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刘伯温经历了怎样的一生?

北国历史爱好者 2024-07-04 08:54:59

刘伯温,是明朝的开国功勋之一。在他的一生中,经历数次波折与变迁。投奔朱元璋后,也为明朝的建立提供了帮助。但明朝建立不久后,刘伯温就病逝了。

众所周知,每一位开国皇帝都不是平庸之辈,手下更是人才济济。作为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手下能人也不少,蓝玉、常遇春、李善长……可谓文能安天下,武能定乾坤。

而刘伯温也是其中一人,在个人能力方面,更是不逊色分毫。朱元璋也不止一次的夸赞他为“吾之子房”,上一个被如此赞赏的,还是荀彧。从这一点,就能看出来刘伯温的重要。

当然,朱元璋这么夸他,也肯定是有过人之处。事实证明,在朱元璋的统一大业上,刘伯温确实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蔡元培也曾赞赏他说“帷幄奇谋,功冠有明一代”。

那么,刘伯温到底是做出了什么事情,才能在历史上有如此评价?这事还得慢慢说起。

刘基,字伯温,浙江青田人。也不知为什么,大家对他的字更熟悉,名字却显得陌生了。

刘伯温家里也不普通,说不上书香门第,但也称得上村里的文化人了。

生在这样的环境里,刘伯温自然饱读诗书。

在父亲的启蒙下,刘伯温很小就开始学习了。而且仿佛是命中注定似得,就像历史上的那些名人一样,他也有一个“特殊能力”,那就是过目不忘。

当时,刘伯温学《春秋经》,同学都觉得晦涩难懂的时候,他已经能倒背如流了。不但如此,还能阐述书中观点。如此天赋异禀,乡亲们都称其为“神童”,以后大有成就。

但若只学习经书,刘伯温也不会如此出名。在他十七岁的时候,跟随处州名士郑复初学习。在这位名师的教导下,刘伯温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兵法、阴阳、术数无一不通。

而如此出色的人才,在科举方面也没让人失望。公元1333年,刘伯温前去科考,第一次就高中进士。

要知道,刘伯温来自南方,作为南方汉人,在当时的元朝可是第四等人,在社会上经常受到压迫。在这样的情况下,刘伯温依旧能高中进士,只能说是真的才华横溢了。

如此成绩,家中父母自然是欣慰。但可惜的是,刘伯温并没有入朝为官。

这并不是他不想,而是元朝末年,各地起义。兵荒马乱、战火连连的,朝廷也没空处理士人。也因此,刘伯温被迫在家蹲了三年。

好在战乱没几年就消停了,公元1336年,刘伯温被任命为高安县丞,主要负责协助县令。虽然看着不是什么大官,但实际上官职已经不低了。

在任上,刘伯温可谓是兢兢业业、披星戴月,公务处理的相当完美。不但如此,他还颇具古之清官风采,一身正气,很快就获得了百姓的赞誉。

刘伯承刚正不阿,在任期间严抓乡镇黑恶势力,打击县衙内的保护伞,改善了高安县社会治安。

一时之间,高安县风气扭转,平日里横行乡里的恶霸也少见了。百姓对刘伯温也感恩戴德,毕竟有良心的官当真少见。

但是,在百姓那里的口碑好,在官场里却没什么用。毕竟官场腐败,已经有了自己的一套规则,你要么同流合污,要么被打压。

刘伯温有良心,但是官场没有。朝廷腐败,刘伯温处处碰壁。因为受不了朝廷的黑暗,刘伯温被数次起用,又数次辞官,在官场多年,也没干别的,光顾着起起伏伏了。

直到公元1360年,刘伯温才寻得明主。这年,朱元璋找到了刘伯温,请他到应天,为自己出谋划策。刘伯温那精彩的一生,也正是从这天开始的。

在民间,一直流传着一句话,“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

能与诸葛亮相提并论,刘伯温自然是不同凡响。

和李善长一样,在刚刚跟随朱元璋的时候,就表现出了自己的才能。对于东西皆敌的情况,提出“各个击破”的计策。

在当时,东面的张士诚本就强大,投降元朝后,实力更是大涨。而在西面,陈友谅诛杀徐寿辉,摩拳擦掌,也不是什么易于之辈。

东西两面都不是什么好东西,一不小心就容易被夹击。在这样的情况下,朱元璋自然要时刻谨慎。好在有刘伯温等人做参谋,在大战略方面,朱元璋从未出错。

当时,陈友谅兵强马壮,又连连胜仗,气势正盛。朱元璋陷入了沉思,打不打?怎么打?这都是问题。

而在他的手下,有的说打,有的说降,有的说战略撤退。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一时之间不知道该听谁的。

