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李治进京求助毛主席被警卫拦下,主席:他就是带刀也能进

陶陶读历史 2024-04-28 13:15:23
前言

1950年,一个急匆匆的男子来到中南海,他严肃地对门口警卫说:“请您帮我通知一下,我有事要会见毛主席。”

警卫看到一个陌生人走来,腰间还别着一把手枪,顿时提高了警惕,严厉对男子说:“这里禁止携带武器进入,如果你想见毛主席,必须放下枪支才能进去。”

男子听了说什么也不肯放下枪支,因为他曾经参加过革命,枪对他来说不仅仅是杀敌的工具,更是象征着他的荣誉。

然而,位于中南海的居住地都是高层领导人所在之处,因此,带着枪支的个人很难被容许通过。

面对这一情况,警卫立即向正在忙于工作的主席报告,并询问毛主席对此应该如何处理。

当毛主席听说此人的名字后,立即开心地笑了起来:“让他进来吧,就算他带着刀子也让他进。”

警卫听到这话十分困惑,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但还是按照毛主席指示去做了。

那么,那位急匆匆的男子究竟是何人?毛主席为什么会特许他带枪进入中南海?他找毛主席又是为何事呢?

李治

上文中提到的急匆匆见毛主席的男子叫做李治,可能他的名字大家不是很熟悉,但他可是一位“医生将军”,曾经还救过周总理的命,不仅如此,他和毛主席还是“半个老乡”。

李治是一个木材商人的儿子,原名叫李守镜,他于1899年出生在江西省。由于家庭条件不错,他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在学堂学习。

在读了几年私塾之后,他的父亲将他送到县城的一所名校上学。

正当李治在县立禾川中学读书时,当地爆发了霍乱疫情。由于那个时候医疗条件非常有限,很多人因为这场流行病而不幸离世。

面对这样的局面,李治下定决心要开始学医,他希望在未来能够通过自己的医术来治病救人。

李治对于学医的梦想始终坚持不懈,终于在1924年以出色的成绩考入上海南洋医科大学。进入大学后,他努力地学习专业知识,为将来的医生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为了时刻提醒自己要铭记目标,他决定将自己的名字改为“李治”,这个名字寓意着他要用医术治疗病患,拯救人们的生命。

1927年,李治学有所成,他回到家乡江西南昌,开设了一家私人诊所。

然而,当时的中国局势十分混乱,各地都是军阀割据,国家的统一和安定被摧毁殆尽。每个人都被卷入这一场乱局之中,而且救死扶伤的医生更是紧缺。

原本打算在家乡安心从医救治病人的李治,却被国民党强制征召入伍,被派到张辉瓒的第18师第6团担任上尉军医。

当时的国民党军队在内部腐朽不堪,对待老百姓更是残暴无情。尽管李治对国民党军队的行为深感厌恶,作为一名医生,他始终坚守救死扶伤的天职,对每一位送来的伤员都竭尽全力进行救治。

1930年,张辉瓒率部参加了蒋介石对中央苏区的第一次“围剿”,因此成为毛主席在诗中提及的人物:“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

在这场战斗中,李治也成为我军的俘虏。

受到先前国民党的妖魔化宣传影响,李治内心充满恐惧,以为自己会被处决。然而,当他亲眼目睹红军的行为时,他的想法立刻发生了转变。

红军无论在身体还是心理上都没有虐待俘虏,他们提供食物、水源,并给予医疗救治。他们没有强行留下想离开的人,甚至为想离开的人提供路费;

同时,他们也欢迎那些愿意加入红军的人士。这才是属于人民的军队!李治原本学医的初衷就是为了帮助那些贫苦百姓,而红军更加符合他的理想。

于是,他最终决定成为红军的一员。

在短短的一个多月里,李治以他精湛的医术赢得了许多战友的尊敬。他的努力和奉献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1931年的春天,赣南大地已经迎来了温暖的气息。

这一天,毛主席与红军总医院的院长兼政委贺诚一同前往探望在反“围剿”战斗中受伤的红军指战员,并给予他们慰问。在病房里,毛主席注意到了一个年约30岁、身材高瘦的医生。

那时,李治正专注地检查一名负伤的战士,毛主席并没有上前打扰,而是转向身旁的贺诚询问:“这位医生似乎有些陌生呀”

于是贺诚便向毛主席说出了李治的来历,毛主席顿时来了兴趣,随后嘱咐贺诚等李治检查完战士之后将他叫来。

就这样,在一个简陋的房间里,李治第一次遇见了毛主席。当时毛主席非常友好,主动走上前去和他打招呼,并询问他来自哪里。

得知李治是永新县的人后,毛主席开怀大笑:“你是永新县的啊,我爱人贺子珍也是永新县的,你们算是老乡,那我和你也可以算是半个老乡了。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啊。”

这句话顿时让李治感到非常亲切和温暖,他深深感受到毛主席对老乡的热爱和关心。

这样说完,毛主席又转向一旁的贺诚说:“你们要在政治上多关心他,多和他交流。”

贺诚听后连连点头,而李治也牢记着毛主席的这番话。从那时起,他的工作变得更加热情,积极地深入前线抢救许多受伤人员,挽救了许多重伤病员的生命,周总理就是其中之一。

后来,李治、贺诚和傅连璋,被红军战士们誉为中央苏区的三大名医,也被尊称为“三大金刚。”

