《梁守谦女郭文幹妻梁氏墓志》。通过这些地下史料,我们对梁守谦死后,其家族动向可有大致了解。梁守谦妻南阳韩氏,有养子梁承敏、梁承度、梁承乂、梁承汶、梁承政等五人,养女二人。其弟梁守志,在梁守谦死后,出为富平镇将,十年不迁。开成三年所立《梁守志墓志》称其“内侍仁叔,开府令弟”,则梁守谦有一子官至“内侍”,地位颇尊。近年此“内侍”之妻刘氏墓志已出土。墓志题作“唐故宣徽使赠内侍梁公彭城郡刘氏夫人墓志铭”,可知“内侍”为其赠官。开成三年已用赠官称之,其人必卒于此前。大和二年梁守谦葬时,养子中仅次子梁承度地位稍高,充任沂海监军,推测此宣徽使或即梁承度。梁承度短暂地享受梁守谦的余荫,旋卒于文宗朝,不知是否卷入李训、郑注诛除宦官的事件。梁承政卒后,三位养子梁全柔、梁全方、梁全略,直至三四十年后的咸通末年仍无显宦。梁守谦幼子梁承政,也长达一二十年未被授职,宣宗大中六年始被收为内养。盖梁守谦遭到皇帝或敌对宦官的阴忌,诸养子养孙多疏斥不用。

梁守谦势力范围在右神策军。一弟梁守志穆宗初被安插至左军,以监视其动向,梁守志子复供职右神策军。一子所娶刘氏,两妻兄分为右神策军南仓使、右神策军好畤镇将。一女嫁右神策军散兵马使郭文幹,生二子亦皆供职右神策军。梁守谦家族结构是唐代宦官通过婚姻与神策军融为一体的典型案例。

一五、马存亮家族

马存亮,字季明,河中人,德宗贞元中入充宦官,祖、父皆无显宦,父马操为房州长史,也属“良胄入仕”之列。宪宗朝为左军副使,敬宗时为左军中尉。平定染工张韶之乱,因请雪吐突承璀之罪,遭到右军排挤,出为淮南监军,文宗朝入为飞龙使,大和六年卒,年六十三岁。《新唐书》认为马存亮、西门季玄、严遵美三人为唐代宦官中的贤良者。妻王氏,也为宦官显赫家族,有养子四人,皆以元字连名。武宗会昌中马元实出使河东,受其贿赂,虚张贼势,被李德裕识破。马存亮神道碑中长子末字缺,宣宗即位时有左军中尉马元贽,马存亮为第一代宦官,有其他宦官兄弟的几率不大,马元贽或即其人。《西市墓志》四四四《江师武墓志》,书者为江师武外甥,内仆局丞马全䋭,江师武伯姊为马元贽之妻,故可知马全䋭为马存亮孙辈。宣宗朝有凤翔监军使马公度、枢密使马公儒,此二人以“公”字连名,地位显赫,疑也出自马存亮家族。

一六、刘弘规家族

刘弘规,本名湛然,京兆云阳人,曾祖刘恩,同州白水县令,祖、父仅有武散职,属低级武官。从出身看,也属“良胄入仕”。其妻李氏,潼关镇遏兵马使李文皓之女。刘弘规为宪宗元和年间重要宦官,历职丰富。墓志称其“两监河东、一护淮南,一内飞龙,再掌枢密。改内庄宅、鸿胪礼宾等使,迁左神策军护军中尉”。文宗开成末有枢密使刘弘逸,与刘弘规连名,唯所处时代较晚,不知是否其弟。

刘弘规家族植根左神策军。养子刘行深武宗朝为枢密使,宣宗朝为右神策中尉,懿宗末为左军中尉,定册迎立僖宗,僖宗乾符四年(877)致仕。需要指出的是,刘行深之名,又见于《福建通志》,《福建省刘氏族谱丛书·福安市卷》竟以刘行深为其始祖。事虽虚妄,但却侧面反映刘行深为闽人,盖故乡宗人,以其光宗耀祖,久而不晓其宦官身份。