关键时刻,刘伯温还是没有辜负期待。他建议,诛杀那些主张投降和逃跑的,不然留着这些人也会扰乱军心。

而被视作大敌的陈友谅,本就骄傲自满,现如今又打了胜仗,自然是目空一切的主。只要利用好这一点,做好埋伏、诱敌深入,重创陈友谅不是梦。

听了这几句话,朱元璋信心大增,当即就在谋划怎么设陷阱、怎么弄死陈友谅、地盘怎么吞并这样的计划。

而后,朱元璋派康茂才诈降,给陈友谅修书一封,信中说:他们要去这个地方,你们去埋伏,就能一举拿下朱元璋。

陈友谅觉得我很强,他们有墙头草来投也正常,于是就率兵过去了。然后就进了包围圈,被朱元璋打的逃亡武昌。

在这一众能臣的辅佐下,朱元璋先灭陈友谅,再讨张士诚。很快,南方已经统一,只剩北上中原,与元朝决战了。

等到公元1367年,刘伯温计划灭元。虽然没斩草除根,但也大获全胜。

在此之前,刘伯温还献策,若是朱元璋胸有大志,就要独立出去自立门户。以“大明”的国号招揽人才,驱逐鞑虏,恢复中华。

公元1366年,小明王逝世。公元1368年,朱元璋称帝,国号“明”,定都南京。

在朱元璋的反元队伍中,刘伯温可谓是智囊中的智囊。辅助朱元璋战胜群雄、推翻元朝,说他是大功臣一点也不为过。

在民间,对刘伯温也有着不少的传言。

因为在朱元璋称帝前后,战争已经很少了,即便是有,也不需要人专门参谋。也因此,刘伯温的日常就变成了处理政务。

在民间就有人说,有一年天大旱,刘伯温要求审理冤假错案,朱元璋批准了。在案件都平反后,天降大雨。

还有传言称,朱元璋做梦,梦中预示有兵灾祸乱。因此他想要处理这批囚犯,以定天下民心。刘伯温劝阻,说这是吉兆,不久后,海宁就归降了,朱元璋大喜之下大赦天下。

作为开国功勋,身上自然有着传奇色彩。而在民间传奇中,刘伯温则是与张良、诸葛亮一样神通广大的人物,甚至能呼风唤雨,未卜先知。

在民间传奇中,刘伯温游走天下,就是要替朱元璋斩龙脉,破坏那些非正统的龙脉,以此稳固江山。

不得不说,民间的传奇确实离谱,对人物的神话未免太过了些。但从另一方面来讲,这也证明了刘伯温的功绩,若是没有功绩,又有什么必要被神话呢。

公元1370年,朱元璋任命刘伯温为弘文馆学士,而后大封功臣,封其为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封诚意伯,食禄二百四十石。

这样的封赏,无论是在哪个朝代,都称得上夸张。哪怕是祖上如何辉煌,都称得上是光宗耀祖了。

在大明建国后,刘伯温更加兢兢业业了,不但要处理政务,更是要建立大明朝的规章制度。

公元1375年,刘伯温因熬夜加班,感染风寒。胡惟庸带御医前去探望,吃过御医开的药之后,身体不但没好转,反而更加不适了。

而后,刘伯温带病去见朱元璋,说了自己的近况。朱元璋没有其他表示,只是不痛不痒的宽慰他安心养病。

刘伯温十分心寒,回到家中后,病症更加严重,已经没办法自由活动了。不久后,刘伯温病逝。

公元1513年,赠刘伯温为太师,谥号文成。

不止是刘伯温,就连他的两个儿子,也并没有什么好的下场。

长子刘琏,因为跟胡惟庸一派起冲突,最后不得善终。次子刘璟,虽然继承了父亲的爵位,但因为不满朱棣夺皇位,最后自尽而死。

因为朱元璋诛杀功臣之事,也有不少人怀疑,刘伯温之死,是不是也是朱元璋干的。

毕竟胡惟庸带的御医,必然是经过了朱元璋的允许。而后又不咸不淡的表示“安心养病”,怎么想都不太对劲。

当然,无论刘伯温是因何而死,都不影响他的功绩。在政治上,他是开国功勋,在文学上,他又是明初三大家。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刘伯温的一生,都称得上精彩过人。

0 阅读:2

北国历史爱好者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