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之亡,大体如此

子玉的史无边界 2024-03-07 12:40:34

文 / 子玉

国恒以弱灭,而汉独以强亡。

导致一个王朝灭亡的因素很多,阉宦、女主、外戚、天灾...很遗憾,东汉几乎是同时将这些“关键参数”集齐,不仅导致了自身的灭亡,更是开启了之后几百年时间的乱局。

所以,东汉之亡,不得不提。

首先,东汉的主要问题就是在于皇权更迭实在过于频繁,导致朝局严重不稳,并引发了各种内耗。从光武帝刘秀之后,东汉皇帝的寿命就是断崖式下降的节奏——

光武帝活了62岁、汉明帝活了48岁、汉章帝活了31岁、汉和帝活了27岁、汉殇帝不到两岁就死了、汉安帝活了32岁、刘懿只当了七个月的皇帝、汉顺帝活了30岁、汉冲帝只当了五个月的皇帝、汉桓帝活了36岁、汉灵帝活了34岁...

全是短命皇帝。

皇帝英年早逝,那么接棒者就必然是冲龄践祚——

汉和帝刘肇10岁即位、汉安帝刘祜13岁即位、汉顺帝刘保11岁即位、汉冲帝刘炳2岁即位、汉质帝刘缵8岁即位、汉桓帝刘志15岁即位;汉灵帝十二岁即位...

皇帝冲龄践祚,没有执政能力,那么女主就必然要走上前台。女主为了驾驭朝局,就必须重用外戚。所以,外戚政治就成为了帝国历史的常态,大将军、车骑将军、执金吾等这些职位几乎被外戚所垄断。

以梁氏外戚为例:梁氏家族出过七个列侯、三位皇后、六位贵人、两位大将军,担任卿、将校、州尹的共计五十七人。

其他外戚势力,比如窦氏、邓氏、阎氏也只是梁氏外戚的缩小版而已,一样的垄断庙堂。

外戚火箭式升迁的结果就是,人性欲望的外溢,大肆敛财就是其中的具体表现。据史书记载,梁冀个人的封邑总共达三万户之多,他老婆孙寿也被封为“襄成君”,享有阳翟一县的租税。梁冀死后光是被没收的财产就达到了惊人的三十亿钱。

梁冀是东汉外戚的标志性人物,其他外戚势力在敛财方面肯定也是如此。事实是,财富的总量是一定的,当财富都在向外戚手中集中时,那么帝国的钱袋子也就越来越空。

当然,为了保证外戚专权的局面,梁冀等人肯定会大肆提拔自己的人到庙堂和地方的关键岗位上以作为自己权力的延伸。最典型的就是,梁冀的管家秦宫凭借主人的关系竟然做上了太仓令,主管皇家粮库。

由于外戚提拔的都是一些亲旧,选择面比较窄,所以重用的都是一些素质不达标的人,间接也就影响了帝国的治理质量。

梁氏外戚的势力到底有多庞大,看看他失势之后被朝廷清洗的官员名单就知道了——梁冀的儿子河南尹梁胤、叔父屯骑校尉梁让、亲从卫尉梁淑、越骑校尉梁忠、长水校尉梁戟...同时覆盖公卿、将校、刺史、太守等高职。

另外,太尉胡广、司空孙郎等人由于对梁冀阿谀奉承,极度顺从,也被免职,贬为庶人。

此次被免职的人高达三百多人,朝廷为之一空。外戚对权力的侵蚀由此可见。

而皇权的频繁更迭、朝臣的大面积洗牌,这些都是会影响帝国治理质量的大事。

同时,外戚更是利用手中的权力打击异己,窦宪迫害尚书仆射乐恢、梁冀害死名臣李固、杜乔就是具体表现。而名臣缺席的背后肯定也是朝政的不断混乱。

这还都只是其次,梁冀不仅给庙堂的关键职位进行洗牌,更是疯狂到挑战皇权的地步,其剑履上殿、毒杀汉质帝刘缵的事就是证明。梁冀之前还有一个窦宪,他连太后的情人都敢公然刺杀,简直到了藐视一切的地步。