唐末囚禁昭宗的权宦刘季述,《旧五代史·李振传》记其兄为宣武监军刘重楚,据《刘中礼墓志》等出土文献,刘重楚为刘中礼养子,刘行深养孙,则刘季述也出自刘弘规家族。

一七、彭献忠家族

京兆三原人。其父彭令俊,内侍省内谒者监。彭献忠,德宗建中三年入宫,贞元末为教坊使,顺宗内禅时有拥戴之功,元和初迁飞龙使,历左神策军副使、弓箭库使,元和六年至元和十二年为左神策军中尉。彭献忠长期作为吐突承璀副手,吐突承璀被出为淮南节度使后,代吐突承璀执掌左军,此人应属吐突承璀亲党。吐突承璀遇害后,家族失去所恃,彭氏后人多无显职。

一八、朱孝诚家族

朱氏是唐代宦官集团中重要的家族。德宗奉天之难时,有宦官朱重曜,与朱泚同姓,被引为谋主。贞元中陆贽为相时,负责传宣密旨的是中使朱希颜。德宗、宪宗时期有屡次奉使监军的忠武监军使朱孝诚。唐末朱温篡唐时犹有尚食使朱建武,被朱温所害。

朱孝诚,祖父朱游仙、父朱珍□皆非宦官,弱冠入宫,与梁守谦等一样,属“良胄入仕”。朱氏郡望有时虚托江南吴郡,实为京兆三原人,与俱文珍、刘光琦等来自同一地方。贞元中朱孝诚为诸镇监军,元和初,招抚岭南溪洞蛮张伯靖,监北镇时请城天德军,讨李师道时复为监军,战事结束后充忠武监军使,元和十五年卒。朱孝诚官历与河东监军使李辅光颇为类似,累年在藩镇监军,虽然权重一时,但无法积累人脉,二子朱仕俛、朱仕伦皆为宦官,仕途并不通显。

朱氏是一个典型的混合型家族,宫内并非高级世家,但宫外却有一规模庞大的非宦官亲族。《碑林续编》一九一《朱士幹墓志》,志主朱士(仕)幹虽非宦官,但志中明确记载内仆局令朱仕伦为其兄,则属朱孝诚家族成员之一。墓志记载,朱仕伦“辅翼禁闱,银章朱绶,或逯逯侍卫,或监抚远藩,其私计盈虚,实赖府君之恤备”,宦官当差出使,产业则由非宦官身份的兄弟代为打理,这为研究宦官家族生存形态提供具体实例。

《朱士幹墓志》记其祖朱霜,叔祖朱朝顺。《八琼室金石补正》卷七二收录崔锷《内寺伯朱夫人赵氏合附墓志》(另见《汇编》大和〇七九),朱某有养子朱朝政。朱朝政、朱朝顺当为兄弟。据《金石补正》所考,文宗大和五年,新罗王彦昇死,源寂为新罗册哀使,朱朝政一同奉使,返朝迁门使。

一九、王守澄家族

王守澄,《新唐书》称史亡所来,唯知有一弟守涓,任武宁监军。《续集》大和〇二五《湖南监军使王府君墓志》,志主王府君卒于大和三年,有二养子。长子王守洪,次子王守润,二人与王守澄、王守涓连名,当为堂兄弟关系。此《王府君墓志》漏书名讳,但叙世系甚详。王氏本京兆人,曾祖王玄爽、祖王游仙皆普通百姓,其父王明哲为第一代宦官,代宗或德宗初入宫,扈从德宗至梁州。从世系上推断,王守澄为王明哲的养孙。另据《汇编》大中〇三二《王守琦墓志》,王守琦与王守澄等连名,时代相近,当为兄弟。墓志称王守琦为酒坊使王意通第九子,可见王守澄家族也是一个庞大的宦官家族。

