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宁波,为何选了这条“土”赛道?

浙江融媒体 2024-09-30 15:17:29

“土特产”,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火热赛道。

日前举办的中国农民丰收节宁波主场活动上,来自各区县(市)的数百款“土特产”同台拼人气。刚刚开幕的宁波全市惠民共富展销中,扎根一线的农指员又带着200余种特色农产品集中亮相。

宁波拥江揽湖、枕山面海,优越的地理地貌形成种类繁多的“土特产”。余慈杨梅、象山柑橘、奉化水蜜桃……它们是土生土长的家乡味,也是农业产业的金名片。

(宁波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阿拉宁波”。通讯员供图)

抓“土特产”,宁波很拼。这几年,宁波大力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精深加工、主食加工和副产物综合利用,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8%,农产品加工业产值接近300亿元。今年,该市又以“一特一链”为目标布局农产品深加工体系,鼓励以标准化生产和技术创新为“土特产”拓销路、涨身价。

海派宁波,为何选了这条“土”赛道?

不一样的“土特产”

肉质细软、汁多味甜、香气浓郁,奉化水蜜桃素有“琼浆玉露”美誉,如今一家名为圆蓝的加工企业为其开发了更多新奇吃法。

“既可以做桃汁桃酱,也可以做果脯果冻,这两年我们新开发了桃胶饮品,今年光桃胶这个品类销售额就突破了百万元。”企业负责人钟雪珍介绍,他们还为桃类加工新产品设置了统一的视觉标签,增添了文创元素,在年轻消费群体中很受欢迎。

(圆蓝食品推出的奉化水蜜桃加工产品。受访者供图)

受种植地小气候乃至土壤土质等因素影响,“土特产”往往有着浓郁的乡土风味,但受保鲜加工等技术限制,要拓展销售半径并不容易。这几年,宁波各地涌现出一批新型农产品加工主体,他们利用规模和集聚效应吸引资金技术,从挖掘开发乡土特色农产品资源到培育新产业新业态,“土特产”焕新了,变“潮”了。

杨梅酒家家会泡。但在余姚凤山街道,回国创业青年祝欢引入专业设备自研清香型蒸馏酒,使杨梅酒产品在甜度、色泽等方面都做到精准可控,大大提高了市场议价能力。

“好酒要有原料。我们与村镇合作建设统一收购渠道,搭建起从施肥、疏花到采摘的杨梅原料标准化供应链。今年杨梅季,杨梅收储量超过520吨。”祝欢说。

标准化生产可以提质增效,创新研发则能帮助传统“土特产”实现多元化开发、多环节增值。

以水蜜桃为例,上市早中期均有代表品种,但精品果销售时间最长不过一个月,这导致每个阶段都会有大量冗余疏果及卖不上好价的次等果留下,如何利用?

远看像青梅,近看是一颗颗小桃被果冻包围。高颜值的“翡翠幼桃”,正是圆蓝食品利用水蜜桃幼果等打造的新品爆款。“别看是果冻,技术含量很高。”钟雪珍介绍,他们与宁波农科院团队合作,在保留果实色泽、脆度,褪苦味素等方面进行了大量试验,一款产品就申请了好几项专利。

(杨梅红了。干建寅 摄)

“土特产”变身背后,是乡村产业形态的整体迭代。“研发新产品,引领新消费,离不开项目投入和要素集聚。”宁波市农业农村局产业与市场信息处处长岑丞说,依托新型深加工主体的发展壮大,大量创新人才、加工设备、专业服务等要素资源注入宁波乡村,增强优质农产品供给的同时,推动农业建成现代化的大产业。

柑橘是象山最具代表性的“土特产”。当地组建象山县柑橘研究所,建成柑橘产业大脑,提高了柑橘产业的竞争力。2024果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报告显示,“象山柑橘”区域公用品牌价值已高达36.38亿元。

“一特一链”抢跑新赛道

规上加工业企业超过9万家、全行业营收达20.3万亿元,农产品加工业正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最具活力的支柱产业之一。

借助出口贸易发达、制造业基础雄厚等优势,宁波在农产品加工领域起步甚早。上世纪90年代,宁波就曾建起上百家水煮笋加工厂,年产值最高可达数千万元。但由于加工手段粗放、季节性用工流失快加之总体利润低下,该产业逐渐归于沉寂。

在岑丞看来,农产品难申请专利,进入门槛低,它的整个产业体系是相对脆弱的,“因而必须跟标准化工业制造相结合,形成高价值产业链条,实现现代化的可持续生产。”