李治和毛主席的渊源

1935年3月,中央红军成功摆脱了国民党地面部队的追击。然而,由于队伍庞大且行军目标明显,反动派的侦察机很快就发现了红军的动向。

几架战斗机迅速向红军方向扑来。正在队伍中进行组织工作的贺子珍察觉到情况不对,她毅然推开身边的红军战士,立刻呼喊所有人寻找掩体隐藏起来。

然而,话音刚落,一颗炸弹准确地落在了贺子珍的身边。爆炸的气浪瞬间将她掀飞,血肉模糊地倒在地上昏了过去。

而此时李治在队伍后方处理伤员,突然听到贺子珍受伤的消息。他立刻拿起药箱,急匆匆地前往事发地点。

刚一到达,他就看到一群战士围在贺子珍身旁,他们手足无措,不知道如何处理伤口。

他们脸上带着悲痛之色,一些战士甚至以为贺子珍已经牺牲,情不自禁地坐在地上痛哭起来。

李治心如刀绞,他知道必须马上采取行动,否则贺子珍的伤势将变得更加严重。

他紧紧抓住贺子珍的手腕,感受着贺子珍的脉搏。当他确认贺子珍的脉搏仍然有跳动时,他急忙对周围的人大声呼喊:“她还有救!贺子珍同志的脉搏还在,快!快!把她抬过去!”

随后,众人将贺子珍抬进了临时搭建的战地医院。李治用镊子将肉眼可见的弹片取了出来,给贺子珍的伤口进行消毒等治疗。

他守在贺子珍身边,整夜未眠,直到贺子珍的体温完全降下来,他才松了口气。

当毛主席听说这一事情后,亲自前来探望贺子珍。而此时,贺子珍已经没有生命危险,这都要归功于李治的紧急救治。

也正是李冶医者仁心,毛主席和周总理等人对李治十分的放心,所以毛主席在听到是李治带枪想他时,才高兴的让他进来。

至于毛主席说的“带刀也让他进来”,也只是句玩笑话罢了,就算李治带刀,可能也只是一把手术刀。

向毛主席要经费

建国后的第二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迎来了李治,他被任命为卫生部部长。

李治来到军事学院时,学院还处在初创阶段,他对此感到非常兴奋。他希望能够在这里展示自己的医术,但当他进入卫生部时,却发现这里几乎没有什么医疗设备。

李治立即找到了创建军事学院的负责人刘伯承,希望能够获得一些医疗经费。然而,刘伯承却无奈地告诉他:“我自己的钱袋里也是空荡荡的。”

没有足够的资金购买医疗设备,卫生部就变得毫无实际意义。几位领导经过商议后,刘伯承向李治提出了一个建议:“不如你去北京向毛主席汇报这里的情况,并请求一些经费。”

接下来发生了开头的那一幕。

在毛主席的指示下,警卫员立即传达了消息。与此同时,毛主席还通知了周总理,让他也过来和李治一起叙叙旧。

周总理听到李治的到来后,立刻放下手中的工作,前往毛主席的办公室,与李治见面。

三人见面时,彼此之间像是亲兄弟一样,和睦地聊着家常,回忆过去的事情。

然而,李治在这和谐的氛围中有些难以开口。

毛主席察觉到了他的困惑,主动提出了这个话题,问他在工作上是否有遇到困难,目前的工作地点在哪里。

随后李治便将南京军事学院的基本情况如实向毛主席汇报。

周总理在一旁听着,突然笑了起来,对李治说:“看来是刘伯承想要经费,不是你自己需要,他考虑到你和主席的关系好,所以派你来报告,你被他骗了啊。”

毛主席也被周总理的打趣逗笑了,然后问李治:“大致需要多少经费来支持南京军事学院呢?”

李治有些尴尬地挠了挠头,然后伸出三根手指,表示他需要3000万的资金。这3000万是以旧币计算的,相当于现在的3000新币。

周总理听了后问道:“3000万真的足够吗?”

李治有些不好意思地再次挠了挠头。这时,毛主席直接说道:“我给你加一个0,你要好好发展卫生部。”

这一次,李治有了足够的购买医疗器械的资金。

在获得资金后,李治并没有急着离开,而是与毛主席、周恩来等人聊了很长时间,直到傍晚时分才告别。

1955年,当李治被授予少将军衔时,许多人认为这个军衔对他来说有点低了。然而,李治本人对此毫不在意,他说:“军衔有什么用呢?我只要有饭吃、有房子住就够了。”

此外,李治与周总理、朱老总等中央领导人的关系一直很密切,他时常被邀请到他们家中共进晚餐。然而,李治从来不会向别人炫耀他与这些重要人物的关系。

除了对自己要求严格,李治也对自己的子女和亲朋好友有一定的约束。他从不允许他们利用他的身份在外面谋取特权。并且,李治晚年过得很节俭,甚至在睡觉时都铺着一个破烂的羊皮褥子。

家人曾多次劝他扔掉这个破烂褥子,但李治却坚决不肯:“这是我长征时期使用的褥子,它可算是宝贝了。”

这个褥子陪伴了他大半辈子,每当他看到它,就会提醒自己不要忘记那段艰苦的战争岁月,以及那些为国家献出生命的战士们。

1989年,年逾九旬的李治将军因病在北京去世。

虽然李治已经离世,但他自加入共产党以来对部队和战士们做出的贡献将永远值得被铭记。

结语

作为一名军医,李治一直致力于拯救生命。在战士们面临生死考验时,李治勇敢地冒着危险,穿越战火和刀剑,多次挽救了战士们的生命。

尽管李治从未真正亲身经历过前线战场,也没有亲手与敌人战斗过,但在战争年代,他仍然是一个无与伦比的英雄。

随着时间的流逝,如今我们与革命先辈们的距离越来越远,但他们的奉献精神和勤奋品质不应该被遗忘。

作为后辈,我们应该继承这些品质,为祖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0 阅读:16

陶陶读历史

简介: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