二〇、仇士良家族

仇士良,字匡美,循州兴宁(今广东兴宁)人。祖上三代都是宦官,其父仇文晟有一弟仇文义。仇氏是一个颇具规模的家族,仇士良后更为炙手可热。仇士良为宪宗东宫旧宦,宪宗即位有翊戴之功,文宗朝为神策中尉,甘露之变后大肆屠杀朝官,贪酷一时。武宗为其所立,实则忌之,仇士良死后将其抄家。仇氏根基深厚,武宗虽去仇士良,但无法根除仇氏势力。宣宗非次得立,实则出自仇氏等家族的策划。大中五年,宣宗公然为仇士良立碑纪功,自有其深意。宣宗以后,仇氏家族得以复兴。仇士良五个养子,除次子曹州刺史仇亢宗外,余下四子都是宦官。仇士良叔父仇文义,与王氏家族联姻,其妻王氏即枢密使王元宥之妹。仇文义自身有六位养女,除次女不甘摆布,出家为尼外,其余五女分别嫁给王氏、严氏等宦官。不仅如此,仇氏家族还给宣宗进献一女,有专房之宠,为宣宗生下二子,被册贵妃。懿宗咸通中,仇士良幼子仇从潩已擢居高品。昭宗时又有右神策中尉仇承坦。

二一、宋守义家族

宋氏属唐代宦官中的中层官僚家族,早在玄宗开元时期,就有广平宋氏宦官,至晚唐则上升为上层世家。宣宗大中五年有左军中尉宋叔康,唐末昭宗时复有枢密使宋道弼,一姓有两位“四贵”,其权势可见一斑。

宋叔康无墓志出土,家世等皆不可考。今碑林博物馆收藏有大中年间宦官宋伯康墓志。宋伯康官宦不显,但其养父宋守义则是文宗朝权宦。《金石萃编》卷六六《元惟清书幢》记宪宗元和十三年迁移经幢时“副使,内寺伯、赐绯鱼袋宋守义”,时其位秩尚卑,据《新唐书·仇士良传》,甘露之变时,宋守义为大盈库使,与仇士良一起劫持文宗还宫。宋守义又自号斩斫使,大肆屠杀士人。宋守义被赠骠骑大将军,墓志称“盖代之功,标于国史”,当指甘露之变劫持文宗事。宋守义是宋氏发迹之始,宋伯康墓志铭文称“门传秘辅,世效忠贞”,枢密使宋叔康很可能也出自这一家族。

二二、似先义逸家族

似先为鲜卑姓氏,《似先义逸墓志》云:“昔周孝王□□□有酷肖其先者,命为似先氏,其后或居辽东,或迁中部。”唐初有昭文馆学士似先谌,鸿胪少卿似先翰等。宦官世家中的似先氏,代表人物为文宗、武宗朝的权宦似先义逸。

似先义逸,字仁休,其祖似先凤荣不仕,父似先进之,随州长史。似先义逸为第一代宦官,贞元中入宫,在“良胄入仕”之列。宪宗元和初为内养,但未得大用。穆宗朝送太和公主出降回鹘,敬宗初出使幽州,展示其吏能。后历内外客省使、琼林库使。文宗谋诛宦官,为分宦官之势,遣似先义逸等为巡边使。甘露之变后,义逸入为辟仗使,出监荆南,入为翰林使、庄宅使兼鸿胪礼宾使。武宗讨泽潞刘稹之乱,以似先义逸为河中、泽潞行营监军使,颇有军功。武宗灭佛时,为大盈库使,“清废佛祠一所,新帑舍五百闲”。授弓箭库使,不久致仕,宣宗大中四年卒于家,年六十五岁。《通鉴》卷二四九记宣宗大中六年镇压果州所谓“鸡山贼”(实为被逼反抗官府的饥民),称“王贽弘与中使似先义逸引兵已至山下,竟击灭之”,似先义逸早卒,《通鉴》必有讹误。