可以说,相比西汉,东汉的外戚已经到了完全不受控的地步。

由于权力被外戚垄断,皇帝在成年之后肯定要夺回权力,而皇帝在选择队友时又往往会将目光瞄向身边的太监,比如,汉和帝在打击窦氏外戚时就重用了宦官郑众。

窦宪倒台之后,郑众喜提大长秋的职位,并于永元十四年(102)被汉和帝封为鄛乡侯,开了宦官封侯的先例。

公元125年,汉顺帝刘保在即位之后更是将孙程等十九位宦官全部封侯。其中,孙程是万户侯、王康、王国两人封九千户,其他人为五千户到一千户不等。

没办法,因为汉顺帝是在以宦官孙程为首的宦官集团发动政变诛灭阎氏外戚之后才坐上皇位的,所以他就必须得对宦官进行分红,封侯。再说,放眼天下,他所能重用的人也就只有宦官。

更离谱的是,宦官不仅被封侯,还同时渗透到骑都尉、奉车都尉这样的重要职位,孙程死后还被汉顺帝追认为车骑将军,与三公等列。简直离谱到家了。

还有更让人大跌眼镜的事——

阳嘉四年(135),汉顺帝出台了一个新政策,规定:凡是被封侯的宦官,其死后,爵位都可以由其养子来继承。

在汉顺帝的不断培养、扶持下,宦官集团已经成长为足以与外戚、朝臣势力抗衡的一股巨大势力。

是的,本质来说,宦官就是皇帝的打手,皇帝用宦官集团来制衡以世家为主力的朝臣势力。为什么皇帝总是袒护胡作非为的宦官,实际上就是不想自己的打手被攻击。

后来的汉桓帝夺权也是以宦官为主力,梁氏外戚被剿灭之后,汉桓帝同样是对宦官慷慨封侯的节奏:宦官单超、徐璜、具瑗、左悺、唐衡五人全部被封侯,其中单超是两万户,其他四人为一万户。同时,汉桓帝还将贴身宦官侯览、刘普、赵忠等八人全部封为乡侯。

呵呵,班超在西域奋斗三十年,九死一生也只拼了个关内侯,你说那些在外拼命的将军们心理能平衡吗?

不可能。

班超被封定远侯 图源/剧照

就是皇帝的奶妈家族有时也是一手遮天,比如,汉安帝的奶娘王圣、王圣的女儿伯荣。这些人对帝国的危害用杨震的话来说就是:扰乱天下,损辱清进,尘点日月...

皇帝的奶妈势力可以看作是另一种形式的外戚,都是影响帝国肌体健康的毒瘤。

和外戚势力一样,宦官在得势之后也往往会大肆提拔自己的亲旧进入关键岗位,比如:单超的侄子单匡为济阴太守、弟弟单安为河东太守;左悺的弟弟为陈留太守;唐衡的哥哥唐玹为京兆尹;侯览的弟弟侯参为益州刺史...

可以这样说,宦官势力是皇帝的打手,那么宦官任用的人也就是皇权的延伸,这些人里应外合一起侵蚀属于朝臣的蛋糕。第一个倒在宦官手中的朝臣就是名臣杨震。

由于宦官集团的亲旧大多出身底层,所以根本就无法胜任手里的工作,不是在释放人性的恶,就是在大肆敛财——

宦官王甫的干儿子王吉在任沛相期间,妄杀无辜高达一万多人;单超的侄子单匡在担任济阴太守期间贪污五千万以上;侯览的弟弟侯参在任益州刺史期间,贪污上亿,光是赃物就装了足足三百车之多;王甫门客在京兆贪污高达一千多万...

呵呵,这个世界上最可怕的就是两种人:一种是小人得志;一种是穷人乍富。宦官集团是同时佩戴“小人得志”和“穷人乍富”两种标签,其欲望肯定会不受控。

而皇帝为了制衡强大的朝臣力量也只能任由宦官如此胡作非为,这也可以看作是东汉皇帝集中皇权所必须付出的代价。

当然,宦官集团对东汉影响最大的还属于党锢之祸——第一次党锢之祸,包括太仆杜密、御史中丞陈翔、士人陈寔和范滂等两百多人被抓;第二次党锢之祸,陈蕃、窦武、李膺等大量士人被害,士人遭到了禁锢,永不录用,同时还有一千多名太学生被牵扯了进去。