高价值、现代化,都是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突围重点则在产业链。

针对部分“土特产”头部链主型企业数量较少、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占比不高等发展短板,今年浙江就提出要培育名企、名品、名家,打造链条更完整、业态更丰富的“土特产”全产业链。

宁波的目标是“一特一链”。“构建农业全产业链发展机制,布局建设农产品加工园区,实现农产品加工对农业生产的托底和全产业链增效。”宁波市农业农村局局长李斌表示。

(海通毛豆加工流水线。陈纪算 摄)

“特”,就是要握指成拳,立足特色集中发力。

以杨梅产区余姚为例,这两年,当地在优化杨梅规模种植的同时,持续通过生产要素倾斜、农业特色项目布局等办法,推动杨梅精深加工产业发展,实现从鲜果到深加工、从季节性到全年性的转变。杨梅酒、杨梅酥……古老杨梅“链”出了更大效益。

“链”,则要强化龙头牵引,做好全链条的融通聚合。

奉化区构建从生产到加工再到销售的全链创新发展,通过资金和政策引导,加速水蜜桃全产业链创新发展。今年,当地农业产业补链强链项目总投入超过500万元,此外还投入600多万技改资金支持传统水蜜桃种植区域升级转型。

“我们正在酝酿农业科创园区的招引方案,未来将引入专业化深加工企业,加快要素资源集聚整合,推动水蜜桃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总投资3.7亿元的水蜜桃文化博览园项目也正加快推进。”奉化区农业农村局乡村产业与经济发展指导科科长丁盛说。

为补齐仓储、加工等关键环节的产业链短板,今年,宁波市在全省率先出台现代设施农业提升行动实施方案,为农产品生产加工及冷藏保鲜等公共设施提供单项目最高400万元补助,目前已下拨补助资金超3000万元。

破瓶颈,争一流

企业用力,政府发力,宁波“土特产”正焕发新生机。但若以“一流”目标来对照,宁波在全市域产业能级、名牌名品产出等衡量指标上仍有较大差距。

“像‘丽水山耕’这种有省域影响力的农产品区域品牌还没有,新产品研发上也缺少标杆。放眼全国,农业加工产业的总体竞争力还不够。”岑丞表示。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龙头企业的实力,决定着一整条“土特产”产业链的竞争力。

作为一家由国企转制而来的加工企业,圆蓝食品借助强大的加工实力将蓝莓做成了贵州黔东南州的农业支柱产业,钟雪珍希望将蓝莓的成功模式移植到宁波。但目前来看,还需突破不少瓶颈。

“‘土特产’有鲜明的地方标签,如果不是行业领军企业,在品牌打造、市场教育上都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沉淀。”钟雪珍表示,受鲜果原料供应和线下市场的门槛限制,农产品深加工规模难以迅速扩大,这又导致企业在营销上不敢大胆投入。“我们投资建设了农业加工产业园,提升产能的同时,希望通过资源、装备的共享来提升竞争力。”

(鄞州椿霖水产创业创新园区的现代化设施水产养殖大棚全景。通讯员供图)

这几年,象山通过出台国家级团体标准等办法,极大提升了红美人等“土特产”的竞争力,但深加工缺少行业标准,却让不少企业感到“使不上劲”。余姚市梅苑生态农林发展有限公司掌握了杨梅蒸馏酒原菌种发酵的独门技术,使以“果”代“粮”成为现实,但该企业的新产品常常淹没在竞品广告中。

“什么是杨梅酒,行业都没有明确区别标准。更不要说优质杨梅酒。”企业负责人程尧华告诉记者,目前果酒产业方兴未艾,浙江也出了杨梅酒产业的实施意见,他们将通过做强核心技术来设置“护城河”。“目前我们正加紧拓产线扩产能,明年杨梅收储能力预计可达5000吨。”

作为经济大市,宁波庞大的消费市场和完善的流通体系是做大做强“土特产”的底气所在。农民丰收节宁波主场活动上,“四季甬味——十桌百鲜”特色农家菜发布。汤圆、年糕、甲鱼……涵盖宁波各区县的特色食材,串起一条条滋味绵长的农业全产业链。

市场“无形之手”叠加政策“有形之手”,“土特产”的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凸显。如何强化同类“土特产”的县市域统筹,形成规模和集群效应?

“既要优势互补深化合作,也要打开视野通盘谋划。”岑丞介绍,在发展现代设施农业、提升产业平台能级的同时,宁波将在农产品流通环节加快谋划布局,努力形成跨部门涉农政策合力,在“土特产”这条赛道上跑出“宁波加速度”。

来源:潮新闻 记者 翁云骞 通讯员 严舒玮

1 阅读: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