似先义逸致仕比较蹊跷。其妻范氏虔诚奉佛,或因此与武宗有矛盾。墓志称范氏在义逸卒后,“常持佛书,以求冥助……前后为公追福,免臧获数人,施别墅及器玩、舆马并夫人之衣服、簪珥入仁祠者,仅若千万”。义逸生前聚敛的巨万家资很可能被大量耗散。似先义逸有五养子、四养女,诸养子宣宗朝未被重用,但此家族一直延续至唐末。昭宗诛禁军节将李顺节,动手者为宦官供奉官似先知。

二三、李敬实家族

李唐王朝也有一些李氏宦官家族,但这些家族多不攀附陇西李氏或赵郡李氏等士族高门。其中一支为京兆高陵人。据《汇编》大中〇五二《李从证墓志》,李从证,关内高陵县人,曾祖李温为平民,祖李进超,兴元监军。进超有子李行邕、李唯宁。李行邕三子,汴州监军李忠义、宫教博士李从诫、神策中尉刘行深僚佐李从证。李唯宁为奉天定难功臣,有子李从义,临泾监军。李从义养子李敬实,为武宗、宣宗时期的重要宦官。

李敬实,宪宗元和初入宫,穆宗时为宣徽库家,文宗大和七年充内养。武宗会昌初往天德军招谕黠戛斯,平泽潞时监天井戍军,战事结束后拜右神策都判官。宣宗大中四年,除广州都监兼市舶使。秩满入为翰林使、琼林使、宣徽鹰鹞使、内园栽接使、军器使等,懿宗咸通初卒,年五十九岁。

唐代宦官中其他李氏家族。《汇编》光化〇〇一收录宦官李令崇墓志。李令崇为唐末人,昭宗末枢密使吴承泌僚佐,曾祖李清,右神策军军士,参与德宗奉天之难,祖父李仲璋、父李从遂皆为宦官,担任过内府局令。李令崇家族、李敬实家族祖先李温、李清,名字相近,李令崇父李从遂与李从证兄弟连名,或许此两家族存有一些关系。整体上看,李辅国之后,李氏宦官多不居权要之位。盖宦官政治形成之后,李唐皇室对李姓宦官多有戒心,其他姓氏宦官世家对李姓宦官也不十分信任,难以跻身宦官核心集团。

二四、李好古家族

唐代宦官中有两位李敬实。除去前面提及的宣宗朝岭南监军使李敬实外,另一李敬实约生活在德宗时代,且为此宦官家族的始祖宦官,这一家族最知名的宦官是其养孙李好古,为与前一李敬实相区别,姑称为李好古家族。

李敬实出自京兆长安李氏,官至掖庭局令员外同正,至少有五位养子,应颇具影响力,唯其事迹诸史失载,养子李昇荣墓志今已出土。《李昇荣墓志》云:“公讳昇荣,京兆长安县人也。曾祖厚余,皇不仕;祖文岌,皇不仕途;父敬实,皇朝议大夫,行内侍省掖庭局令、员外置同正员……公即局令第五子也……有子二人,长曰孝钧,承务郎、内侍省掖庭局监作、员外置同正员、上柱国;次子孝锷,上轻车都尉。”李昇荣为宪宗元和朝宦官,以此推之,李敬实约德宗择“良胄”充宦官时入宫。