而且,宦官之祸还同时将武将牵扯了进去,比如名将段颎和张奂。

劣币驱逐了良币,帝国的治理质量是直线式下降的节奏。

之后,宦官势力就进入了高速扩张期,从五侯时代到十常侍,宦官深度绑定皇权是死死压制外戚和朝臣势力的节奏。而汉灵帝为了无限拔高宦官的位置竟然大放厥词:“张常侍是我父,赵常侍是我母。”

只要是敢向宦官势力开炮的朝臣,都是悲剧式结局,比如,侍中向栩、郎中张钧,两人都遭到迫害。

后来,赵忠更是被汉灵帝任命为车骑将军,完全骑在了朝臣的头上。

宦官干政本质属于皇权的延伸 图源/网络

至于汉灵帝为何会如此,因为,宦官是完全依附于皇权的存在,而外戚和朝臣都可以发展为独立的势力进而威胁到皇权,用宦官成本最小,效果最好。

为了抢回属于自己的蛋糕,朝臣就联合外戚共同向宦官势力开炮,窦武和陈蕃是第一拨,袁绍和何进是第二拨,但袁绍在诛灭宦官的行动中却引入了董卓这个外力,导致朝廷被边军掌控,最终导致了天下的大分裂,历史进入群雄逐鹿的三国时代。

另外,皇帝的素质也高不到哪去,那些小皇帝们就不说了,说一下其中的典型汉灵帝。汉灵帝最为世人所诟病的除了重用宦官之外就是卖官了。为了增加收入,追求个人享受,汉灵帝对朝廷的官职是明码标价——

三公内部标价为一千万、九卿内部价位五百万、官秩四百石的官为四百万、官秩两千石的官为两千万...

又是劣币驱逐良币的节奏,而且这些钱基本上都进了汉灵帝的个人腰包。为什么大家一说起东汉之亡就痛恨桓、灵二帝,原因就在这里。

当然,汉灵帝之所以如此也是因为,帝国的财政确实紧张,据史书记载:东汉帝国每年支付给归降的南匈奴高达一亿零九十万钱;每年给归附的西域诸国拨款一千四百八十万钱;107—108年的羌乱总共花费二百四十亿两;段颎平定东羌一役就花费四十四亿钱...

再加上正常的开支和应付天灾,帝国的收入根本就不够花销。另外,封侯太多也是导致帝国财政困难的原因之一。可以说,财政崩溃也绝对是导致东汉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怎么说呢,东汉195年的历史,大多数时间都在应对战争,而帝国的外患基本来自于匈奴、羌、鲜卑、乌桓、西域诸国等。

先说北匈奴——

永平十六年(73),汉军四路大军共计四万五千人分别向草原和西域的北匈奴势力进行用兵;

次年(74),汉军再一次出兵西域,在清剿匈奴残余势力的同时攻打亲北匈奴的车师前国和车师后国;

永元元年(89)六月,车骑将军窦宪和副将耿秉率领四万六千人出击北匈奴,在稽落山大败北匈奴军;

次年(90)七月,窦宪坐镇凉州,再次发动对北匈奴的打击;

永元三年(91),汉军又发动了金微山之战,重创匈奴;

当然,南匈奴也极其不安分,经常发动叛乱——

公元140年,南匈奴句龙大人吾斯与车纽发动叛乱,联合进攻美稷城,抄掠西河、朔方、代郡等地,杀死汉官吏,声势浩大;

142年,南匈奴左奥鞬王台耆也起兵叛乱;

永寿元年(155),南匈奴左奥鞬王台耆、且渠王伯德再度叛变;

158年,南匈奴再次大规模反叛,并与乌桓、鲜卑等部落结盟,一时火烧汉帝国的九个边郡;

...

匈奴势力长期折磨西汉帝国,东汉王朝也同样受困于和匈奴的战争。

除了匈奴势力,羌乱几乎伴随东汉王朝的始终——

永初二年(108),先零羌起事,滇零自立为天子,引起大范围的羌乱,一直到118年,羌乱才暂时告一段落;

120年,沈氐羌进攻张掖;

126年,陇西郡钟羌反叛;

134年,钟羌在酋豪良封的领导下再度反叛;

159年,塞外的烧当、烧何、当煎、勒姐等八个羌部联合发动对陇西、金城的进攻;

161年,先零、沈氐等羌部反叛,大掠并州和凉州;

162年三月,沈氐羌进攻张掖、酒泉;

...

