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野孩子》是哭着走出影院的,回到家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因为之前就对“流浪兄弟”真实事件有所了解,再加上电影上映前,各种预告和宣传,所以观影前是有心理准备的,可观看过程中还是禁不住佩服导演殷若昕,太会拍了。
相信很多人观影前,都会认为“兄弟情”是《野孩子》最大的亮点,可其实则不然,殷若昕在原型故事上做了填补和补充,从而让影片极具观赏性的同时,又意义深远。
那么,《野孩子》除了马亮和轩轩虐心的兄弟情,又有哪些值得关注和讨论的呢?
第一:生而不养只要了解过“流浪兄弟”事件就知道,马亮虽然是流浪汉,但并不是孤儿,他父母离异,上面还有一个姐姐,妈妈再婚后把他扔给了父亲,父亲要赚钱养家,根本无暇顾及孩子的心理问题。
于是,马亮变得沉默寡言,不爱上学,经常离家出走,一开始是十天半个月回家一次,后来就干脆在外面长期流浪,靠偷盗养活自己。
同马亮一样,轩轩也不是孤儿,他的父母未婚先孕,后感情不和分开,母亲在他两岁时离开,再也没有回来,父亲在他五岁时再婚,将他扔给了爷爷奶奶,爷爷靠收废品为生,奶奶是残疾人。
影片中对轩轩的故事进行了改编,比如母亲承诺他会回来,比如他经常受同龄孩子欺负,比如爷爷打骂虐待他……
这些改编,让故事情节更加丰富、合理,也引发了观众对于“生而不养”的深刻思考。无论是马亮也好,轩轩也罢,他们的父母没有肩负起赡养子女的责任和义务,所以才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第二:困境儿童一部电影,若只是单线故事,不但单调乏味,也无法彻底打动观众。《野孩子》最牛的地方是聚焦困境儿童,呈现他们的生存状态。
影片中,潘斌龙饰演的文叔,是犯罪团伙头目,他利用那些流浪的孩子为自己赚钱,教唆他们偷盗、抢劫。
文叔的手底下,既有像轩轩一样的儿童,也有像马亮一样的青少年,这些人在文叔的指挥带领下,“诈骗乞讨”“车库偷盗”“骑车抢劫”“豪宅盗窃……,看得人触目惊心。
如果说,“流浪儿童”的身世和遭遇让人痛心的话,那他们的成长、生存则让人无比担忧,因为在流浪的过程中,他们受周遭环境影响,受有心人蛊惑利用,极有可能走上犯罪的道路,而犯罪行为一旦实施,不但让自己深陷泥潭,也会给社会造成危害。
文叔这条故事线虽然是导演后加的,但符合现实和逻辑,不但让观众对困境儿童的生存状态有了深入的了解,也引发了社会各界对困境儿童的关注。
第三:人间有爱值得一提的是,《野孩子》除了痛心和担忧,也传递了爱与温暖,这种爱与温暖不仅仅体现在马亮对轩轩的守护和关怀上。
饿极了的轩轩跳到一辆装香蕉的货车上,掰下一根香蕉想要拿走,恰好被赶来的水果摊老板看见,沉默了几秒,老板摆摆手,示意他们拿走香蕉;
晚上“兄弟俩”刚在街上找到个睡觉的地方,就被一个流浪汉叫了起来,那流浪汉没有发火也没有生气,而是告诉他们“这里已经有人了,那边还有地方”;
轩轩生病没有钱支付医药费,马亮想带轩轩偷偷溜走,诊所的医生发现后追出来,喊他们把药拿走,而不是跟他们要钱;
还有后面女警和学校对轩轩的帮助……
影片通过一个又一个细小的事件,宣扬间有爱,世人并不冷漠。这些爱与温暖,让马亮和轩轩显得不那么悲凉。
能够通过艺术加工,让故事变得生动,让人物变得立体,同时又传达传递这么多东西,导演真挺牛的。真心希望以后能够多一些这样的好电影,也祝《野孩子》票房大卖!