李敬实养孙李好古,其名见于正史。《旧唐书·王守澄传》载大和九年,“帝令内养李好古赍鸩赐守澄,秘而不发”。李好古是鸩杀王守澄的亲历者,其墓志近年也已出土。志文云:“公讳好古,字慕真。曾王父讳岌,不仕。王父讳昇荣……洪、邠两州监军。皇考讳孝温……鄜、广、山南西道三镇监军……公鄜广大夫之次子也。”李好古父李孝温不见于其父李昇荣墓志,此人历三镇监军,不当漏书。若非另有缘故,或即李孝钧的同音讹写。《李好古墓志》在李文岌和李昇荣中间缺少李敬实这一辈人,这种错辈情况,一种可能为年代稍远,记忆模糊致误,另一种可能就是咸通四年李好古卒时,原岭南监军李敬实正显赫一时,为避免世人误会而特意省去。据墓志,李好古敬宗宝历二年入仕,其妻即仇士良养女,文宗用李训、郑注计谋,以仇士良对抗王守澄,将李好古收为内养,极尽笼络之意。大和九年文宗遣李好古鸩杀王守澄。甘露之变后,因其为仇士良之婿,出任左神策军副使,后转右神策军副使,以便于监控右军。会昌初为大盈库使,武宗疏忌仇士良,李好古出为河中、襄阳监军,会昌末入为营幕使、军器使。宣宗立,仇氏家族复兴,李好古加陇西开国公,食邑二千户。此后,颇受重用,入则为毡坊使、右神策军副使,出则为沧景、浙西、灵武、山南西道等镇监军使,咸通四年卒于山南西道监军任上,年五十五岁。

李好古七位养子,第六子李全德为润州衙前兵马使,非宦官。余诸子皆宦官。第四子李全皋官至淮南监军。《太平广记》卷二三八“李全皋”条引《桂苑丛谈》:“护军李全皋罢淮海监临日,寓止于开元寺,以朝廷艰梗,未获西归。”此为黄巢起义期间之事,可见这一家族直至唐末仍有一定势力。

二五、王茂玄家族

王茂玄,宣宗大中末右神策护军中尉。据其子王彦真墓志,王茂玄郡望为太原祁人,与王元宥家族相同。王希迁、王元宥、王守澄、王茂玄,四者的势力范围都是神策右军。除王守澄为京兆王氏外,其余三人现有的谱系均无法追溯其始祖宦官,理论上存在他们原本就是一个宦官家族不同支系的可能性。若如此,太原王氏应是唐代维持世家地位最为长久的宦官世家。

王茂玄父、祖皆为宦官。祖王朝英,德宗奉天之难时首末扈从,有兴元元从称号。父王文琛仅为内给事,王茂玄得以脱颖而出,家族势力背景应起到很大作用。在宣宗末的皇位争夺中,王茂玄持观望态度,懿宗即位后,两枢密被杀,王茂玄出为淮南监军。不过家族势力犹存,养子王彦真长期当直金銮殿,传宣密诏,弟王彦宾、堂兄王彦由、堂弟王彦昭并为内养,都在皇帝身边差遣。王茂玄家族的家风具有明显的文官化倾向。当然,王氏家族能够维持箕裘不坠,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是这一家族与唐末势力最大的杨复恭家族维持着良好的关系。王彦真墓志由杨复恭亲自撰写,志中称二人有“班尹之交,范张之契”,墓志书写者杨可权,应为杨复恭子侄辈,从中可以看出王氏、杨氏两大家族关系非同一般。

二六、王元宥家族

王元宥,太原祁人,宣宗朝任枢密使、右军中尉,权势颇大。长兄王士则,贞元十九年被德宗剃度为僧,赐名惠通,充内道场大义禅师弟子。我们知道,右军事实上的奠基人是王希迁。王希迁非常崇信佛教,王元宥为右军中尉,也具有浓厚的佛教信仰,参与众多复兴佛教事务。文宗朝有枢密使王践言,本名王士政,开成三年有浙西监军判官充湖州造茶使王士玫,此二人与王士则连名,应为王元宥同一家族的兄弟。