可以说,一部东汉史就是一部与羌人势力反复斗争的历史,消耗了帝国大量的人力、物力,是导致东汉帝国由盛转衰进而灭亡的关键原因。

除了匈奴和羌,东汉还同时受其他游牧部落的折磨——

元初四年(117),鲜卑连休部落入寇辽西郡;

118年,鲜卑部落进攻代郡。十月,侵入上谷,进攻居庸关;

119年,鲜卑骑兵袭击马城要塞,杀汉官吏;

122年,鲜卑骑兵在一个多月的时间内,连续进攻雁门、定襄、太原三郡;

126年,进犯大同,杀死太守李超;

128年,寇略渔阳;

从168年到176年的九年时间里,鲜卑六次攻打并州,四次进攻幽州,一次进犯北地,对汉帝国的进攻越来越频繁;

177年,鲜卑军队在东、西、北三个方向同时向汉帝国发起进攻;

...

一个和当年的匈奴一样强大的游牧势力已经崛起。

鲜卑填补了匈奴的空白 图源/网络

没办法,在北匈奴势力遭受重创撤出草原,其空白由鲜卑势力填充之后,汉帝国肯定会面临新一轮的外患。

当然,草原势力的壮大也和东汉朝廷对西域的态度有关。当年,汉武帝已经用实践证明了从秦拢和西域两线同时制衡草原势力是最好的方案,而东汉对西域的态度却总是反反复复,表现得很冷淡,并最终于公元107年,罢西域都护,彻底放弃了经营西域的战略。

失去西域诸国的钳制,草原势力只会更加嚣张。这也可以看作是东汉朝廷的战略失误。

同时,乌桓也是侵扰汉帝国的游牧势力之一:109年,乌桓进攻上谷、代郡;阳嘉四年(135),乌桓部落反叛,攻击云中郡...

当然,南边的也不消停——

建武十六年(40),位于今天越南北部的交趾发生了徵侧、徵贰姐妹的叛乱;

建武二十三年(47),南方诸蛮夷部落发生叛乱;

...

虽然东汉朝廷在西域没有投入多少兵力,但在常规的屯垦、战争中帝国多少还是进行了资金投入。

而这无数的战争都要由大量的人力、物力来解决,而人力物力的背后又是钱,帝国最终被无底洞的战争给拖垮。

当然,帝国之所以长期面对游牧势力的攻击,其本质原因就是,东汉军力的孱弱——从建武六年(30)开始,光武帝就大幅裁撤地方武装,诏罢郡国都尉官;建武七年(31),诏“罢轻车、骑士、材官、楼船士及军假吏”。

军事武装的减少就意味着帝国在处理蛮夷事宜时就不得不采取羁縻策略,而羁縻又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于是战争线就不断被拉长,战争线拉长的背后又是费用的增加,这是一个死循环。

而内部的起义也是此起彼伏——

公元184年,黄巾起义之后,帝国就进入了农民起义的连锁反应,比如:张牛角、褚飞燕、黄龙、左校...这些农民起义军多则两三万,少则六七千,在帝国内部燃起了熊熊烈火。

东汉朝廷除了要应对战争,还得面对时时降临的天灾,旱灾、蝗灾、暴雨、地震...都是能够给帝国造成重击的自然灾害。比如,109年,洛阳和四十一个郡连遭暴雨袭击,洛阳和并州、凉州地区发生大饥荒...

另外,以世族为代表的朝臣势力也是导致帝国灭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因为,在世族的眼中,家族是第一利益,朝廷只能排在第二。还有,如果袁绍不是为夺权引入董卓这个外部势力,帝国也不致于迅速崩盘。

可以说,导致王朝灭亡的痼疾都被东汉王朝遇上了,其能够运转195年其实已经是个奇迹。

个人能总结的因素也就这么多,大家可以在评论区里继续补充。

写文不易,看完记得点个“赞”。谢谢!

4 阅读:650

子玉的史无边界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