王元宥一妹嫁给仇士良叔父仇文义,第二女嫁给凤翔监军使马公度。仇氏和马氏都是文宗、武宗时期炙手可热的大家族,三大世家通过婚媾,形成盘根错节的关系网。

二七、杨复光、杨复恭家族

宦官家族的弘农杨氏是长期把持“四贵”职务的大家族。杨氏家族始祖宦官杨延祚,杨延祚生父杨待宾属下层军将,仅有绥州义合府折冲都尉的虚衔。杨延祚入宫后曾任内飞龙厩都判官、宝应功臣、内常侍,以飞龙都判官的身份,参与程元振迎立代宗的军事政变。杨氏家族由此发迹,至其养子杨志廉时,已属宦官高门势家。贞元末,杨志廉代窦文场为左军中尉。杨志廉养子五人,以杨钦义最为尊显。杨钦义历文、武、宣三朝,两度出任枢密使、神策中尉,其间还出任淮南节度使李德裕监军。杨钦义四子,杨玄略、杨玄翼、杨玄价、杨玄寔。杨玄翼咸通中为枢密使,杨玄寔乾符中为右军中尉。

杨氏家族至杨复光、杨复恭兄弟时权势达到极致。杨复光本姓乔。杨复恭,本姓林,字子烙,闽人。《旧唐书·宦官传》记杨复光为杨玄价子,杨复恭为杨玄翼子。杨玄价妻党氏墓志今已出土。墓志记二人皆杨玄价养子,杨复光为次子,杨复恭为第五子。《党氏墓志》立于宣宗大中八年,不排除为了维系家族利益,杨复恭转被杨玄翼收养的可能性。不过,杨复恭为杨复光之弟则无疑义。杨复光先后出任忠武监军及天下兵马都监,在镇压黄巢起义中起到关键性作用。咸通中杨复恭接替杨玄翼为枢密使。黄巢起义爆发后,僖宗逃居兴元,杨复恭又代田令孜为左神策中尉。后定策立昭宗,专典禁兵,操纵朝政。

宦官养子制度在杨复光兄弟时发生重大变化,此前宦官养子主要为宦官,偶有军将。杨复光兄弟则大肆扩充养子规模,尤其重视在禁军中收养养子。杨复光有养子数十人,杨复恭以养子为州刺史,称“外宅郎君”,又有宦官养子六百人,以监天下军队。诸宦官为养子者,多以“可”字连名,如杨可辞、杨可师、杨可权等,军将为养子者则以“守”字连名,如杨守立、杨守亮、杨守宗、杨守贞等。杨氏兄弟与另一权宦田令孜争权不已,同时杨复恭广树羽翼也遭至昭宗不满。大顺二年,杨复恭被迫致仕,后投奔侄子兴元节度使杨守亮,昭宗派李茂贞等征讨。城破,杨复恭及诸养子北逃太原,失败后被抓捕处死。昭宗诛杨复恭,导致神策军内讧崩溃,神策骑军多奔归凤翔,李茂贞等骄藩自此尾大不掉,大大加速了唐朝的灭亡。

杨复恭诸养子有逃至太原者,后唐时仍有后人。《册府》卷六六九《内臣部·恣横门》:“后唐杨希朗,复恭其叔祖也……希朗自复恭获罪,伯仲窜迹太原,武帝庄宗时,皆中涓任事。至是宦官方盛……希朗治复恭之旧业田宅。”后唐枢密使张居翰墓志撰者杨希俭,为受张居翰奖擢的宦官故吏,与杨希朗连名,也属杨复恭家族后人。

二八、田令孜家族

田令孜,字仲则,本姓陈,四川人,有一亲弟陈敬瑄。咸通中入宫,被田姓宦官收养为子。田氏也是唐代宦官中的大家族。文宗时有权官田全操,与刘行深同为王守澄忌惮。咸通十三年有门使田献铦,僖宗奔蜀时有宣徽北院使田献铢。田献铢被田令孜擢引为宣徽使,二人当出自同一家族。田令孜、陈敬瑄兄弟与东川节度使杨师立有隙,杨师立杀监军使田蕴而叛,唐代割据藩镇罕有杀害监军者,田蕴很可能出自田令孜家族。

田令孜初为小马坊使,僖宗幼时喜好斗鹅走马,与田令孜同起卧,呼为阿父。僖宗即位时年仅十二岁,政事悉以委之。田令孜虽骤贵,其家族背景不如杨氏等根深叶茂,故专以排斥异己为能事。僖宗奔蜀时,宦官曹知悫组织部伍,袭扰长安,颇有功。田令孜惧其大用,令王行瑜袭杀之。杨复光卒,田令孜解散其军,部将韩建、王建等,皆养为己子。昭宗立,田令孜失所依,逃往西川,招纳养子王建,共拒王命。王建名为义子,实则觊觎西川之地,则趁机进占成都,田令孜、陈敬瑄兄弟同日被戮。凤翔节度使李茂贞,本名宋文通,隶神策军,田令孜养以为子。乾宁中李茂贞上表雪田令孜之罪,昭宗复官爵。

田令孜养子,以“匡”字连名。《通鉴》卷二五六载光启元年二年,田令孜养子田匡祐出使河中,态度骄横,引发河中节度使王重荣与田令孜的矛盾。宋黄休复《益州名画录》卷上“常重胤”条、《全唐文》卷八一四乐朋龟《西川青羊宫碑铭》记僖宗在成都时有枢密使田匡礼。但非宦官养子,如王建、韩建等人诸史不载其改从田姓,仅《通鉴》卷二五九《考异》引《续宝运录》、《新唐书·田令孜传》记李茂贞曾改名田彦宾,盖田令孜对非养子的控制力不如杨复恭兄弟严密,无法像诸杨那样把家族势力延续至五代时期。

二九、西门季玄家族

西门是重要的宦官世家,唯相关墓志出土较少,家族世系不明。目前可考的墓志为《西门珍墓志》,西门珍肃宗时入宫,元和初为十五宅使,四子皆以“季”字连名,咸通初右军中尉西门季玄,当为西门珍子侄。

德宗贞元十四年有凤翔监军西门去奢,唐末最著名的西门家族成员为西门思恭。乾符三年西门思恭为左军僻仗恭,广明元年由枢密使出监凤翔,中和二年正月,僖宗以宰相王铎为诸道行营都都统,西门思恭为诸道行营都都监,杨复光为南面行营都监押,后西门思恭被杨复光所代。《太平广记》卷一二三“宋柔”条记中和初王铎为都统时,兵马都监为西门季玄,可知西门思恭、西门季玄为同一人。僖宗时又有右军中尉西门匡范,陈仲安先生疑西门匡范即西门思恭。若如此,则西门季玄、西门思恭、西门匡范为同一人。大顺二年,昭宗斥逐杨复恭,以西门君遂为右军中尉,景福二年西门君遂被骆全驩所代。

西门氏早期多充任十五宅使等服侍型使职,名位不显,晚唐时宣徽供奉官地位上升,西门家族因得勃兴。西门思恭、西门君遂相继担任右军中尉。右神策和凤翔镇为其势力范围。僖宗朝西门家族处于田令孜和杨复恭两大家族夹缝之中,充当田令孜分解杨氏权势的政治工具。

三〇、严遵美家族

《新唐书》卷二〇七《宦者传》载严遵美父季实为掖廷局博士,宣宗大中时有宫人谋弑宣宗,季实直咸宁门下,闻变入射杀之。因功擢宣徽北院副使,终内枢密使。严氏盖因救驾功而兴起。其子严遵美,唐末为枢密使,事朝廷恭顺,与杨复恭等不协,致仕后坚拒昭宗左军中尉之拜,退隐青城山,撰有《北司治乱纪》八卷。《新唐书》赞其为宦官之贤者。唐亡,被西川王建庇护,免于屠戮,后出仕前蜀为内侍监。

三一、吴承泌家族

吴氏是宦官集团中的大族,从墓志材料看,至少存在两支吴姓家族,一支以渤海为郡望,一支以濮阳为郡望。以渤海为郡望者,见于《吴怀实墓志》《吴游艺墓志》。吴怀实、吴游艺为养父子关系,吴怀实约睿宗时入宫,为第一代宦官,天宝十三载卒。吴游艺卒于天宝七载。安史乱后,渤海吴氏家族未能发现,墓志所见到吴氏宦官家族,主要是以濮阳为郡望者。最著名的人物是唐末昭宗时的枢密使吴承泌。

濮阳吴氏家族可上溯至德宗时期的吴守恭。吴守恭为兴元元从功臣,历荆、魏、益三镇监军使。吴守恭子吴希晏,富平镇监军。希晏子吴士偘为门使、交趾、浮阳监军。吴士偘子吴德鄘,内则门使、毡坊使、教坊使、大盈库使、内弓箭库使,外则岭南、西川、宣武等雄藩监军使,封濮阳郡开国公,已跻身上层宦官之列。吴德鄘弟吴德应,任门使、西川监军使,吴德鄘子吴全缋,懿宗时任门使、毡坊使、盐州监军等。濮阳吴氏以技术型官僚见称,形成独特的家风。这一家族世代掌控门使等职,并把监抚西川纳入家族势力范围。

僖宗时,田令孜竭力经营西川,吴氏多人曾任西川监军,与田令孜关系非同一般。田令孜与河中争盐池之利,吴承泌曾任解县催勘使,又任西川宣谕使。昭宗朝吴承泌历学士使、宣徽北院使、枢密使。乾宁二年,李茂贞、王行瑜、韩建三镇兴兵犯阙,胁迫昭宗杀朝臣、宦官,吴承泌也死于其难。

近年新出宦官吴元勉墓志。吴元勉,桂阳人,墓志称其为“濮阳吴公”,吴元勉主要生活在敬宗、文宗、武宗时期,年龄与吴德鄘相当,诸子皆以“全”字连名,与吴德鄘养子相同。吴元勉曾祖吴有政,极可能为吴守恭另一养子。

三二、张居翰家族

张居翰,字德卿,出自中层宦官家庭。曾祖张处厚,威远军判官,祖张弘稹,御苑判官,父张从玫,直金銮承旨。僖宗奔蜀时张居翰为容南监军判官,昭宗乾宁中归朝,充学士院判官,迁枢密承旨。后为幽州监军,与节度使刘仁恭善。朱全忠篡唐,令诸镇屠杀监军,张居翰被刘仁恭藏于大安山,幸免于难。唐亡后,张居翰辅佐李存勖灭梁,后唐庄宗时位至枢密使。后唐得天下,唐河东监军使张承业、幽州监军使张居翰起到重要的作用。庄宗遇弑后,张居翰见明宗,请退隐乡下。天成三年卒于长安,年七十一岁。

张居翰四子,长子张绍隐、幼子张延吉无文武官职,当属宦官。次子张延贵、三字张绍崇皆为武将,明宗舍长立幼,以张延贵侍养,即因张绍隐为宦官之故。张延贵墓志今于西安出土。张延贵,墓志作张绍,志主及其先祖名讳各省一字。此墓志刻于后晋。盖张居翰诸子本以绍连名,张延贵为明宗赐名,后晋时恢复旧名。

唐末至五代重要的张氏宦官,还有河东监军使张承业。张承业,同州人,字继元,本姓康。僖宗时入宫,昭宗时为河东监军。晋王李克用甚重之,朱温诛宦官,被李克用藏匿获免。唐亡后,以匡复唐朝为念,幼主李存勖军国大事均委任之。李存勖僭帝位后,张承业苦谏不听,不食死于晋阳。张承业、张居翰是否出自同一宦官家族,史无明载。但二人均与杨复恭关系密切。杨复恭获罪后,率诸养子北逃,被韩建捕杀,其目的地即投奔河东监军使张承业。张居翰养母弘农杨氏,本人墓志撰者华清宫使杨希俭,为杨复恭家族后人。据这些迹象来看,直至五代,张氏、杨氏仍维持密切关系。

2 阅读:1044

恒鼎谈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